基于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提升的教学方法策略
2018-05-18余芹
摘 要:伴随着高中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新一轮高中课程标准的修订,提升“学科核心素养”被推上了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本文试图从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本义以及提出核心素养的现实意义出发,着重探讨提升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方法,力求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教学方法
一、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辞海定义为经常修习培养。通俗地说,指的就是人们在不断地学习和生活体验中得以形成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品质修养。何谓学科核心素养呢?所谓“核心”指的是该学科所指向的受教对象所拥有的一般性的关键修养。所谓“学科”指的是受教对象在掌握了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在面对具有学科特质的问题情境时所能体现出来的综合性的品质和能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教育部将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凝练为“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制意识、公共参与”这四个方面,其目的是培养有知识、有信仰、有思想、守规则、能担当的中国公民。
二、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提出的现实意义
在强大的高考指挥棒和巨大的升学压力面前,广大政治教师关注的是学科内容的掌握,完全忽视了学生本身,无视学生的情感和内心,更谈不上学生的终身发展与幸福。教师过度地局限于单一的教学模式,学科失去了它的灵活性和生命力,学生失去了其应有的适应性和创造性。高中政治核心素养的提出不再是单一片面的关注学科内容,而是更加地关注学生在政治课中的个性成长和人格的健全;同时还关注了国家和社会的愿景期待,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培养合格公民,共筑中国梦。
三、 高中政治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方法策略
1. 构建知识结构,提高政治知识素养
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科知识不断沉淀的结果,牢固系统地掌握政治学科知识是政治素养形成的基础。政治学科知识零碎细小,很难全面掌握。如何有效地解决学生“知不知”的困扰呢?教师如果能够对这些杂乱孤立的课本知识进行系统地梳理,那么就能给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只有完整地掌握了政治知识,才能够灵活地将其综合迁移并应用于现实生活,学科素养才能得以真正形成。教师每学完一个知识块都要及时地进行知识整合,以线连点,点线成面,将零散的知识进行组块。教师在组块过程中要始终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讲清整个教材的逻辑线索。
例如,在构建《经济生活》框架结构图的时候,笔者首先将整本书分为经济活动和经济背景两大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消费的东西从哪里来,生产出来的东西怎么办,从而将经济活动分为消费、生产、分配三个环节。在讲消费的时候,笔者进一步地追问学生消费需要哪些条件,从而又引出货币、价格和消费;在讲生产的时候,笔者再次追问学生怎么生产,从而得出生产的制度背景、组织形式、主体以及生产的资金;在讲分配的时候,笔者通过简单设问财富分给谁,从而引出国家、企业和个人。最后非常自然地将活动背景由国内转向国际。这样就使得学生非常清晰地对整本书有了系统性地把握。
2. 采用对比教学,深化政治认同素养
高中政治学科充分地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意志,因而具有浓厚、强烈的政治色彩,培养政治认同是其使命之一。然而伴随着国际信息网络技术不断地输入世界多元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学生对党、国家以及对社会主义的认同感日渐削弱,甚至出现是非颠倒。在强大的网络面前,显然靠传统的硬性灌输的方式是很难增强可信度的。如何真正地从学生内心深处解决学生“认不认”的困惑呢?闻一多先生说过,一切价值都在比较上看出来。没有比较就无法鉴别,没有鉴别也就没有了对事物的认可、欣赏和赞成。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在情感上摇摆不定的两个对立的事物放在一起,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比较对照,加以甄别,分辨出好坏优劣,那么就能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倾向选择。通过实实在在的比较,能更加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教师在对比时一定要比得全面、比得彻底,不能只是肤浅的比皮毛,比皮毛是不可能产生长久认同感的。
例如,在导入“坚持共产党执政”框题时,面对西方强大媒体的负面冲击,笔者通过新旧中国一系列具体数据的纵向对比以及东西方成就的重大鲜活素材的横向对比,以确切的证据强有力地证明了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增强了学生拥护共产党的共识,也坚定了学生社会主义的信念。
3. 展开两难讨论,增强政治理性素养
高中政治课程贯穿着理性精神,对学生有着理性的要求。但在过于功利性的教育方式面前,教师忽视了学生思维自主的形成,导致学生在真正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性、多变性的问题的时候,思想认识和行为选择上要么缺乏主见、要么偏激,态度上不是消极、就是冒进。怎样才能让他们学会冷静、正确、妥当地认识和处理各种问题,切实解决他们“能不能”的困窘呢?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无论怎么选都会各有得失的两难问题来展开两难讨论,让学生在这样的进退两难的问题中进行抉择,激起认知冲突。在讨论中可以促进学生独立的思考以及思维的发散,从而提高判断层次和水平,最终自主地做出理性的抉择。在讨论前教师要当好设计员,尽量设计生活中的学生有话可说的论题;在讨论中教师要当好抢修员,不能让讨论戛然而止,要及时启发、帮助弱的一方,也不能让讨论偏离主题,要立马引导回归正题;在讨论后教师还要当好裁判员,要在纵观全局的基础上做出明确的评判,不能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例如,在讲“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的时候,笔者针对全国闹得沸沸扬扬的网络事件展开了“中国该不该抵制肯德基”“乐天该不该滚出中国”的大讨论;在讲“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的时候,笔者针对本地正在强力推进的琴江满族村拆迁展开了“原拆原建”好还是“弃旧革新”好的大讨论。在左右为难中让学生懂得了要理性爱国、理性拆迁。
4. 利用社会案例,培养政治法制素养
法制教育是高中政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是学科的内在要求。然而在教师传统的空洞的毫无例证的说教面前,神圣的法制教育显得很是蒼白无力。一些学生不仅不尊法、崇法,遇到问题也没有意识用法,甚至是知法犯法。如何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形成法制思维,提升法制素养,解决学生“敬不敬”的困难呢?古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生动直观地将已经发生的法律事实感性地搬进课堂,以案讲法,以案为鉴,这样对学生就会有强有力的示范和警诫作用。法制案例的选择首先要有真实性,编造的故事是很难引起学生共鸣的;其次还要有典型性,普普通通的案例,是缺乏震撼力的;最后还必须要有时效性,过于陈旧、耳闻已久的案情对学生是没有太大吸引力的。
例如,在讲“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框题时,笔者利用当前发生的创下落马老虎“罪人之最”的武长顺案,通过其涉罪之多、涉案金额之大,工于心计、斗智斗勇也没能逃脱死刑的悲惨结局,以及这位曾经显赫一时的天津武爷在中央电视台电视专题片中现身说法时认罪忏悔白了头的凄凉人生,真真切切地告诫了学生为政要清廉、国法须遵守。
5. 组织现实体验,激发政治参与素养
高中政治四本必修课本都冠以“生活”二字,这也凸显了它的实践性要求。现代学生也乐于实践、渴望参与、期待回归生活。广大教师却还是始终如一地局限在三尺讲台上转圆圈,这与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素养是不契合的。如何实实在在地解决学生“行不行”的困境呢?
教师要学会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跨出课堂、步入社会,身临其境地参与到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来。在体验中学习,在践行中感悟,从而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教师在组织现实体验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体验结束,一定要回归课本,不能让学生去得兴致勃勃,看得热热闹闹,回来一无所知。
例如,在讲“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的时候,笔者利用本地地处沿海周边企业众多的资源优势,带领学生走进一家知名的外贸纺织企业。让学生走进车间,亲眼观察企业现代化的工作流程、工人有序的工作场景;深入到企业的人事部、技术部、质量监督部三个重要部门进行实地采访;请来档案管理员给学生真实地讲述该企业的发展史。通过实实在在的所闻所见,让学生萌生了经营企业的现实想法。
参考文献:
[1]郑志东.浅议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7(17):80.
[2]唐茂高.如何提升高中政治教学质量[J].中华少年,2017(23):26.
作者简介:
余芹,福建省福州市,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华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