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教学之我见
2018-05-18李茂
摘 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课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而实验教学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探究式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方面。因此可见,实验教学在科学课中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一、 实验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认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科学世界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奥秘无穷的世界,学生们都十分喜欢了解其中的秘密。在学生三年级刚刚接触到“科学”这门学科时,教师就通过演示一些有趣的科学实验,讲述科学家探索的故事,引导学生爱上科学课。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最有效手段,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课的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想学好科学,首先就要上好实验课。通过科学实验,探究科学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培养科学素养。
二、 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一) 实验场地的准备
我们学校班级多,班额大,而实验室数量有限,因此在每学期根据实验计划确定好实验的场地以及实验室的合理使用。
(二) 教师知识的准备
在每学期上科学实验课前,需要老师根据教材内容制定详尽的实验计划,并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实验方案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高效地进行实验操作。另外教师要预做实验,对于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实验中的学生,教师要结合其年龄特点、学生掌握的知识动态,分析学生的想法,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同时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理论的学习,用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让学生们爱上科学,走进科学的世界中。
(三) 实验材料的准备
“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实验材料的准备是科学实验课成败的关键。我采取的方法是:(1)充分利用科学实验仪器室的材料。因为仪器室内的常规仪器可以完全满足实验教学的一般要求。对于仪器室没有的其他材料,我根据教学内容提前一周时间,让学生去准备收集。(2)选择材料要恰当、实用、开放。如在教学《植物的茎》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准备了芹菜,但放入红墨水后观察的茎不是很清楚,后来我改用大白菜效果就很明显。(3)实验材料呈现要有层次。多年的课堂实践说明:材料的呈现时间与发放顺序能够较好控制课堂的教学秩序与教学节奏,使学生的实验探究更高效。如在教学《让更多的灯泡亮了》一课时,我先给学生一个灯泡、一节电池、一個开关、三根导线,让学生想办法让一个小灯泡亮起来。在此基础上增加一个灯泡,2根导线,能否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以上的实验材料提供,能调控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4)教师要注意收集生活中的材料。因为很多生活物品就是我们实验的最佳材料,而且是仪器室缺少的。如饮料瓶、包装袋、牙膏盒等,教师要有一个“百宝箱”做个有心人,将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成我们做实验的“宝贝”。
三、 实验教学中,必须采用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人类的任何活动都需要思想交流,科学学习也不例外,在探究活动中离不开小组内的合作与交流,因此必须让孩子们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分享小组其他成员的思想,知道如何向大家报告自己的探究结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实验课教学中最常用的就是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学习差异等进行合理安排。一般一个小组4~6人,并且对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如“科学组长”“记录员”“观察员”“计时员”“操作员”等。如在教学《摆的秘密》一课时,操作员负责操作摆,计时员负责计时,观察员注意观察摆的次数,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数据,组长负责统筹协调。
四、 实验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科学课堂上常有这种现象,教师还没有讲清实验要求,学生就开始玩实验材料,教师一再劝说,学生依然我行我素。出现以上现象,与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重视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有关。主要有:(1)站队的习惯。我们从三年级刚开始上科学实验课时,就培养学生站着整齐的队伍去实验室,保持安静,实验结束后再站队回到教室。(2)认真倾听的习惯。大班额的实验课上更要学生认真的倾听教师的讲解、同学的汇报等。(3)动手实验的习惯。在动手之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注意在实验时观察发生的现象,并且做好实验记录。(4)整理实验材料的习惯。每次实验完毕后,要求学生整理好使用的材料,方便下个班级进行实验。(5)打扫实验室卫生的习惯。每天最后一节实验课后,要求上课的班级的值日生进行卫生打扫,保持实验室良好的卫生环境。
五、 实验教学中,必须制定良好的实验评价制度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鼓励和表扬,小学生更是如此。新课程中强调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些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反而动手实验能力较强。教师因此要制定合理的评价制度,鼓励每位学生去积极探究、认真发现。可以采取多种评价手段,除了常规的表扬鼓励外,在每学期评比“动手小博士”“操作之星”“我是小小哥白尼”等,并将学生的简介、学习心声等张贴在实验室的“科学乐园”上,认可学生在科学实验上取得的成绩。
六、 实验教学中,合理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
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能把视频、动画、声音、文字进行整合,具体直观,生动有趣。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变成形象直观的画面、动画等呈现在学生面前,突破重点难点。如在教学《铁生锈》一课时,铁生锈的周期较长,不易在实验室现场观察,因此通过拍摄铁生锈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铁生锈的条件。在实验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直观生动,将一些不易直接观察的、或观察时间跨度过大的现象及时地呈现出来,减少了不必要的时间浪费,丰富了探究学习的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总之,我们一线科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大胆尝试,争取在科学实验教学中走出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余涛.《小学科学课大班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李茂,山东省济宁市,山东省济宁市霍家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