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1例及家系调查
2018-05-18张智涵赵艳霞
张智涵,赵艳霞
(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0193;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天津 300120)
1 病例资料
患者女,23岁,于2017年6月15日来我院就诊,主因双手双足雀斑样色素沉着斑20余年来诊,患者自诉出生后不久,双手,见图1、双足部,见图2、3。出现色素沉着,无痛、瘙痒,无自觉症状,皮损面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多。既往体健,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近亲结婚史。体格检查: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出现异常。皮肤科检查:双手、双足背多发针尖到米粒大小的雀斑样淡褐色色素沉着斑,相互不融合,呈网状外观。双侧对称分布,胸腹部未见明显皮损。
家系调查:该家系调查3代,共5例,男1例,女4例,患病率为45%,见图4。症状表现基本一致。所有患病者的父母中必定有一方患病,父母均正常的,子女中未见患病,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2 讨论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DSH)是临床上比较少见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一般呈对称性散布于手背、足背的雀斑样色素沉着及色素减退斑。男性多于女性。皮损特点为独立的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点,由小米至豆粒大,和雀斑的皮疹相似,间杂以色素减退的斑点,相互交织呈网状图形。对称散布在四肢末端,夏季时强烈日晒可使颜色变深。Zhang等[1]及Miyamura等[2]在2003年先后阐述并证实了DSH的发病机制,认为1号染色体长臂1q11-1q21区间内双链RNA特异性腺苷脱氨酶基因的突变是导致DSH的原因。迄今为止,在已报道的可能致病基因突变中,累计报道13例。最新1例为汤庄力等[3]于ADAR1基因11号外显子与11号内含子交界处检测到新的c.3091+1G>T剪切突变,家族成员及100例无关正常人中未发现突变,丰富了突变谱。
图1 先证者双手背
图2 先证者左足
图3 先证者右足
本例患者主要以手足对称性的雀斑样色素沉着为主,无自觉症状,有家族史,因此诊断明确。并且皮损主要以雀斑样损害为主,未见明显的色素脱失斑,也可能与夏季日晒较多有关。目前尚无特殊治疗方法。
图4 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家系图
参考文献:
[1] Zhang XJ,Gao M,Li M,et al.Identification of a locus for 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 at chromosome 1q11-1q21[J] .J Invest Dermatol,2003,120:776-780.
[2] Miyamura Y,Suzuki T,Kono M,et al.Mutations of the RNAspecific adenosine deaminase gene(DSRAD)are involved in dyschromatosis symmetrica hereditaria[J] .Am J Hum Genet,2003,73:693-699.
[3] 汤庄力,王晓鹏,肖生祥.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ADAR1基因剪切突变1例[J]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17,33(4):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