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人物 构筑细节 呈现蕴味课堂

2018-05-18刘洁

关键词:慈禧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刘洁

【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参与,使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更好地素养学生。在本课教学中,拟以慈禧为索,重温她一生的起伏跌宕,明晰学生的时序观念;剖析她种种抉择的内蕴,提炼学生的历史解释;描画繁杂史料中相对真实的慈禧,构建学生的史料实证;对比古今,从黑色的晚清发展到当今,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慈禧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3-046-03

0

设计意图

历史学科知识,主要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历史人物,是这三者的核心。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人物的参与,使历史教学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能更好的为学生所接受,更好地素养学生。

以《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为例,本课是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是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本课课程设置为三个子目——“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包含两个阶级、四个派别向西方学习并进行思维与实践变革的过程,时间跨度大致为1839-1898,由于所涉及的阶级、派别、人物及主张众多,容易让学生感觉千头万绪而莫衷一是。怎样寻找角度进行切入,贯穿整课内容,并在夯实基础、蕴含趣味的同时浸润素养,是本课教学所尝试去解决的问题。

在这一课所呈现的起止时间中,在这晚清60年,在各阶级向西方学习的一步步推进里,有一位无法忽略的关键性人物——慈禧,本课便拟以此切入。以慈禧为索——重温她一生的起伏跌宕,明晰学生的时序观念;剖析她种种抉择的内蕴,提炼学生的历史解释;描画繁杂史料中相对真实的慈禧,构建学生的史料实证;对比古今,从黑色的晚清发展到当今,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教学过程

导入:现在,我们要来认识一个人,在本节课进行的过程中,看同学们能否通过所呈现史实得出,本课主人公—杏儿,是谁?

〖意图:以一个谜题开端本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用慈禧的一生贯穿本课内容,提升趣味性,加强整体性。〗

投影材料:

师:因为家中的几棵白杏树,杏儿便有了这样一个名字。这是杏儿同胞妹妹参加选秀女时的排单,从中可以了解杏儿有怎样的家庭背景?

生:杏儿曾祖父、祖父、外祖父、父亲都曾在朝为官。

师:杏儿家中三代为官,出生于世宦家庭,受到良好教育,这也为她在之后生涯中的作为奠定了基础。

〖意图:在史料的铺陈中,道来杏儿(慈禧)乳名的由来与她的家庭背景,活化出一个跃然生动的形象,使学生能感其喜、哀其悲,对其一生有切身切肤之慨然。此种切身切肤,便是共情,便是同理之心,便是一切素养的生命之源。〗

一、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开眼看世界”

师:杏儿8岁这年,家中发生了一场大的变故。

据此设计道光帝与景瑞如下对话。

景瑞:“吾实不堪如此重责,为今计,且做观望,唯拖字一诀可也。”

道光帝:“夷战刚息,国库空虚,朕已寝食皆不得稍安,尔等胆敢拖延!”,“即行革职,着刑部看压。”

背景:①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民族危机加深。

③鸦片战争使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师:这里的“夷战”,指的是哪场战争?

生:鴉片战争

师:对年纪尚小,长于深闺的杏儿来说,家中发生的变故便是鸦片战争所给她的唯一印象了。但对于另外许多人,这是一个王朝的迷梦初醒;这是一个时代的序幕拉开,拉开的这幕下,不同身份的人接连登上历史舞台,为这个崭新而残酷的时代——呐喊、奋斗、挣扎,然后新生。

〖意图:着墨于杏儿(慈禧)家中这场变故,目的在于连结杏儿(慈禧)生平,定位学生时序,铺展出“开眼看世界”的宏观时代背景。〗

师:这里有三组词希望同学们重点注意一下。第一组词:这是一个王朝的迷梦初醒。结合材料,思考:中国一直陷在怎样的迷梦之中?

材料一“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天地为之乎内外,所以限也。”

——石介《中国论》

生:天朝上国,即传统的中国中心论。在当时的中国,由上到下,绝大部分的国人仍醉在天朝上国这场大梦之中。

师:国人的虚骄自大,又羸弱不堪;西方的厉兵秣马,与虎视眈眈,构成了“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之一。

第二组词:初醒、崭新、新生。请问,这个时代,新在何处?

生:这新的时代,新在一部分先进的国人开始注目西方,开拓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自发向西方学习之路。(文本框内为学生解析材料后所呈现的相关知识要点,下同。)

师:第三组词:不同身份的人接连登上舞台。崭新而残酷的时代到来了,不同阶级、阶层的人渐次登场,那么,率先亮相的,是哪个阶级与派别?

生:地主阶级抵抗派,其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师:了解了“开眼看世界”的背景与代表人物,现在请结合材料进行思考,这首次的睁开眼睛环顾世界,留下了什么,又尚未做到什么?

材料二:战争以严酷的实事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出现了《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等著作。这一代中国人……开始去了解西方……标示了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可惜的是,在当时,对这两部意在警世的著作予以最大注意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日本社会因炮声震撼而惊醒,中国社会却在炮声沉寂后昏昏睡去。当60年代郭嵩焘、冯桂芬重新提起《海国图志》《瀛环志略》的时候,20年的光阴已在昏睡中丧失了。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

二、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开眼看世界”,这股小小的风潮对杏儿(慈禧)没有造成什么影响,她平平顺顺的、传传统统的长大了。在她17岁这年,命运转了一个弯。

(慈禧此时并未有照片留存,上两图均为漫画图)

师:1851年,杏儿(慈禧)入宫;1860年,咸丰帝出逃北京,最终病逝承德;1861年,杏儿(慈禧)第一次垂帘,成为晚清中国实际上的女主人。那么,到了这里,同学们能猜得出来,杏儿是谁了吗?

评价:①思想启迪。

②未能付诸实践和形成时代风气。

生:杏儿,就是慈禧。

师: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同学们能联系到这一时期的哪一历史事件?这一时期登上历史舞台的是?

生: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在此一时间点,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地主阶级洋务派。

师:1861年,慈禧已经26岁了,26岁的她,终于成为这个国家实际上的女主人,开始大展拳脚。我们来看看,她到底做了什么事,同时,同学们根据下列材料相关段落内容,结合教材,分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相关知识链条。

材料三:①慈禧掌权之时,正值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摆在她面前的当务之急是太平天国和捻军。

②因此,她大力赞同并支持了奕訢主持的洋务运动,一方面重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地方实力派,使之为清廷服务,一方面又利用外国的武器和军队直接参战。并大量地购置和仿制新式武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运动。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背景:内忧外患

③通过这个运动,清政府兴办了一批军事和民用企业,建立了新式陆海军和海防,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书籍。——张宏艳《慈禧与洋务运动》

实践:①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②北洋、南洋、福建海军。

③派遣留学生出国留学。

④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意图:在呈现完整故事线索的同时,使学生能在相关材料中提炼知识线索。集材料的故事性、史实性于一体。〗

同时,为勾连“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影响与最终结果,作如下材料补充:

材料四:“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体也。轮船、火炮、洋枪、火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意为:艰难勉强地跟着走),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郑观应《盛世危言·自序》

影响: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没有深入到政治制度层面。

结果:甲午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

——维新变法思想

师:某种程度上,慈禧是支持洋务运动的。“洋务运动所有重大问题,都要报经慈禧批准,方能付诸实施。没有慈禧的支持,开展规模那样大,时间那样久的洋务运动是不可想象的。”那對于维新变法,慈禧又是持何种态度呢?

生:慈禧反对维新变法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对话(时任遇缺即选直隶州知州——杨廷熙与慈禧),认真思考慈禧对待维新变法到底持何种态度。

杨廷熙:天象示警,人言浮动,请旨撤同文馆。

慈禧:朝廷设立同文馆,取用正途学习,原以天文算学为儒者所知,不得目为机巧。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

师:所以,在维新变法初实行的时候,慈禧其实是持支持态度的,原因何在?是什么促使这位掌握最高权力的老太太,愿意宽容和接受这样一场变革?请结合材料,解释此原因,追溯维新变法的时代外延。

材料五:“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得那样惨,条约又订得那样苛,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它使全中国为之震动……我还记得甲午战败的消息传到我家乡的时候,我和我二哥曾痛哭不止”。

——吴玉章

师:慈禧之所以能够以看似大度的胸怀接纳这场变革,首先在于时移事易,白云苍狗,时势求变。那又因何,使这位老太太的态度很快来了一场过山车式的激烈翻转,从支持到捕杀维新变法代表人物,使戊戌六君子喋血菜市口呢?

慈禧曾言“凡所施行之新政,但不违背祖宗大法,无损满洲权势,即不阻止。”那究竟维新变法思想中哪些违背了祖宗大法,损害了满洲局势,以致招到慈禧的不满与阻止?

〖意图:承上启下,使学生联系到维新派的资产阶级政治主张。〗(为突出本课重点及为本课内容的连贯性考虑,这里对慈禧态度改变的其他因素,如以光绪帝为首的维新派与慈禧争夺权力的斗争、维新变法过急过猛,导致国内政局动荡等,均略过不提。)

师:1898年维新变法时,慈禧已经63岁了。同学们既然一起经历了从她的5岁到63岁。那么,我们来考一考,你们了解她吗?

材料六:清朝末年,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35-1908),即慈禧太后。她是一个有智谋、有手腕的人,在她七十四年的生命史中,她经历过咸丰、同治、光绪三朝的风风雨雨,面对内忧外患,曾积极支持洋务运动,也无情镇压变法维新;她立过载淳、载湉、溥仪三位国君,三次垂帘,两度训政,前后掌权四十八年。-陈捷先《慈禧写真》

提问:1.慈禧支持或者镇压洋务及维新运动,你认为根本原因何在?

学生:根源在于维护地主阶级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意图:剖析慈禧种种抉择的内蕴,在多种表象中追索本质,提炼学生的历史解释。〗

师:慈禧一生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彼此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

学生:鸦片战争(5岁)→“开眼看世界”(主要位于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21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甲午中日战争(60岁)→维新变法。

〖意图:重温慈禧一生的起伏跌宕,明晰学生的时序观念。〗

2.你怎样评价慈禧?(开始时学生对慈禧的评价集中于慈禧的相貌与性格,结合历史人物评价原则,引导学生以发展性、主流性、阶级性原则评价慈禧。)

学生:慈禧聪明、美丽、野心勃勃,支持洋务运动,做过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事情。

〖意图:描画繁杂史料中相对真实的慈禧,构建学生的史料实证。〗

为了进一步提炼升华本课,素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在此,呈现顾城的《一代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师:我们有幸,站在许许多多为国为民,不惜其力、不惜其血、不惜其命的先辈肩上,才能够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和平安宁的国家。那么,对待那些抛洒热血的志士仁人,你作何感想?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你认为自己又肩负了何种责任?

〖意图:对比古今,从黑色的晚清发展到当今,升华学生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慈禧教学设计核心素养
太后过年
慈禧照相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