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1年后北川羌族乡镇级干部职业生活质量与心理健康调查
2018-05-18程文红吴宝明谢永标梁光明王瑞儒胡艳红牟晓洁萍0赵庆斌梁晓琼黄国平黄宣银
程文红,吴宝明,向 虎,马 宁,何 鸣,谢永标,梁光明,王瑞儒,胡艳红,牟晓洁,杨 萍0,赵庆斌,梁晓琼,赵 红,黄国平,黄宣银,马 弘*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上海 200030;2.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北京 100191;3.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四川 绵阳 621000;4.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3;5.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0;6.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沈阳 110168;7.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京 100191;8.中国女子大学,北京 100101;9.武汉精神卫生中心,湖北 武汉 430012;10.北京市华龄颐养精神关怀服务中心,北京 100029 *通信作者:马 弘,E-mail:mahong@bjmu.edu.cn)
国外研究表明,工作对象主要为人的职业比一般职业者有较高的耗竭感,当工作对象为受创伤者时,工作者需要付出更多的情感,容易出现创伤性反应,即次级创伤,这些都会对工作者个人、家庭、工作对象以及机构产生不利影响[1]。近二十年来,国内外逐渐关注对医护群体职业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研究这些工作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方面如同情满意,以及消极方面包括耗竭和次级创伤[2-3],但是对管理者的研究较少,特别是经历重大灾难后本身也是受灾者的管理人员的研究更少。北川县是5.12地震的极重灾区之一,是我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4],地震后羌族人口受到重创,羌族乡镇级干部是一支重要的基层干部力量。为了解地震后同时作为助人者和受灾者的羌族基层管理人员心理状况和职业生活质量,本研究对地震后1年北川县羌族与汉族乡镇级干部工作的同情满意、耗竭与次级创伤等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以2009年8月因地震整体搬迁至绵阳永兴板房安置区、接受卫生部心理社会支持培训项目的北川县各乡镇级干部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①年龄19~65岁;②地震后一直从事乡镇管理工作;③既往无严重脑部和躯体器质性疾病、物质或药物依赖;④当前或既往无严重精神病性障碍、情感障碍等疾病;⑤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入组标准共87人。在调查问卷中因公事离开20人,故最终获得有效问卷67份。本研究通过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2009伦审第6号)。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受灾情况调查表
采用自填形式,收集北川乡镇级干部的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民族、婚姻、地震中房屋受损与家庭人员伤亡情况和地震后搬迁次数等。
1.2.2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elf Report Questionnaire-20, SRQ-20)
由世界卫生组织编写,共20个条目,每个条目评分均采用“0”或“1”,“1”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存在症状,“0”表示症状不存在,各条目评分之和为SRQ-20总评分。总评分为8~15分提示受试者存在情感痛苦,16~20分提示情感痛苦强烈。SRQ-20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3%、80%[5],国内信效度好[6]。
1.2.3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7-item Screening Scale for PTSD, PTSD-7)
由Breslau等于1999年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PTSD诊断标准编制而成,共7个条目。每个条目均以“0”或“1”计分,“1”表示在过去一个月内存在症状,“0”表示症状不存在。以4分作为界值分定义PTSD可疑阳性个体,其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和97%,阳性和阴性预测值为71%和98%[7]。
1.2.4职业生活质量量表(Professional Quality of Life Scale,ProQOL)
采用第四版,由Stamm编制,为自评问卷,共30个条目,包括同情满意、耗竭和同情疲乏/次级创伤即三个分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8-9]。每个条目采用1~5分5级评分,部分条目为反向计分,计算三个分量表粗分。同情满意分量表评分越高,提示被试对自己帮助别人的能力越感到满意;另两个分量表评分越低越好。
1.3 研究过程及质量控制
研究人员在北川安置点和县城某会议厅培训活动后,对乡镇级干部进行问卷调查,由10名研究组人员分别进入8~10人小组,分发量表,宣读指导语,回收时逐条核对检查漏题现象,对于个别阅读困难者,由研究人员逐条读出,并记录研究对象的选项。除个别需要研究人员协助填表者之外,平均每人填表耗时约20~30 min。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值型数据采用t检验,分类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羌族、汉族乡镇级干部一般资料以及受灾情况比较
羌族、汉族乡镇级干部在去世亲人数上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其他各项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1。
2.2 羌族、汉族乡镇级干部PTSD-7、SRQ-20评分比较
羌族乡镇级干部组SRQ-20评分为8~20分的有23人(67.6%);汉族乡镇级干部组有13人(39.4%),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羌族、汉族乡镇级干部ProQOL评分比较
羌族组同情满意和同情疲劳(次级创伤)因子评分均高于汉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羌族、汉族乡镇级干部一般人口学资料及受灾情况比较
表2 羌族、汉族乡镇级干部PTSD-7、SRQ-20评定结果比较
注:PTSD-7,创伤后应激障碍筛查表;SRQ-20,心理健康自评问卷
表3 羌族与汉族乡镇级干部ProQOL评分比较分)
注:ProQOL,职业生活质量量表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灾后1年羌族乡镇干部与汉族乡镇干部相比,呈现高同情满意与次级创伤模式(P<0.05),耗竭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67.6%的羌族乡镇级干部SRQ-20评分为8~20分,汉族为39.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显示,羌族乡镇干部职业生活质量呈现高同情满意、次级创伤与低耗竭的特点,这与Stamm职业生活质量解释模型[8]相符, 高同情满意与次级创伤、低耗竭提示工作者感受到自己工作的意义而高效地工作,容易产生满意感;另一方面由于工作中不断接触到别人的痛苦,容易出现类似于工作对象的负性情绪反应。
国内关于创伤后羌汉族干部心理反应研究显示,羌族创伤后心理反应大于汉族[10]。陈正根等[11]针对羌汉两族不同创伤反应的质性调查显示,两族人民所采用的不同归因和应对方式导致羌族干部心理状况较汉族干部差,也有研究显示羌族干部在社会关系、心理健康等多个领域均较汉族干部差。李丽娜等[12]对参与灾后救援的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相关因素研究显示,救援人员越感觉被需要,越容易主动投入工作。本研究也得出类似结果,可能与羌族乡镇干部对羌族文化认同感更高[13]、更感觉到被需要,因而其同情满意度高于汉族,但是由于本身也是受灾者,对羌族文化的认同也可能使他们更容易从受灾者中感受到灾难带来的丧失体验,增加次级创伤,从而更容易出现心理反应。提示灾后需要持续关注当地基层干部的心理状况。
本研究局限性在于:首先样本量不大,虽然羌族组心理健康问题比例高,但是影响统计效力,目前只能反映趋势;羌族组丧失亲人比汉族组更多,因此羌族乡镇干部职业次级创伤高于汉族的结果可能无法完全用民族因素来解释;研究对象多数来自受灾最重的板房区,可能研究结果不能反映整个地震灾区羌族干部的情况;职业生活质量受个性与工作量等的影响,本研究未对这两个方面予以讨论;此外,本研究只关注了研究对象的主观感受,缺乏客观评价指标,如耗竭部分的研究没有计算工作时间等,这些都可能影响结果的推广运用。因此,未来需要扩大样本,综合考虑以上因素进一步研究。
谨以此文向北川干部致敬,感谢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四川省精神卫生中心)对此项目大力支持,感谢UNFPA对此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Cunningham M. Impact of trauma work on social work clinicians: empirical findings[J]. Soc Work, 2003, 48(4): 451-459.
[2] 马君英. 替代性创伤研究述评[J]. 医学与社会, 2010, 23(4): 91-93.
[3] 许思安, 杨晓峰. 替代性创伤: 危机干预中救援者的自我保护问题[J]. 心理科学进展, 2009, 17(3): 570-573.
[4] 四川省人民政府.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 基本情况[EB/OL]. http://www.sc.gov.cn/scgk1/scgk/mys/bcqzzzx/200801/t20080125_247250.shtml, 2008-01-25.
[5] Harpham T, Reichenheim M, Oser R, et al. Measuring mental health in a cost-effective manner[J]. Health Policy Plan, 2003, 18(3): 344-349.
[6] 胡健波, 黄满丽, 黄文武, 等. 心理健康自评问卷在北川地震受灾人群中应用的信效度分析[J].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8, 42(11): 810-813.
[7] Breslau N, Peterson EL, Kessler RC, et al. Short screening scale for DSM-IV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J]. Am J Psychiatry, 1999, 156(6): 908-911.
[8] Figley CR, Stamm BH. Measurement of stress, trauma, and adaptation[M]. Lutherville MD: Sidran Press, 1996: 127-130.
[9] 党卫民, 程文红, 马弘, 等. 职业生活质量量表在地震灾区政府工作人员中应用的信度效度研究[J].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5, 33(6): 440-443.
[10] 杨新, 郭丽蓉, 须琼英. 芦山地震后宝兴县灾区基层干部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 2015, 31(5): 381-384.
[11] 陈正根, 张雨青, 刘寅, 等. 不同民族创伤后应激反应模式比较的质性研究——汶川地震后对羌汉幸存者的访谈分析[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4): 503-507, 511.
[12] 李丽娜, 王珊, 王莹, 等. 应对方式对赴川救灾医护人员替代性创伤的影响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 2011, 14(34): 3966-3968.
[13] 高承海, 安洁, 万明钢. 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当代教育与文化, 2011, 3(5): 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