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夹脊刺法治疗迷路动脉缺血性耳聋疗效观察

2018-05-18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广州510095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510095

心电图杂志(电子版) 2018年1期
关键词:刺法突聋夹脊

(1.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广州 510095;2. 广州中医药大学针灸康复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095)

突聋的病因众多,影响因素也很繁杂,迷路动脉供血障碍学说是当下突聋病因主流学说。研究发现,外夹脊刺法对诊断为迷路动脉缺血引起的突发性耳聋疗效显著[1]。本研究旨在探讨外夹脊刺法对于迷路动脉缺血性耳聋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3月-2017年10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收治的74例突发性耳聋患者,年龄25岁-60岁,并且无心血管等相关疾病。将入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7例。治疗组中,男19例,女18例;平均年龄为(43.08±2.12)岁;平均病程(22.97±2.85)个月;平均耳聋分度(55.08±1.76)db,其中轻度7例,中度18例,重度9例,全聋3例;对照组中,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92±3.05)岁;平均病程(21.03±3.42)个月;平均耳聋分度(58.11±1.24)db,其中轻度4例,中度20例,重度10例,全聋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参照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以及迷路动脉缺血诊断拟定的诊断标准[2]:在72 h之内发生的,而且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HL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可单侧或双侧发病;可伴耳鸣、眩晕,恶心、呕吐;内耳增强磁共振检查排除梗死灶存在;可有高刺激率听性脑干反应ABR异常;除第8对颅神经外无其他颅神经症状和体征;排除其他继发原因引起的耳聋;肌力及肌张力经检测无异常。②听力减退分级标准:轻度为下降超25 dB-40 dB;中度为下降超41 dB-60 dB;重度为下降超61 dB-80 dB;全聋为下降超过81 dB。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①0.9%生理盐水250 mL+金纳多105.0 mg静脉滴注,连用10 d。②糖皮质激素,口服给药:泼尼松每天1 mg/kg,晨起顿服;连用5 d后停药。治疗时间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随后90 d为随访时段。金纳多(悦康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70226),泼尼松(Pfizer Italia Srl,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50245)。

治疗组采用外夹脊刺法配合药物,药物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外夹脊刺法针刺选用针具统一为规格为0.25 mm×40mm“环球”牌一次性无菌针灸针(苏州针灸用品有限公司生产)。外夹脊刺法取穴:颈外夹脊穴(第2-6颈椎棘突下缘分别向两侧旁开2寸处取穴,每侧各有5穴),配穴:双侧完骨、风池、天柱、及病侧听宫。先用在穴位处用1%安尔碘进行消毒,然后手持毫针,快速进针,听宫穴直刺1 cm左右,完骨穴直刺1.2 cm左右,风池穴向鼻尖斜刺1.2 cm左右,天柱穴微向鼻尖斜刺1 cm左右,颈外夹脊向颈前正中线方向斜刺1.2 cm左右,轻微捻转提插,有酸麻胀痛感后,留针30 min。每1日治疗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结束后90 d为随访时段。

1.4 疗效评定

1.4.1 观察指标[3]纯音听力测试: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疗程后,治疗结束后90天的纯音听阈变化范围。

1.4.2 疗效标准 根据2015年突发性耳聋诊疗治南拟定[4]:痊愈为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为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30 dB以上;有效为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15 dB-30 dB。无效为受损频率听力平均提高不足15 dB。

1.4.3 复发率 观察两组患者90天后的纯音听阈变化范围,较治疗前听力下降超20 db为复发,随访人群为疗效表现为痊愈、显效及有效者。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耳聋分度比较(Mean±SD)

表2 两组90 d后复发率比较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耳聋分度比较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耳聋分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392)。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耳聋分度比较差异明显(P=0.000),见表1。

2.2 两组90天后复发率比较 资料90 d后,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22),见表2。

3 讨论

尽管突聋的病因众多,影响因素也很繁杂,迷路动脉供血障碍学说是当下突聋病因主流学说,早有不少有国外人体或动物实验针刺迷路动脉缺血与突聋成因的关系做出了研究。针对突发性耳聋的治疗,西医主要使用激素、扩血管药物以及改善脑循环等药物,近年不少研究人员还尝试使用高压氧治疗,但常规治疗对迷路动脉缺血型耳聋疗效一般。中医认为迷路动脉缺血性耳聋属于血瘀致病,在辩证分型上又可以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5]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别气走入耳而为听"。耳,肾之窍,然而亦属气血相关,气血之不达,耳无以为用而失听,这也说明从中医本质来看,缺血也是耳聋的本质之一,亦佐证了突发性耳聋的成因。本研究中使用外夹脊刺法配合药物治疗迷路动脉缺血性耳聋,疗效较单纯使用药物治疗显著,突出了外夹脊刺法的优效性。外夹脊刺法的主要选穴为完骨、风池、天柱,颈外夹脊,目的是改善椎-基底动脉的血流循环,从而改善迷路动脉缺血。完骨穴深层是颈内动静脉,其中有后交通动脉是其中一个分支,与椎-基地动脉系吻合。

风池穴[6]在解剖上有其特殊特点,最浅层是皮肤,存在颈丛的皮支枕小神经分布;然后是皮下组织,分布有枕小神经的分支和皮静脉;再到达颈的筋膜浅层,有颈丛神经及副神经通过;然后陆续到达头夹肌,头半棘肌;最后到达枕下三角,内有椎动脉。所以从理论上来说,针刺风池穴能够直接刺激到椎动脉。有国内学者实验发现[7],颈外夹脊的取穴部位在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之间,而且是炎症、粘连比较多的部位,并且靠近椎动脉和颈神经根,因此针刺此穴时,患者常有十分明显的酸涨感往深层传导,比普通夹脊穴针感更为强烈,配合风池穴,能达到扩张血管[8],增强动脉顺应性,改善供血的作用。风池、天柱、颈外夹脊等穴位都是作用于颈部,作为对椎-基底动脉的局部刺激。

本研究通过外夹脊刺法直接刺激头项部穴位,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外夹脊刺法配合药物在改善耳聋的程度上相比单纯药物效果要明显(P<0.05),治疗后治疗组复发率(15.63%)明显低于对照组(43.24%),因此,应用外夹脊法治疗,能够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治疗迷路动脉缺血性耳聋,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结局,并且随访之后复发率也较单纯药物组低,是可靠的一种治疗方法,外夹脊刺法为祖国针灸理论增加了一个新认识,值得更深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吴子明, 张素珍, 杨伟炎, 等. 后循环缺血概念的提出及神经耳科的对策[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08, 16(1): 27-29.

2 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 突发性聋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5, 50(6): 443-447.

3 朱艳玲, 吴珊, 曾晶. 高压氧辅助治疗内听动脉缺血的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07, 10(3): 110-111.

4 程莉雅, 毕巍, 刘吉祥, 等. 单侧突聋患者对侧耳高刺激率ABR结果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4, 22(1):53-55.

5 钟乃川.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眩晕的听性脑干反应与经颅多普勒检查[J].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1996, 31(2): 23-25.

6 Sauvaget E, Kici S, Petelle B. Vertebrobasilar occlusive disor-ders presenting as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J]. Laryngoscope, 2004, 114: 327.

7 田素景, 张勋, 杨国庆, 等. 突发性聋患者内听动脉MRI检测结果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 2013, 21(2): 137-139.

8 张英华, 高国栋, 刘怀军, 等. CT和多种MRI成像方法在突发性耳聋中的选择和应用[J]. 河北医药, 2009, 31(16):2124-2126.

猜你喜欢

刺法突聋夹脊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四冲穴”阴中隐阳刺法联合止痫汤治疗癫痫的疗效分析
“突聋”的年轻人多了
突聋 三周内请务必就诊
蜂针丛集刺法探讨
从《随息居重订霍乱论》探析王孟英治疗霍乱之中医外治法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案
突发性耳聋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176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