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与工作决策因素的对比研究
2018-05-17饶晗彤曾玲蔡心梦江墨馨谢光霞
饶晗彤 曾玲 蔡心梦 江墨馨 谢光霞
摘 要 在庞大的高校毕业大学生数目中,有的大学生自信化解考研与就业难题;有的大学生在这两难选择中不知如何抉择。为切实给高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关于考研与工作的指导意见,本文章就考研与就业决策因素的对比研究进行分析。
关键词 考研现状;选择考研原因;选择工作原因
一、大学生选择考研或工作的现状
(一)大学生选择考研现状
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入学考试以来,“考研”逐渐成为社会上的一个焦点,从每年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统计的中国学生考研数可以看出考研人数有着迅猛的增势。很多高校呈现了“考研导向”态势,“考研导向”意为通过研究生的“报考率”和“录取率”来评价教学质量或促使和激励本科生规避正常就业,而转向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研究,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更高要求[1]。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巨大的就业压力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踏上了考研的道路。2017年,江西省11个报名点共接纳报考2017年全国各招生单位硕士研究生的考生52125人,比上一年的43982人增加了8143人,增长18.51%。
(二)大学生选择工作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对实现全民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削弱了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毕业生大量增加导致人力资源市场的供需矛盾趋于紧张,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目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就更加凸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这一问题也可能会长期存在。随着就业形势严峻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面临着岗位紧缺的威胁。
大学生对于就职区域方面期望普遍较高,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多数高校毕业生希望在外资企业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然而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同时,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很难对大学生形成有效需求,而且在较长的时期内,地区性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都将难以改变。
二、关于大学生考研的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选择考研的因素较多,总的可以概括为两个维度:个体原因,即更多的涉及到大学生对于考研的主观意愿程度高低;社会原因,外界对于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一部分作用,其中又涵盖了国家层面,社会大众层面以及学校层面。
(一)个体原因
1.推动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个体原因
主要个体原因归结于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有些大学生希望通过学好扎实的大学专业基础知识,通过知识储备量的增加来逐步实现自身更高价值,将来更好地为社会做出一份贡献,这与国家培养研究生的目标相一致的。第二,很大部分高校大学生迫于当前就业形势严峻,难以找到与自己专业对口的工作,为避免就业压力,选择曲线就业。第三,改变专业,找到适合自己的专业。不少大学生在高考结束后对于填志愿并没有深入了解,对于当时所填写的志愿在大学深入接触之后才有了对于本专业的大概认识,而之后认为自己并不适合该专业所涉及的工作岗位,而考研为大学生提供了改变个人命运的一次机会,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第四,来源于家庭的压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为了父母之命,不让家长失望,有的大四毕业生在最后的大学时间里加入了考研队伍。
2.阻碍大学生选择考研的个体原因
高校大学生参加考研,对于成功考取表示信心较为不足。在备考的过程当中,对于大学生的意志力存在着较大的挑战,能否在单调的课本学习当中坚持下来是考研成功的关键,并且机会成本高,耗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成本,还有过半毕业研究生认为硕士文凭也无法带来理想的工作。据资料显示:全国每年考研消费的总额至少超过30亿元。本科生在考研前理应估计各项成本,理性分析各种机会和成本后再看看考研是否适合自己。统计信息表明,研究生就业率只比本科生就业率略高一点,而且很多单位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即很多研究生毕业后做的是本科生的工作,拿的也是本科生的薪酬。从总体趋势来看,用人单位对学生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研究生就业形勢并不乐观。
(二)社会原因
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重视。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增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据悉,对取得博士学位晋升教授职务、取得硕士学位晋升副教授、高级讲师和中学高级教师职务者,同等条件下应予以优先考虑。教育部门如此,对于大中型企业来说,选人用人标准也在不断提高。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今后几年各大高校将继续扩招研究生,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
三、关于大学生工作的影响因素
(一)个体原因
1.推动大学生选择工作的个体原因
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学生选择工作是因为“相信自己的能力,本科毕业可以找到合适的工作”以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这两个因素反映着高校大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能力(就业能力是成功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人品质等因素的集合[2])抱有较大的自信,相信自己的就业能力,可以找到工作并且相应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
2.阻碍大学生选择工作的个体原因
大学从精英教育转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实力缺乏自信。基于这样一种现状,纵容了一些学生的懒惰心理,平时上课不认真,学习知识不扎实,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学习的知识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宽松”的学习环境不能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学生就业能力下降,导致在实际社会工作当中难以做到符合企业单位的基本要求。
(二)社会原因
高校创业教育资源的匮乏,大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不够,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不强,使得创业的质量低下。我们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科学的人才观,使他们能够扎根基层,投身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其次要转变到他们传统就业观念,推动灵活就业。
参考文献:
[1]许体高,胡效亚.《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理性思考》.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11期
[2]胡尊利,程爱霞,刘朔.《国外大学生就业能力研究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8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