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2018-05-18王凤姿
摘 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即强化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挖掘、培养优秀人格特质,优化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构建积极组织系统,搭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优质心理资源平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学生党建;高校
高校学生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起着引领和导向作用,如何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建的积极作用和建设功能,是摆在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表明新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善于吸收借鉴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积极心理学对人性持积极态度,注重用积极的观点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解读和干预,帮助构建快乐幸福有成人生。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和观点,对于创新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党建工作效率效益,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 积极心理学及其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心理学研究新思潮。相对传统心理学侧重关注人的心理疾患和缺陷不足而言,积极心理学更多关注的是个体的美德和善端,把激发个体积极力量、培养乐观情绪,提升优秀品质,塑造健全人格,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功作为其理论的使命和目标。当前,积极心理学主要在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强调人要满足于历史,面对并享受当下,乐观憧憬未来。二是个体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征研究,重点关注正直诚实、勇敢执着、爱与被爱的能力等等。三是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研究。积极心理学重视社会背景下的人及其体验的载人,强调积极环境个体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因而,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组织系统要在培养发展人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方面发挥促进作用。
二、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
(一) 强化积极情绪体验,提升学生对党的情感认同
积极情绪状态下的个体,更倾向于趋近和探究新鲜事物,保持与环境的主动联结。因而激发大学生对党的积极情绪体验,不仅有利于调动最广大学生的入党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践履党员责任与义务。要强化学生党员的积极情绪体验,关键在于增强党员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专题报告、时政学习、支部会议决议等传统培训项目基础上,创新教育形式,拓宽培训渠道,如开展舞台剧、情景模拟、体验式团体拓展训练、未来领袖训练营等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党员的观感体验,深化对党的教育内容的理解和体会,强化积极情绪,提升积极情感,进而提高对党的情感认同。
(二) 挖掘、培养优秀人格特质,优化学生党员培养发展工作
当前,高校学生党员的整体素质良好,政治立场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积极人格特质较为突出。然而,受制于性别、年龄、阅历及背景等多重因素影响,学生党员人格特质也存在分化和差异,主要表现在集体意识、合作观念淡薄,正直诚信等積极品质欠缺,努力、活力和创造力不足等。基于此,无论学生入党前的培养发展,还是加入组织后的教育提升,都有必要在人格特征的考察、挖掘及培育上下功夫,切实培养学生党员积极人格特质。如入党前开展积极心理品质测评,考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多寡及程度如何,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借助社会调研、“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恩、合作、责任及服务意识,提高党性修养,塑造优秀人格。
(三) 构建积极组织系统,搭建党组织与党员之间优质心理资源平台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团体和积极环境对人的成长成才具有重要意义,党组织应构建积极和谐的支部内人际关系,通过创新活动形式,更新活动内容,革新活动方法,调动最广大学生党员的参与热情,积极投身组织生活,深入体验组织的诚信友善、互助合作,从而强化对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组织凝聚力,提升党员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凤姿,赵玲,周伟川.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16.
[2]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07,5.
[3]谢超.运用积极心理学推进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4,4.
作者简介:
王凤姿,广东省广州市,广东行政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