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个性化元素改进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2018-05-18倪昌胜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范畴内,古诗词一直是经久不息的一颗瑰宝,所以现如今许多语文教师都非常重视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塑造,与此同时也显露出了诸多问题亟待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解决。本文则针对这些问题做出了解答,同时也详细地探讨了如何改进目前古诗词教学模式的策略。作为语文教师,绝不能单凭成绩评断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而要结合对古诗词的品鉴与理解,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古诗詞传达的精神与内在含义。
关键词:个性化元素;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既定的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必须从小学就着手古诗词教学课堂的设置,并且用一系列个性化的元素驱走“枯燥乏味”的阴霾。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针对教育现状做出改进,带领学生走进诗词的绝美意境,深切地体会其中蕴藏的语言美、音韵美与形象美。同时,教师还要融入个性化元素的点缀,让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也提供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开放平台,彻底地释放出学生欣赏美的天性,从而快速地提升语文方面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一、 组织欣赏式朗诵,促成理解背诵
小学时期的学生缺乏一定的实战训练经验,所以很多时候他们的思维是跟随着教师的说法走动的。但又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发展的阶段,有非常强的可塑性,所以语文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组织古诗词欣赏教学,以此提升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除此以外,在欣赏朗诵的环节过后,教师还要检验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古诗词中包含的韵味,只有这样朗诵才能起到它应有的激发学生思想情感的作用,从自我的角度去领会作者写作时的心态,拉近心灵与古诗词文化之间的距离。
比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教师可以这首诗作为欣赏的范例,首先就要让学生默读,大致地梳理诗的思绪,然后还要要求学生整体进行富有感情的朗读,通过“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这些字眼,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诗人想要表达的一种浓烈的思乡之情。在了解了诗的中心思想后,学生便能和作者产生思想的共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促使情与景完美交融。由此可见,朗诵是激发情感的有效渠道,所以它适用于古诗词教学,也能够成为连接欣赏与理解之间的桥梁。再者,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大多是非常的精辟,并且多数为七言或五言绝句,若教师能够向学生正确地示范朗读的方法,相信这会对学生的理解产生巨大的正面推动作用,同时让学生对诗词内容的记忆也变得更加深刻,促进日后在言谈或是写作中的灵活运用。
二、 展开合理的联想,便于理解诗词的深层次含义
古诗词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界的一颗遗珠,是因为它有其精巧之处。它能够用凝练的言语表达成千上万人的心声,也能传递厚重的思想情感,更能够激励代代相传,所以学习古诗词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只要教师做到了乐中有学、学中有乐,就可以激发学生充分的联想想象能力,一旦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就被打开了,从而让身心处于一种自然的遐想之中,真正地掌握住短短数语中隐含的深刻含义。
比如,在教学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一文的时候,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创作的背景是正值春天时期一个小园子,作者利用侧面烘托的形式展开了描写。诗中有这么一小句话:小扣柴扉久不开,一枝红杏出墙来。显然这句话非常的押韵,也紧扣了叙景的主题,因而给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条件,教师可引导学生猜测:为什么作者敲不开门呢?是因为园子的主人外出了吗?当学生沉浸于自己的想象中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一句:看看下面一句话描写的是什么景。经过提示,学生明白了正是因为未能进入园子,作者才有幸看到了那一株“出墙”的红杏,显然这充分说明了园中春色的盎然。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由一点延伸到一面,想象园中可能还会有哪些美丽的春色,会有同学说:勤劳工作的小蜜蜂、竞相开放的迎春花、青翠欲滴的柳树等。由此可见,学生都展现了自己的想象能力,同时也理解了作者写作的含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教学方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他们的写作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三、 联系实际生活,灵活运用诗词
追溯古诗词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唐诗、宋词、元曲被人们公认为古诗词界的三大杰出代表,所以学生从小学起就有义务去接触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化,让它们发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高尚作用。当然,古诗词的创作显而易见也是离不开生活的,即便是文人墨客也无法凭空作出脍炙人口的篇章,因此为了更贴切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教师在教学时可从实际生活的角度切入,让学生自主地去挖掘古诗词与生活的关联,并学会将其灵活地运用至自己的生活中,借此抒发自己对人、事、物的特殊情感。
例如,赞颂“思乡之情”是我国古诗词中最经典也是数量最庞大的一类,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中也编排了相应的诗词,有助于学生感悟家乡对于一个游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时,由于这首古诗的写作背景是一位游子经历了多年背井离乡的生活最终返还家乡,所以在教学上提供了非常强烈的视觉感,学生可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联想与想象。教师也可以诱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借机发问“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句中的“少小”“老大”分别为何意?学生经揣测与探讨后就会得知前者是指少年时期,后者是迟暮之年。联合起来的意思就是说在少年时期离开了家乡开始漂泊的生活,一直到老年才回到故土,待学生明白了之后,教师便可趁热打铁问:是什么原因导致诗人离开了家乡呢?他离开多年也为何会选择回来呢?如今之时家乡又会呈现出怎样的情形?显然这一系列问题都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这样一来教师就通过互动式的个性化教学引发了学生对生活经历的回顾,重拾精彩的记忆片段,更好地感悟诗词彰显的意境。
四、 总结
总而言之,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浩瀚的文化海洋中散发着熠熠光芒,也扮演了“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彰显古人智慧结晶、启迪学生发散性思维”的角色,所以它在教学方面是功不可没的。就这点来说,语文教师更要紧扣教材,让学生从小学起就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便于他们灵活地把握古诗词鉴赏的步骤与节奏,从而为日后的高强度诗词赏析奠定坚实的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余惠玲.关于几点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创新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
[2]余忠淑.新课标下针对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的人文教育探讨[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1.
作者简介:
倪昌胜,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城北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