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护理干预对患者心率指标变化情况的影响
2018-05-18区月团黄伟平
区月团,黄伟平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佛山 528000)
冠心病发展到最严重的阶段会表现出急性心肌梗死,病情发展迅速,容易引起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死亡率较高(12%以上)[1],急诊介入疗法是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案,将梗死血管迅速开通,恢复心肌灌注[2],控制病情,配合护理干预可进一步消除风险因素,提高整体疗效。本研究旨在分析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过程中护理干预对心率指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急诊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中选出66例(2016年6月-2018年2月),均接受急诊介入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42岁-75岁,平均年龄(62.05±5.23)岁。对照组男19例、女14例,年龄41岁-74岁,平均年龄(62.21±5.48)岁。两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基础资料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常规护理。平卧在治疗床上,将动脉鞘管置入右侧桡动脉中,利用造影技术寻找病变位置,实施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结合具体状况判断支架植入术实施的必要性,注意观察患者急救期间的各项生命指标以及面部表情等,与家属保持联系,及时签署相关知情文件。
观察组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综合护理:①介入治疗前。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病人都存在恐惧等负面情绪,不良情绪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重心脏负荷,导致病情不断恶化,因此在介入治疗前,要和病人进行沟通,通过宣泄法、开导法、移情法、注意力分散法等心理疏导技术来改善病人情绪,介绍介入疗法的基本操作方法,同时嘱咐相关事项,提高病人的配合度。提前备好各种急救药品和介入疗法会用到的仪器,协助病人完成各项术前检查项目;②介入治疗中:注意病人心电图的变化,识别心律失常各种类型,为心室颤动病人实施电流除颤法、心外按压法,为心室粗颤病人注射胺碘酮和利多卡因,为心室细颤病人注射肾上腺素和利多卡因;③介入治疗后:嘱咐病人术后12 h内绝对卧床,持续心电图监测,增加饮水量,有助于排出造影剂。在恰当的时间拔管,备好拔管所需物品,将拔管的基本步骤告知病人穿刺点在拔管后要按压30 min左右,检查伤口渗血、血肿的发生状况。遵医嘱予以各类药物,预防多种并发症,病情缓解并稳定后,协助其下床活动,预防压疮、血栓等疾病,仔细清洁穿刺点,预防感染。
1.3 观察项目 在护理前后检测两组病人的心率指标,包括QTd(QT离散度)、QTc(校正后Q-T间期)、HR(心率)。统计两组并发症,计算并对比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患者心率比较(Mean±SD)
表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率比较 两组护理前的三项心率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QTd、心率更低,QTc更高,组间差异明显(P<0.05)。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喝酒、吸烟、劳累过度、暴饮暴食等都是引发急性心肌梗死发作的不良行为,病情进展迅速,介入治疗效果令人满意,但是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危及生命安全,多数研究证实,良好的护理配合可以预防多种并发症[3],改善病情。综合护理基本分为介入治疗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护理干预,在开始介入治疗之前,和病人有效沟通,尽量减轻心脏负荷,稳定情绪,提高各操作的配合度,备好术中各类物品,保证手术顺利实施。在介入治疗过程中,加强生命指标的监测,预防意外事件发生。介入治疗后,在饮食、生活行为、休息体位等方面加以指导,并且遵医嘱予以药物干预,预防多种并发症。本研究数据表明,观察组护理后三项心率指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总之,护理干预配合急诊介入治疗能够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率指标,效果理想。
参考文献
1 李玉琼, 李雪娟, 邓方利. 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保守治疗患者的影响[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20(10): 4-6.
2 唐少梅, 李洁源, 陈渺. 急性心肌梗死行介入治疗出现心律失常的护理[J]. 现代医药卫生, 2015, 31(22): 3473-3474.
3 蒋红梅. 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患者进行预见性护理的效果分析[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 15(9): 179-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