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鼓励性语言在听障幼儿亲子同训中的运用

2018-05-18周秋红

现代特殊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鼓励性亲子康复

● 周秋红

亲子同训活动是依据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以游戏活动为主要训练方式,教师、家长与婴幼儿在良好互动中发展幼儿能力的教学模式。听障幼儿的亲子同训是指康复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及其家长(或看护者)进行集体活动或个别化康复训练。[1]教师在亲子同训中针对幼儿个体情况,与家长共同制订、完成个别化训练计划,在训练幼儿的同时,教给家长康复知识与技巧。亲子同训可以为家庭康复工作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能够大大缩短听障幼儿的康复时间。[2]

《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提升特殊教育课程实施质量”。在听障幼儿亲子同训活动中,教师的课堂用语是影响课程实施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康复训练活动中,教师消极随意的语言会打击幼儿和家长参与训练的积极性,降低课程的质量;积极鼓励性的语言能增进幼儿与家长的自信,调动其主动学习探究的欲望,从而促进康复课程的有效实施、康复效果的显著提升。然而,即便是鼓励性的语言,如果定位不准、运用不当、指向不明,仍然无助于亲子同训质量提升,甚至带来负面效果。本文结合实践谈谈听障幼儿亲子同训中鼓励性语言的运用方式。

一、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误区

笔者多年从事听障幼儿亲子同训,也观摩过很多同仁的训练课。实践中笔者发现,虽然“在训练中要多正向鼓励”已经成为很多一线教师的普遍共识,但对何时、如何鼓励,却很少有人专门关注,导致很多时候训练质量不佳。结合课堂观察笔者认为,在听障幼儿亲子同训中,鼓励性语言的运用主要存在以下误区。

一是投入真情不足。虽然教师使用的是鼓励性的语言,但表情严肃、语气淡漠,或态度急躁,未顾及幼儿和家长的自尊,让幼儿和家长感受不到真心的鼓励。

二是目标指向不明。教师泛泛而赞、频繁鼓励,缺乏针对性,容易让人产生“受赞疲劳”,甚至引起家长与幼儿的反感。

三是具体指导不精。教师运用鼓励性语言的指导性不强,对幼儿及家长的训练内容不具有启发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说完后,家长及幼儿仍学不会正确的操作方法,不能促进幼儿及家长深入理解掌握学习内容。

四是忽视鼓励家长。亲子同训中,家长也是重要的教育对象。然而实践中教师常会过于偏重对幼儿的教学与鼓励,忽视对家长的鼓励,或者常用鼓励幼儿的方式鼓励家长。

五是鼓励用语单一。鼓励性语言包括口头语、体态语、书面语等。教学中,教师常会忽视低龄听障幼儿的身心特点,重口头鼓励,轻体态语或其他多种鼓励方式相结合。

由于这些误区,在训练中,教师、家长、幼儿之间不能有效互动沟通,亲子同训质量难以提升,听障幼儿的发展受到影响。

二、鼓励性语言的特点

在运用鼓励性语言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鼓励性语言的特点,细化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提升鼓励性语言在训练中的功能,提升康复训练质量。

(一)满足学习者内在需要

1.满足情感需求,促进深入互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鼓励性的语言容易使学习者产生满足感、成就感和自豪感。[3]一般表扬性的语言难以引发被鼓励者深入思考,而鼓励性语言可以促使其思考自己的行为,进而激发更积极的行动,为完成后续目标而努力。

2.激发内在肯定,增进自我效能。一般性的表扬会让人觉得是有条件的,会使得学习者依赖于外部的肯定与认可,而不是他们对自己的内在肯定。与表扬相比,鼓励更能够增进儿童的自信心、恒心,更能肯定地接受自己和他人的努力,[4]相信自己可以取得成功。

(二)优化教育者教学策略

1.具有驱动性。鼓励性语言能够提升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不断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

2.具有支持性。鼓励性语言以学习者的优点为支持点,启发式地具体介绍科学的训练方法,及时修正学习过程中的偏误,有助于更好地完成目标任务。

3.具有技巧性。针对不同人格特征的学习者,运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进行正向激励,或反向激励,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鼓励性语言的有效运用策略

亲子同训

(一)尊重学生和家长,精心备课,巧妙设计鼓励性语言内容

亲子同训与一般课堂模式最大的不同,在于教师不仅要教孩子,还要教家长。因此,教师不但要针对幼儿设计鼓励性的语言,还要针对家长设计鼓励性的语言。

1.备“语态”。教师的用语态度传递着对幼儿及家长的态度,听障幼儿和家长的心理都很敏感,有时教师不耐烦或是比较随意的表扬,反而会伤害幼儿和家长的自尊心。教师要尊重幼儿和家长,以一颗充满爱与平等的心对待幼儿与家长,为他们营造平和宽松的学习氛围,动之以情,让他们享受被尊重的快乐,建立进一步沟通交流的愿望。

2.备学情。不同的家长与幼儿有不同的家庭文化背景、脾气个性、学习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入训评估等方式来了解学情,避免活动中误用不恰当的鼓励性语言。

如笔者曾遇到一位家长,在课堂中常以“不会学”“我不懂”来拒绝学习,不愿意参与活动,态度消极。即使教师常在课堂中以“不会学更要学”来鼓励她,却始终效果不佳。笔者分析后认为,多数家长在训练初始都较腼腆,常常会因为不知如何配合老师、不懂如何引导孩子而手足无措;也有家长抱着“就应老师教孩子”的心态而置身课堂外,拒绝学习。案例中的家长没有上过学,一直担心自己学不会,内心的担忧与焦虑束缚了她,让她不愿意学训练技巧,不愿意教自己的孩子。平淡的鼓励话语对家长起不到帮助的效果,因此,笔者在了解家长心理症结所在后,有针对性地精心准备了一些难度不大、实操性强的技能技巧,手把手地教给家长,让家长在训练的过程中得到鼓励与启发。

3.备情境。训练活动中,教学活动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超出预想的情况常常会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不同的情境,做好课堂生成新情况的准备,并提前思考应对策略。

如在“引导幼儿定向爬行,并学说‘爬’”的训练中,教师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就要考虑运用何种鼓励性的语言。譬如,幼儿偏离方向时,教师如何鼓励?如果幼儿不愿意爬,教师如何引导?因此,笔者在备课时预先考虑了多种可能情况,设计了对应的鼓励性语言运用方法:若幼儿偏离爬行时,可以在垫子另一端换上孩子喜欢的其他玩具,并用玩具“小手掌”一边拍一边为幼儿加油鼓劲;若幼儿不愿爬行,可以引导家长与幼儿一同爬行,引导家长适当鼓励幼儿“宝宝的小手、小腿真有力!”“我们慢慢爬”“呀,宝宝爬得比妈妈快了”“宝宝加油爬”,当幼儿爬到终点时给幼儿一个奖励性的拥抱。

万事开头难,沟通始于“心”。教师若能做好课前准备,精心设计,从家长的角度出发,诚心鼓励,往往能较快地消除家长的顾虑与彷徨,唤起家长的参与热情,变“旁观者”为“当事者”。同样,教师温柔的话语、可亲的态度、赞赏的目光,也可以让刚接触亲子同训的幼儿感受到安全与放松,变“不愿意”为“超喜欢”。

(二)关注训练过程,抓住亮点,及时给予鼓励性专业指导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始终关注训练过程,帮助家长与幼儿围绕活动目标学习,紧跟活动任务操作,抓住幼儿和家长的亮点及时给予鼓励,引导幼儿和家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极探索,主动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在一节亲子同训的拼图训练中,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家长便鼓励幼儿:“宝宝你在看什么?你快点拼,下课了妈妈给你饼干吃,宝宝最棒了是不是?”幼儿听后反而停下拼图,问妈妈要饼干。这位家长在鼓励孩子时没有抓住训练的重点,没有从具体指导孩子拼图的角度去鼓励,所运用的鼓励性语言不能让孩子专注训练,孩子被与训练无关的内容吸引,分散了注意力,训练受阻,效果不理想。因此,笔者指导家长,应首先关注幼儿已完成的拼图部分,告诉孩子“已经拼好的部分拼得非常准确,拼得非常棒”,并用询问的口吻问孩子:“是不是在考虑下一个拼图应该放在哪里?”然后和孩子一起动手尝试。这样,既缓解了孩子不会拼图的心理负担,使孩子集中了注意力,还让他在一起拼图的过程中学习了拼图方法,锻炼了手指精细动作,很好地达成了训练目标。

教育学家布莱克·威廉提出,有效的教师评价应该是及时的、具体的和描述性的。[5]在活动中,教师及时的鼓励性话语,可以促进家长主动探索,激发家长主动学习,帮助家长掌握辨听训练的技巧与方法,增进家长在家帮孩子进行康复训练的信心。

在运用鼓励性语言时,教师要科学引导家长,不但要明确何时用、用什么和用在哪,还要用得精简、精准。训练活动的时间有限,精简而又适当的鼓励性语言更易激发家长与幼儿主动探究学习的内在动力,从而提高训练效率。

(三)注重训练后拓展,聚焦质量,适时进行鼓励性发展评价

发展性评价是基于人的潜能、注重过程表现的评价。[6]亲子同训活动后,教师应立足于训练中的问题,着眼于问题的解决以及家长和幼儿的良好发展,进行鼓励性发展评价,帮助家长及幼儿发现训练活动中的问题,提升参训积极性,提高目标达成度。

2岁半的乐乐在训练活动中常不配合,妈妈一着急就会打乐乐,但乐乐一哭又开始护着乐乐,于是活动就陷入了不良循环。这种情况常常是因为家长对孩子抱有太大期望,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一旦在训练中没有达到期待,家长就会失去耐心,而看不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因此,笔者在与家长的沟通中,首先肯定了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然后用训练中的实例和前后对比,告诉家长孩子已经在慢慢地进步,家长应动态地看待孩子。对于孩子,笔者也同样给予鼓励,让孩子自己回忆、感受训练前后对比,从而树立自信,更加积极地投入训练。

低龄听障幼儿的康复训练一般要很久才会呈现效果,在亲子同训中,教师要帮助幼儿与家长在训练中建立良性的互动关系,让他们发现融洽相处之道,鼓励家长运用正确的训练方式帮助孩子进步,并在训练后期给予鼓励性发展评价,促进训练质量的提升。

四、一些思考

研究表明,对语言发育迟缓的幼儿采用鼓励性心理康复疗法能显著改善其言语功能,帮助其恢复言语功能。[7]教师应将鼓励性语言渗透在训练的全过程,有效提升康复训练效果。训练前多鼓励,让家长和幼儿树立康复的信心,激发参与训练的积极性;过程中,运用鼓励性语言提供专业支持,帮助家长和孩子找准学习的方法;训练后,用鼓励性评价保持家长和孩子的耐心,增加康复训练成功的信心,保证康复训练的质量。实践中,笔者形成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训练要注意适切性

在亲子同训中,教师要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运用不同的鼓励性语言,譬如听障低龄幼儿的身心特点要求康复教师在使用鼓励性语言时,更多地加入体态语,如肯定的微笑、赞赏的目光、竖起的拇指、温暖的抱抱、轻柔的抚摸等;对于理解能力相对好一些的听障幼儿,可以多采用口头语与体态语并重的方式;对家长,则更多地使用口头语的鼓励方式,如可以适时引导幼儿鼓励家长。

(二)训练要注重发展性

亲子同训中存在着家长、教师、孩子间的三重互动关系,教师要注意运用具体性、针对性、个性化的鼓励语言给家长和幼儿清晰、明确且行之有效的建议,促进家长与幼儿共同发展。

(三)训练要强调专业性

亲子同训

新时代背景下,康复教师应成为听障幼儿成长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康复教师要科学合理地运用鼓励性语言,激发幼儿及家长的自尊与自信,引导他们不断主动尝试,从而提高亲子同训的课堂效率,提升听障幼儿的康复效果。我们作为康复教师,一定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专业技能,以一颗仁爱之心,去发现活动中的亮点,把握时机,恰到好处地给予幼儿与家长鼓励。

参考文献:

[1]周鸿娟,张伟锋.亲子同训中家长错误行为的分析与对策[J].新课程研究,2011(8).

[2]梁桂华.如何开展听障婴儿亲子同训活动[J].康复学报,2015,25(2).

[3]尹春秀.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教学质量[J].新课程(教研版),2009(5).

[4]朱莉·布拉德.0~8岁儿童学习环境创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5]惠会丽.重视课堂评价,激活创新思维[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19).

[6]张家琼,朱德全.发展性评价视域下“以学评教”的标准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4).

[7]唐容.鼓励性心理康复疗法对儿童语言发育迟缓患儿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4(18).

猜你喜欢

鼓励性亲子康复
鼓励性语言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脑卒中患者康复之路
小学数学观摩课中存在的几个误区
数学作业批改中评语使用的探究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中医康复学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
补阳还五汤联合康复治疗脑卒中35例
亲子脸
亲子脸
亲子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