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履行“第一书记”职责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来自南岭新村脱贫攻坚工作的调研报告
2018-05-18赵晓红
赵晓红
2017年11月,我来到南岭新村驻村任第一书记。任职以来,我认真履行驻村第一书记职责,按照省委的要求,坚持沉下心、扑下身,白天积极主动参与工作、走村串户访贫问困,晚上则补习扶贫工作和农村工作知识,提高政策水平。在和老百姓的交流交谈中,我深切感受到村民的质朴和善良,同时也感受到精准扶贫责任的重大。南岭新村作为省级贫困村,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指导帮扶下,精准脱贫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照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南岭新村的精准扶贫工作还有很多硬骨头要啃,脱贫攻坚还有很多硬仗要打。
一、基本村情
南岭新村位于河南省巩义市小关镇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省级贫困村。全村面积15平方公里(海拔最低500米,最高1100米),耕地面积758亩,公益林面积3万亩(国家公益林面积23000亩,省级公益林面积7000亩),森林覆盖率达83%。全村共有荻坡、虎脑、杨树洼3个自然村24个村民小组,含813户、2716人,常住人口1400人。村内分布着大小沟谷30多条,村民大部分居住在海拔700米至800米的沟谷内,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作物种植及外出打工,村内没有工业企业。截至2017年年底,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4户78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6户44人,低保贫困户18户34人;全村建档立卡脱贫户28户66人,建档立卡未脱贫户6户12人。
二、脱贫攻坚的成效及所受制约
近年来,南岭新村在各级各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充分发挥党建核心引领作用,艰苦奋斗、锐意进取,克服重重困难,摘穷帽拔穷根,昔日的穷山村逐步走上了致富之路,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 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突出。该村基层组织健全,建有村党总支、村委会和村监委会。目前,村党总支成员5人,下设3个党支部、9个党小组,有党员108名。村委会成员2名,村监委会成员2名。党建强是该村的优势。现任村党总支书记自2002年任职以来,带领村“两委”班子,坚持以党建促发展、以发展带脱贫,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强大动力,苦拼实干,无私奉献,村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模范带头作用得到较好发挥,基层民主科学决策等基础制度得到较好落实,村党总支多次被评为巩义市优秀“五好”党支部。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相信党员、认可干部,民心齐、干劲足。
(二)基础设施基本健全。行路难、吃水难、不通电、不通网等问题曾严重制约着村里的发展。近年来,村里广大干群艰苦奋斗,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帮扶下,该村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杨涉路和巩义市南山旅游通道在村里形成十字通道,使该村并入了全市大交通网络,村内道路实现硬化亮化,并基本实现入组入户,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出行条件。过去村民去镇区赶集办事来回得一整天,现在一个小时即可。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村里的农副产品也摆进了省城的超市。安全饮水工程有序推进,修建塘坝7座、蓄水池11座,铺设地下安全饮水管网2.4万米,困扰祖祖辈辈的吃水难用水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电力、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也得到较大改善,打造了良好的宜居环境。
(三) 主导产业基本形成。该村注重引入现代经营理念,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一是2008年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吸纳全村620个核桃种植户入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培训。目前,全村种植核桃树3200亩、苗圃30亩,基本上家家都有核桃树,核桃成为农户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产核桃被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该村由此成为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二是2007年建立绿源农副产品加工厂,主要进行杂粮加工,年产值过百万元;2017年改造扩建后交给村委作为村集体企业。该厂采取“公司+农户+基地”模式,与400多户村民签订无公害农产品联合种植合同,每年以高出市场15%的价格就地回购村民生产的杂果杂粮,研发生产的石磨面粉、玉米糁、柿子醋、小米等11个“长龄籽”系列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省农业厅认定该村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在调整传统产业结构的同时,该村还依托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优良的生态环境,通过引资、扶持,相继发展规模型农家乐、民宿16家,能够同时接待1300余人就餐,生态休闲旅游产业的带动优势日益凸显,每年接待近10万人次的游客,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了。
(四) 自然生态资源丰厚。该村地处巩义南部丘陵山区,风景秀美,植被茂密,森林覆盖率达83%,自然生态良好,是上等的天然氧吧。这里山林并茂,有奇峰幽谷,也有悬崖峭壁,汇聚了田园、山地、林海、奇石、峡谷、峭壁、红叶等优美景观,具有清、秀、幽、险、奇、趣等特点,蝴蝶谷、人头山、鸡冠山、黑风寨、大圣庙等自然景观和古建筑、古村落等人文风貌吸引了周边游客纷至沓来。
南岭新村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年来的积贫积弱不会一下子彻底改变,发展致富还存在一些“短板”。
其一,脱贫攻坚任重道远。近年来,该村坚持实事求是,因户因人精准施策,通过发展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安排就业、政策兜底保障、教育帮扶、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发展旅游转移就业等方式,开展精准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目前整村已基本脱贫,但巩固任务较重,且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一是未脱贫的群众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低保五保贫困人口脱贫任务重,因病致贫人口脱贫任务重,贫困老人脱贫任务重。二是已经脱贫的群众生活生产基础比较脆弱,大多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稍有病灾极易返贫。三是部分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以当“贫困户”为荣,脱贫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出现干部作用发挥有余群众作用发挥不足、“干部干,群众看”、“干部着急,群众不急”的现象,扶志扶智任务艰巨。四是贫困线边缘户多因病、因残生活困难,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实现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难度较大,需要社会救助。
其二,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一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单一。全村以核桃种植、核桃苗圃、小型农副产品加工等为主,没有工业企业,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几乎全部靠农业耕作和外出务工。村里土地资源匮乏,耕地面积较少,坡地多、小地块多,主要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薯等农作物,农业规模效益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二是集体经济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来源主要靠上级拨款或相关部门扶持。尽管绿源农副产品加工厂交给村委后给村集体增加了一些收入,但因该村地域面积较大(15平方公里),住户多且分散,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公共福利供给任务艰巨,仅靠单个企业难以有效保障。
其三,居住分散不利于集聚集约。该村原为20来个自然村,后整合为3个村,1996年再次整合为1个行政村。村内住户分散,离村委直线距离最远的超过2公里,山路起伏,群众到村委办事步行需两个小时。居住过于分散既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村公建、基础设施的布点,也不利于农村组织生产,农村基础设施配置难度较大。已配置的农村设施由于人口难以达到集聚规模而导致使用效率低,隐性浪费现象严重。
(四)人才短缺活力不足。前些年因村里基础设施匮乏落后,生产生活困难,村民纷纷离村下山,剩下老弱病残留守村庄。近年来,随着党的扶贫政策的落实,村里有了一定的发展,各方面条件逐渐改善,再加上环保生态意识增强,搬出去的村民陆续回迁,但多把村子作为歇脚休憩之地,年轻人过的是“两栖”生活,发展活力不足。村里建有图书室、文化大院,但设施功能单一,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比较单调。下一步提质发展既需要克服“故土难离”等意识的困扰,也需要解决人才短缺等困难。
三、对策建议
贫困并不可怕,只要高度重视,思路对头,措施得力,工作扎实,贫困是完全可以战胜的。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向全党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号令,做出了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脱贫攻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各级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很高的扶持政策并将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南岭新村作为省级贫困村,是各级关注、支持的重点,下一步既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各方面政策、资金、项目支持,又要最大限度挖掘内在潜力,解决好突出制约问题,增强脱贫攻坚实效,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加快推进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确保到2020年整村如期脱贫。
(一)加强组织建设,提高服务能力。把进一步增强村党组织核心引领功能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起来,抓好班子建强队伍,充分发挥村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打造一支永不离开的工作队。一是扎实做好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通过换届,选出好的班子、选出好的风气,凝聚干群心劲。二是加强制度管人。坚持“三会一课”制度,严肃党内组织生活;完善每月党员活动日、党员承诺服务、党员积分管理等制度,严格落实廉洁自律准则,努力把村班子建成团结和谐、敢于担当、廉洁自律、率先垂范的战斗集体。三是加强培训育人。抓好每月28日党员活动日工作,坚持第一书记讲党课,加强对党建理论、大政方针、重要会议精神等的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加强集中培训,促使村干部尽快成为懂经营、会管理、能吃亏、甘于奉献的致富带头人。四是培养后备力量。在外出务工人员、退伍军人、致富能人等人员中发现“好苗子”,加强党性修养、工作能力、带领村民干事创业等的培养教育,为村“两委”和党员队伍建设、村庄长远发展储备后备人才。
(二)激发内生动力,推动精准脱贫。在用好用足各项扶贫政策的同时,精准施策,对症“造血”,促进群众创业创收。一是坚持扶贫同扶智、扶志相结合,从改变贫困户“等、靠、要”思想观念入手,加强政策引导、教育引导、典型引导,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激发内生脱贫动力,补齐贫困群众“精神短板”,让贫困群众想干、敢干、能干、会干,拔掉思想“穷根”。二是构建“大扶贫”格局。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开展“结对帮扶”。用好国家政策资源,强化对贫困老年人、残疾人、重病患者等群体的精准帮扶,对因病致贫群众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用好对口帮扶部门资源,“干部是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积极争取扶贫政策、资金、项目。用好行业、社会帮扶资源,开展送温暖、志愿服务、信贷扶持、保险救助等活动,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信心和能力。三是全面提升农民生产经营技能。围绕发展主导产业和促进农民创业就业需要,充分利用“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政策,采取集体培训、分散学习、现场指导、外出参观等多种有效方式,大力开展新型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尽快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四是发展集体经济,巩固脱贫成效,增强村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生产能力、促进共同富裕能力。
(三) 落实基础制度,促进和谐安定。认真落实基层民主科学决策制度,运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提高村“两委”决策管理水平,保证村级权力运行和事务管理公开、公平、公正。认真落实矛盾调解化解制度,加强民调组织,做到群众的事情有人管、及时管,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认真落实基层便民服务制度,实行群众证照办理、低保救助等事项“一站式”服务,让村民办事不出村,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认真落实党风政风监督检查制度,以村务公开为切入点,加强对村组干部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及时提醒纠正,促使村干部遵规守纪、秉公办事,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发生。
(四) 加快提质发展,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一要自力更生,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开展厕所革命、垃圾治理,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二要借力发展。要充分发挥南岭新村人文、自然、区位优势,招商引资,借力借智,按照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进行全域升级改造,建设集循环农业、观光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于一体的山地风貌田园综合体。全域改造既要坚守生态底线,又要确保村集体和村民利益,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贫困山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资源、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贵起来。
(五) 办好惠民实事,共享发展成果。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落实教育、养老、医疗等各项惠民政策,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强化核心价值引领,通过举办道德讲堂、建设农家书屋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倡导新风尚,增进正能量,激励全村广大干群争做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新风的倡导者和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努力建设文明南岭、和谐南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