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语用提高素养
2018-05-18陈玉连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就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语言文字运用是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强化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提高语言感知能力,对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大提升空间。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中分析文章思想感情、文章写作技巧等主要教学内容时再加入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能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加分。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语用教学
从事多年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发现,语言文字运用一直是教师不能绕开的教学任务,在具体的考试考查中以“语文基础知识”形成出现,具体以重点字词理解应用、病句修改应用、标点符号应用、句子变换应用等,然而这些“语文基础知识”除了课堂的重点字词理解外,其他很少被教学涉及到。当教师们翻阅《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时,不难发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的一句话。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需要侧重语言文字的应用,然而很多教师都离不开文章重点段落赏析、文章写作技巧分析、思想感情体验等文学性教学任务,对一些基本的语言文字应用方面涉及过少。在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多数教师有了“语用”的观念,也有了“语用”的训练,但却缺少对“语用”训练的准确把握。现就结合文章教学实例,就如何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语用训练进行探讨:
一、 依托整体悟语用
“言之用,在一定程度上要从上下文里才能得到解释。”英国语言学家奥斯汀在其《论言有所为》中的这句话提醒语文教师:阅读教学需要学习语言,让学生触摸语言文本,理解语境下的文章感情,做到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为此,对于那些平时注重整体感知文章上不细致的教师,若仅仅只是在匆匆朗读文章之后就要求学生谈体会,找“印象最深刻”,“最让自己感动”的段落或句子,并就学生找出来的句段做反复的揣摩。看似抓住了文章重点,实则这是一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脱离的整体语境的教学误区,长久学习中,学生的语用能力的培养和阅读思维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教学中,笔者在对比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课例,再结合自己多年教学经验得知这一课的词句理解是语言学习的关键内容,尤其在文章第三段中的“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理解更需要教师起到以词带句,深刻体会作者情感的作用。在教学中笔者就让学生有感情的全班朗读课文,然后在文章中找出“哪些词语最先跳入你的眼帘,让你兴奋,让你陶醉?”于是学生在文章语境中很快就找到文章第三自然段中那些对花描写的语句,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分析“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理解,紧接着就让学生深入文章整体的语境,联系文章的主题思想,就能揣摩理解这段文字,让学生学会今后对花描写的词语用法。
因此,对于这一课教学而言,教师在整体语境中需要着力研究如何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毕竟一篇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情感等都是上下文连贯着的。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本着在语境中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字语言,掌握语言实际用法,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二、 关注文体练语用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文体意识对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策略的选择要求,这关乎具体课时的教学目标,更关乎学生是否掌握应有的基础知识与基础能力。然而现实教学中,许多教师的文体意识淡薄,经常出现由于文体意识模糊而产生的教学谬误现象,既浪费了文本教学资源,更误导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影响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打扫”森林》一文是一篇科普小短文,通过讲述一个小故事: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一上任就命令护林工人“打扫”森林,结果却使整个森林惨遭毁灭,告诉人们森林里的一切是互相联系的,生态平衡不容破坏的道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该把重點放在了指导学生朗读上。先是引导学生体会林务官的自以为是,把他的自鸣得意读得惟妙惟肖,然后又花了不少时间指导朗读课文最后的排比句:“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把害虫的穷凶极恶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朗读训练是不是这一课的目标所在呢?这是一篇科普小短文,短文中包含了一个生动的小故事,诚然让学生读懂故事,读懂故事中的人物无可厚非。但科普小短文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学生了解相关科普知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地帮助学生认识科普小短文的表达特点。教师可以追问:“课文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不能破坏生态平衡的道理,可是,它为什么不直接把道理说出来,而要花这么多笔墨讲述林务官的故事呢?”让学生感受到,说理文中运用生动的故事,可以把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可以说,教师以生动的事例讲述某种道理,即说理文常见的说明方法。教师才能理解说理文的“神”,有效地遨游语言文字学习的海洋。
三、 借助资料谈语用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语用训练的载体常常局限于课文,一般教师会从课堂之外搜集大量材料以补充或拓展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可以资料为载体,落实语言实践,提高资料拓展的效益,在物尽其用中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一位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鲁迅的相关资料,了解鲁迅的生平事迹。上课伊始,老师即请了两三个同学介绍自己收集的资料。因为事先没有归纳整理,学生只是对着打印纸上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读出来,每个学生读资料都花了不少时间,而且不同学生读的内容互相交叉重复。在资料介绍完毕,学生对鲁迅的印象依然是混沌模糊的。
反观另一个教师对资料的处理就高明多了,他先出示了两段资料:一段资料主要介绍鲁迅是一个文学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文学成就;另一段资料主要介绍鲁迅是一个思想家,介绍其思想对现当代人的思想启迪。在让学生充分阅读这两段资料后就很顺利地引发学生思考:这两段文字分别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鲁迅?当学生们回答教师的问题时,教师就让学生以“不但……而且……”的关联词进行介绍。
总而言之,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扎实开展语用训练,还要让每一次的训练都科学有效,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努力地研究课标精神,依托教学文本素材,将语言文字应用合理地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施雅敏.着眼语用训练,提升语文素养[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7(07).
[2]黄哲停.准确把握语用,提升语文素养——小学语文基于语用教学的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09).
作者简介:
陈玉连,福建省龙岩市,龙岩市上杭县城东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