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地区夏商城市的分布特征与选址的地理考量
2018-05-17于有光
◎于有光
(郑州大学 历史学院,郑州 450001)
城市是夏商考古研究中的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界对夏商城市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城址本身的年代性质、规划布局、城垣设施、宫殿建筑等方面,对城市地理分布的特征少有关注。笔者对这一时期中原地区城市分布的地理特征进行概括总结,并从城市选址的一般规律出发对这一特征寻求合理的解释。
一、考古发现的中原地区夏商城址
本文中的“中原地区”指以嵩山为中心,包括河南省大部和山西省南部的地理区域,这一区域是夏文化和商文化的核心分布区,发现有14处夏商时代的城址,分别为新密新砦、郑州东赵、偃师二里头、荥阳大师姑、平顶山蒲城店、新郑望京楼、辉县孟庄、郑州商城、偃师商城、焦作府城、夏县东下冯、垣曲商城、安阳洹北商城和殷墟。下文按时代早晚分别介绍。
新密新砦遗址[1]位于新密市东南,发源于嵩山东麓的双洎河从遗址南侧流过,遗址所在地海拔高度约140米。遗址发现有外壕、城垣与城壕、內壕共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大型建筑,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新砦发现的城址时代为夏代早期,有学者认为其性质或为夏启之都。[2]
郑州东赵遗址位于郑州市高新区沟赵乡东赵村村南,地处嵩山东北麓东临须水河,海拔高度约130米。东赵遗址发现有夏代早期的小城、夏代晚期的中城和战国晚期的大城三座城址,还发现有早商时期的大型宫殿。其中,夏代早期的小城面积约2万平方米,是夏人在嵩山以北建立的一处据点;夏代晚期的中城面积约7万平方米,是夏王朝繁盛时期在郑州地区的重要卫星城市。[3]
偃师二里头遗址[4]位于偃师市西南9千米的里二头村一带,地处河南西部的洛阳盆地,四周被邙山、周山、伊阙、嵩山等环绕,遗址北靠邙山,伊河、洛河从遗址附近流过,海拔高度约120米。二里头遗址面积300多万平方米,在遗址中部偏东发现有宫城墙、大型宫殿区及高等级的手工业作坊等重要遗迹。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发现遗迹遗物规格极高,当属都城性质的城址无疑。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材料,二里头遗址应为夏代晚期的都城,即从太康至夏桀之间的夏都斟寻。[5]
荥阳大师姑遗址[6]位于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以南,地处嵩山东北、邙山余脉以南的山前低缓丘陵区,索河河道穿城而过,海拔约110米。城址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现存城垣有南墙西段480米,西墙北段80米,北墙西段220米,城垣外有护城壕,城址面积约51万平方米。大师姑城址时代为夏代晚期,其性质可能是夏王朝设在东方的军事重镇,也可能是夏代东方方国韦或顾之城邑。
平顶山蒲城店遗址[7]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以东9公里处的沙河北岸,遗址所在地海拔高度约80米。遗址发现有龙山时代和二里头时代的两座城址。其中二里头时期的城址位于遗址西南部,发现有夯土墙、房址、灰坑、水井、灰沟、墓葬等遗迹,城址东西长约260米,南北宽204米,面积约5.2万平方米,城墙外有城壕环绕。该城的年代大致为二里头文化一期,可能是当时夏王朝设置在南方的一座军事重镇。[8]
新郑望京楼遗址[9]位于新郑市西北6公里处的望京楼水库东南,西邻黄水河,东临黄沟水,海拔约130米。发现有二里头文化时期和二里岗文化时期的城址。二里头时期的城址包括城墙、护城河、房基、灰坑等遗迹,平面近方形,东城墙长625米,城墙外侧有护城河,城址性质或为昆吾之居。[10]二里岗时期城址在二里头城垣内侧,发现有城墙与护城河、城门与道路、夯土基址等遗迹,东城墙长约590米,北城墙长约602米,南城墙长约630米,西城墙长约560米,面积约为37万平方米。在二里岗城址东北角约300米处还发现有城墙夯土,城墙外有人工开凿的壕沟,推测是外郭城城墙和护城河,外郭城面积可达168万平方米。
辉县孟庄遗址[11]位于辉县市孟庄镇东侧,遗址西北可望太行山脉,东南方向有卫河流过,海拔约90米。孟庄遗址发现了龙山时代、二里头时期和商代后期的城址叠压在一起的情况。二里头时期的城址叠压在龙山城址之上,平面形状近似梯形,面积约16万平方米,该城址时代虽为二里头时期,但文化面貌却与先商文化更为接近,城址所在的辉卫地区在这一时期也是先商文化的分布范围,因此该城应该是一座先商文化城址,它的出现是先商文化南下发展、与二里头文化东西对峙的产物[12]。城址在商代继续使用,城墙上发现有殷墟时期的夯土。
郑州商城[13]位于今郑州市区,发源于嵩山东北麓的索须河、贾鲁河、金水河、熊耳河等河流或从北部绕过,或在近处穿城而过,城址西北距离古黄河河道约30千米,东侧紧邻古代的圃田泽,海拔约100—110米。郑州商城面积约25平方千米,城垣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周长近7千米。外城墙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长度约6千米。在内城大型宫殿区,内城墙和外城墙之间发现有制骨、制陶、制铜作坊、铜器窖藏坑、墓葬等遗迹。郑州商城规模大,级别高,应当是商代前期一座都城级别的城址,对其具体性质则有“郑亳说”[14]“隞都说”[15]的争论,目前学界大多认同其为商代前期的主要都城。
偃师商城[16]位于偃师市区西南部,地处洛阳盆地,北靠邙山,南临伊河、洛河,海拔约120米。偃师商城由外大城、外小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其中外大城平面呈刀把型,南北长1700米,东西宽1200米(南部宽740米),面积约190万平方米,城外有护城壕;外小城呈长方形,南北长1100米,东西宽740米,面积约80万平方米。宫城呈长方形,面积约4万平方米。偃师商城的性质曾经有“西亳说”[17]“桐宫说”[18]等观点,近年相当多的学者认为其是与郑州商城并存的一座辅都。[19]
焦作府城遗址[20]位于焦作市西南8公里处的府城村西北部的台地上,遗址北距太行山约15公里,南距沁河约20公里,海拔高度约110米。遗址发现有商代城址,城垣大致呈正方形,边长约300米,城内北部有宫殿区。府城商城时代为商代早期,至迟二里岗下层时期开始修建,白家庄晚期废弃。
夏县东下冯商城[21]位于山西省夏县东下冯村东北的青龙河南、北岸台地上,地形为运城盆地边缘的中条山西麓,海拔约500米。城垣只保留下来了南半部,发现有东城墙南段52米,西城墙南段140米,南城墙440米,城墙外有护城壕。东下冯商城时代为商代早期,性质为商王朝设置在晋南地区的重要据点,作用可能是为了控制夏遗民[22]或盐、铜等自然资源。[23]
垣曲商城[24]位于山西省垣曲县古城镇南关,地处黄河北岸陡起的高地上,三面环河,一面背倚山岭,海拔约250米。城址平面略呈梯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350米,周长1470米,面积约13万平方米。城内中部偏东有宫殿区,南城垣和西城垣外侧有第二道城墙。垣曲商城使用年代为商代早期,性质应与东下冯商城类似,是商王朝控制晋南地区的人口与资源的重要据点。
洹北商城[25]和安阳殷墟遗址[26]两者距离很近,大致位于安阳市西北部的洹河两岸,遗址所在地为太行山东麓,海拔高度约70—90米。洹北商城平面近方形,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宽约2150米,总面积4.7平方公里,城内偏东还发现有宫城。殷墟遗址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宫殿宗庙区主要位于洹水南岸的小屯村一带,王陵区主要位于洹河北岸的西北岗。殷墟是商代后期的主要都城遗迹,洹北商城是盘庚所迁之殷,小屯殷墟为武丁以后的都城。[27]
二、中原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选址的影响
相比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的城市规模迅速增大,城市面积扩展,城市人口增多,普遍建设大型城垣和建筑,工程量大大增加。这一时期的城市选址时在以往要求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新规则。包括靠近自然水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便利的交通、便于防御、地势稍高范围较广的平坦之地等。[28]
中原地区按地形地貌的不同可划分为东西两个大的地理区域,西部为太行山及豫西山地等组成的山地丘陵,东部为黄淮海诸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无论是西部的山地丘陵还是东部的冲积平原,在营建城市时都面临一些现实的困难。
西部山地丘陵地区地势相对较高,山脉、沟壑广布,地形崎岖破碎,这样的地形特点造成很多不便。首先是取水不便,山区地形落差大,降水后地表水流失速度快,地下水的贮藏条件差、水位低,开采也很不方便,这就使得人们难以找到稳定、可靠的水源来维持生活、农业用水。其次是山区地形破碎、土层薄、土壤贫瘠,难以找到面积足够大的平坦、肥沃土地来营建城池、发展农业。最后是交通不便,城市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对于交通条件有较高的要求,大量山脉、沟壑阻隔了不同地区人群之间的交流往来和物资转运,严重影响城市职能的发挥。尽管存在上述不利条件,但一些相对较大的山间河谷或盆地的存在可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些劣势,所以在西部山地丘陵区的河谷盆地也有少量城市存在,例如垣曲盆地的垣曲商城和运城盆地的东下冯商城,事实上晋南地区的这两座城址,尤其是垣曲商城的选址条件并不优越,商人选择在这里筑城应该是为了控制晋南地区的人口和资源,所以这两座城址都有很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
东部黄淮海冲积平原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地势低洼易遭水患,这种情况在平原东部尤为严重。黄淮海平原由河流冲积而成,地势上从西侧的山前地带向东侧倾斜,越往东地势越低洼,在平原东侧的边缘地带又遭到了山东和皖北、苏北地区丘陵的阻隔,地势重新抬高,这就使得平原东部成为这一地理范围内地势最为低洼的地区,例如河南省东部边界地区的海拔高度只有40-60米(见图1),这样的地形条件导致平原东部排水不畅,极易发生洪涝灾害。古气候研究显示,仰韶到殷墟时期黄河中下游的一些遗址中能见到现今只分布在热带、亚热带的一些动植物,表明其气候相比现在更加暖湿,当时中国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度左右[29]。地形和气候条件叠加,使得这一时期平原东部地区的居民经常会面临严重的洪水威胁,所以他们往往会选择地势相对较高的崮、堆、台、岗等地貌择高而居以规避这一危险因素。事实上,在龙山时代的平原东部地区也确实有城址建设在孤立台岗之上,例如淮阳平粮台等。但到了夏商时期,随着城址规模的扩大,这些“洼地中的孤岛”已经无法满足更大规模的城市建设的需要了。目前为止,黄淮海平原东部未有夏商城址发现。
图1 三门峡—连云港一线地形剖面
图2 中原地区夏商城址分布
从中原地区夏商城址分布图(见图2)中很容易看出,这一时期的绝大多数城址都分布在西部山地丘陵区和东部平原区结合的山前地带。在山脉向平原过渡的山麓地带往往会因为河流、洪流从山口下泄而发育出山前冲积扇地貌。在这样的地形地貌条件下建造大型城址有很多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
首先是排水顺畅。中原地区已经发现的夏商城址,除东下冯商城和垣曲商城外,其余城址均分布在海拔70—140米之间的山前冲积扇(见下表)。山前冲积扇地形由山区向平原缓慢倾斜,海拔高度与平原整体相比稍高,同时又带有一定坡度,这样就使得当地的降水和上游河流来水得以顺畅下泄,城市因此较少受到洪涝灾害的威胁。
第二是建城空间充足。不像山区那样被山脉和沟壑割裂地形,山前地带虽然有一定坡度,但坡度和缓,拥有广阔、连续、平坦的土地。夏商时代的城址规模远大于新石器时代,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比以往更需要广阔平坦的土地,以便于城市的建设者能够按照设计意图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和布局,山前地带大量开阔平坦的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第三是交通便利。山前地带地形平坦,没有山脉、沟壑的阻隔,有利于陆路交通的开展。同时山前冲积扇也是西部山区河流向东进入平原的必经之地,所以在这一地区往往发育有很多大小河流,人们可以利用这些河流进行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运输。考古发现的事实也是如此,这一时期的所有城址的附近都有一条或多条河流流经(见下表)。便利的水陆交通帮助了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之间的人员交往和物资流动,这对于城市职能的实现至关重要。
中原地区夏商城址的地理特征表
第四是水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越,利于农业生产。水资源的优势表现在降水、地表径流和地下水三方面。由于地形原因,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到达豫西山地和太行山山前时被地形抬升会发生地形降雨,这就使得山前地带相比区域内的其他地区会有更丰富的降水;山前地带作为河流出山处,河流众多,这些河流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可靠的水源;同时山前冲积扇也是一种良好的储水构造,地下水丰富,山前也往往有泉水出露。山前冲积扇的土壤主要由河流冲积物、洪积物沉积而成,土质松软,富含有机质,土壤肥沃,加之土地平坦广阔,使得在这一地区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先天的优势,可以为城市众多的人口提供充足的食物保障。
第五是便于防御。夏商时期的城市往往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军事威胁,这就使得人们在寻找筑城地点时需要考虑防御问题。山前地带不远处往往很容易找到山岭、河流等适合布置防御设施的地理条件,在这里营造城市可以充分利用城市周围的山脉、丘陵、峭壁、河流等自然条件构建城市的外围防御体系,扼守附近的关隘、渡口等重要据点,保护城市的安全。
三、结语
中原地区夏商城址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理特点,即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区和东部平原相交界的山前地带,这反映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筑城选址的深刻影响。西部山地丘陵在水源、空间、交通、生态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城市发展的不利因素,东部低洼平原则面临严重的洪涝威胁,而二者交界的山前地带在排水、空间、交通、生态、防御等方面拥有很多适宜建造城市的自然条件。夏商时期的先民根据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需要,合理利用自然条件,将大多数城市建造在了这一地带。
参考文献:
[1]赵芝荃.河南密县新砦遗址的试掘[J].考古,1981(5):398-408.
[2]赵春青.新密新砦城址与夏启之居[J].中原文物,2004(3):12-16.
[3]顾万发.河南郑州东赵遗址考古新发现及其重要历史价值初论[J].炎黄文化,2015(6):21-2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1959—1978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5]张国硕.夏王朝都城新探[J].东南文化,2007(3):23-28.
[6]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大师姑(2002-2003)[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7]魏兴涛等.河南平顶山蒲城店遗址发掘简报[J].文物,2008(5):32-49.
[8]魏兴涛.蒲城店二里头文化城址若干问题探讨[J].中原文物,2008(3):36-43+86.
[9]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新郑望京楼2010-2012年田野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10]张国硕.望京楼夏代城址与昆吾之居[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84-190.
[11]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辉县孟庄[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12]张应桥,徐昭峰.试论辉县孟庄二里头文化时期城址的性质[J].中国历史文物,2008(1):65-74.
[13]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14]邹衡.论汤都郑亳及其前后的迁徙[C]//邹衡.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183-218.
[15]安金槐.试论郑州商代城址——隞都[J].文物,1961(Z1):73-80.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17]赵芝荃,徐殿魁.偃师尸乡沟商代早期城址[C]//中国考古学会.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8-16.
[18]邹衡.偃师商城即太甲桐宫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4):18-20.
[19]张国硕.夏商时代都城制度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77-78.
[20]袁广阔,秦小丽.河南焦作府城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2000(4):501-536.
[2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县东下冯[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22]何毓灵,胡洪琼.试论早商城址的性质及相互关系[J].殷都学刊,2002(4):41-45.
[23]刘莉,陈星灿.城:夏商时期对自然资源的控制问题[J].东南文化,2000(3):45-60.
[24]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等.垣曲商城(一)1985—1986年度勘察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商城的勘察与试掘[J].考古,2003(5):3-16.
[2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1961[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27]张国硕.论殷都的变迁[C]//中国殷商文化学会.2004年安阳殷商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456-470.
[28]张国硕,程全.试论我国早期城市的选址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2):28-31.
[29]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J].考古学报,1972(1):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