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苏联美院油画教学看当代中国油画教学
2018-05-17董泉
董 泉
中国的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体系最初是徐悲鸿的法国古典主义体系,而后到20世纪50年代影响最大的是学习苏联,苏联人民艺术家马克西莫夫来华教学和大批青年出国去苏联学习。通过学习苏联,中国的美术教育有了很快的发展,建构了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而这套教学体系也一直沿用到现在。
笔者学习油画很多年,是因为热爱油画而坚持走了下来,从留学乌克兰、俄罗斯,再回到中国从事油画教学。在研究苏联美术学院的教学时,发现苏联的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体系,到如今进入了21世纪了,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变化。中国的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体系大都也是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学习的,而今快70年过去了,变化也看不出有多大。不断发展的科技时代,油画艺术这种古老而美丽的绘画语言具有什么样的价值?文化艺术的传承又该是怎样?我们说艺术家也是社会活动家,他应当承担起社会的责任,弘扬时代精神。那现在我们的时代,需要多少个艺术家?而培养艺术家,传承和发展文化艺术的美术学院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责任?没有培养成艺术家的油画人才都去往哪里了,都能做什么?他们的命运如何?而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体系,是否与时代同步,是滞后,还是超前?我们说艺术是永恒的,是民族的,是生活的,而油画的教学是否已然脱离了生活,让油画艺术变得那么神秘?我们为什么学习油画,学了又该走向何方?苏联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对于当前的中国油画教学还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这些应该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研究的问题。
一、美术学院的形成与苏联美术的文化背景
在16世纪中期,意大利的佛罗伦萨,诞生了第一所美术学院,那时的学院体制和现今相差很大,当时只能说是艺术爱好者和考古学者们的私人会所。它是由西方第一部艺术史的作者乔治·瓦萨里发起的,并得到米开朗琪罗的指导。成立学院的目的是要吸收那些具有文学素养的人一起研究油画艺术,使油画脱离与手工艺作坊的关联而上升到人文学科的层面,让油画家跻身人文学者的行列。此后百余年间,欧洲相继成立了多所美术学院,标志着油画不再是单纯地为宗教事务服务的一门绘画技术,而是与精神文化生活密切关联的油画艺术。发生这一变化的动力,是16世纪以来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给欧洲的社会、文化带来的全面变化,使油画从宗教图像制作技术变成人文的学科知识。俄国油画艺术起步于对欧洲油画知识的系统学习与引进,1767年,凯瑟琳大帝建立俄国美术学院,从教学到内容到创作标准,都以欧洲的学院体系为榜样。19世纪俄国皇家美术学院培养了大批伟大的艺术家。他们从进入学院,到脱离学院,反对学院对于毕业作品的指定的主题,从而建立巡回画派。他们深入人民的生活,创作了具有俄罗斯民族艺术精神的伟大作品。1922年12月30日,随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建立,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也使得美术学院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在此时,苏联有三所著名的美术学院,莫斯科国立美术学院(苏里科夫美术学院,1843年建立),彼得格勒美术学院(列宾美术学院,1757年建立),基辅美术学院(乌克兰国立美术学院,1917年建立)。在俄国的美术史上,美术学院培养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
苏联时期国家政治和时局的动荡给苏联的美术带来很大的影响。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俄国艺术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十月革命胜利不久,列宁任命卢那切尔斯基着手建立人民教育委员会和造型艺术部,并颁布了将博物馆、贵族庄园和别墅中收藏的美术珍品收归国有和禁止艺术品流失国外等法令,撤销了彼得堡皇家美术学院,建立新的“彼得格勒国立自由美术家工作室”,对莫斯科绘画雕塑建筑专科学校和斯特罗冈诺夫工艺美术学校进行了改组。1941年德国进攻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这是一场全民的战争,许多艺术家都穿上军装上了前线,有的牺牲了,有的受伤了,有的留在部队做宣传员等,战争使得艺术家加强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了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1945年卫国战争胜利,二战结束,苏联社会百废待兴,艺术家满怀激情投入到艺术创作中。然而苏共中央的决议,对美术的行政干预,压制了美术创作的正常发展,也挫伤了美术家的创作积极性。一大批知名艺术家被冠以“搞形式主义”之名而清除出艺术院校,教学权利被剥夺。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鲁晓夫实施开明的政策,苏联文艺有了新的转折。在文学艺术回归本体、美术创作自由活跃的气氛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出现了多种对现实主义风格的探索。1991年12月21日的“阿拉木图宣言”宣告苏联国家不复存在。由于社会的剧烈变革,人们原来的崇高理想消失,心灵感到空虚和苦闷,因而转向宗教,寻求精神的慰藉,宗教意识的高涨,也影响了艺术家的创作,《圣经》题材也在展览中出现。苏联的解体让艺术家感到困惑,引起了对俄罗斯命运的思考。
二、苏联美院油画教学体系与美学思想
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体系是在一个漫长的时代发展演变中成熟起来的。在17世纪至19世纪中,欧洲油画的学院知识得到了全面系统的构建,而油画学院知识的皇冠,就是历史画——对历史神话传说、宗教故事和重大历史事件的描绘。历史画创作,是作者人文知识、艺术技巧和大画面多因素控制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是构成欧洲美术学院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模式的核心内容。直到19世纪后期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印象主义等各种反学院的潮流日益膨胀,才最终在现代艺术运动中解构了学院美学的权威。俄国美术学院从教学内容到创作标准,都以欧洲的学院体系为榜样。19世纪皇家美术学院14名毕业生离开了美术学院,抗议陈旧的教学理念和体系,形成后来的巡回画派,把美术学院教学推向了一个新的时代。契斯恰科夫自1878年起就在皇家美术学院从事教学,他对巡回画派成员的培养起了积极的作用,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一直被沿用到20世纪。19世纪90年代,巡回画派的中坚力量又转入了经过改革的皇家美术学院任教,推动了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的发展。1922年苏联成立,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影响,毕业学生创作的作品都是积极的、正面的形象。毕业作品大都是围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主题思想。苏联时期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为六年制课程,毕业后获“艺术家”称号,油画系一、二年级时,不分工作室,大班上课,从三年级开始进入工作室跟随导师,一直到六年级。油画系的工作室有架上绘画、传统艺术、宗教绘画、风景画、壁画等专业。工作室的教学由各个工作室的教授安排,一年级到五年级专业课基本都是素描和油画,从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全身人体、双人体到人物组合,四年级结束需要完成小型毕业创作,六年级没有课程安排,需要完成论文和大型油画毕业创作。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苏联美术学院的油画发展和苏联的美学思想不可分割。从1863年俄国皇家美术学院以克拉姆斯柯依为领袖的13名油画系学生和1名雕塑系学生离开美术学院开始,诞生了巡回画派。他们遵循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原则:“美就是生活,艺术家的任务不在于追求那些不存在的美,也不在于去美化现实生活,而是要真实地再现生活。”克拉姆斯柯依和斯塔索夫是巡回画派的艺术思想的指导者,他们在美学上赞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现实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基础,认为艺术负有教育人民的社会责任,艺术家是社会活动家。因此他们不断地为具有批判现实主义和民族特点的艺术而斗争。批判现实主义的文艺思潮使俄罗斯油画艺术体现了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而进入苏联时期,在延续批判现实主义思想的基础上,高尔基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美学思想迅速被苏联政府接受并加以推广,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基本都是围绕这一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苏联美术的基本特征,肯定现实,歌颂生活中的正面人物和新现象,表现乐观主义和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也使苏联美术在世界艺坛上具有独特的面貌。但是它忽视了生活中的消极面和矛盾,它注重题材内容而忽视形式,忽视艺术应该具有的自己的品格和艺术作为本体的独立价值。当然也有很多艺术家并没有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教条和概念创作,面对生活,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19世纪60年代苏联后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思想垄断被打破,艺术思想也变得多样化,出现许多的现实主义类别,比如浪漫的现实主义、严肃的现实主义等等。
图2 全山石(1930-) 俄罗斯人民艺术家梅尔尼科夫教授2003年 中国杭州全山石艺术中心藏
三、当代中国的美院油画教学大致现状
中国油画从20世纪80年代后基本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学院的油画教学与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上的油画活动紧密联系。当代中国的美术学院油画教学依旧秉承苏派的教学观念,俄国的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在油画系素描教学中还是广泛运用。20世纪50年代中国派遣了大量留学生赴苏联学习,如全山石、肖峰、罗工柳、奚静之、邵大箴等,同时又请苏联人民艺术家马克西莫夫来华教学,苏联美术为新中国建构了完整的油画教学体系。而如今全山石、肖峰、奚静之等,以及“马训班”出来的靳尚谊、詹建俊等都已经是我国美术界的中流砥柱,他们在美术学院培养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人才,一直到现在依然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而呕心沥血。在50至60年代,与马训班一样的还有在浙江美术学院举办的罗马尼亚油画家埃乌琴·博巴的“罗训班”。博巴的油画教学也同样为中国油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中国在80年代后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中国也不再只是接受苏联的文化,全世界的各种文化涌入中国。中国的美术学院也学习法国、意大利、英国、美国等国家的油画艺术,当代艺术、前卫艺术等在中国不断发展,抽象主义、表现主义和印象主义等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现实主义。然而不管如何发展,苏联油画对中国的油画影响深远,油画民族化的问题也一直都是研究的主要方向,俄苏油画的发展历程也对中国油画民族化的道路起了借鉴作用。中国除了八大(所)专业美术学院以外,在综合类大学中也设立有美术学院,油画基本都是每个美术学院的重要系部。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分为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博士基本都是理论型。我们重点讲本科时期的油画教学,在专业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生通过高考进入油画系,一年级基本都是基础专业课程。就当前中央美术学院来说,油画系分四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历史与主题绘画,第二工作室新具象绘画,第三工作室具象表现绘画,第四工作室多维表现绘画。每个工作室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专业课内容同样包括素描、油画、艺术史、美术概论、透视解剖学等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从写生静物、风景、人物头像、半身像、全身像、全人体、双人体、创作,基本都是围绕基础训练和创造性思维方向培养,全国其他的高校也都大同小异。
四、美院油画教学的本质意义
从本质上讲,美术学院油画教学是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部门,是艺术的摇篮。苏联的油画结合自身民族的特点,发展了一套完整的油画教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艺术大师,为苏联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苏联的美术学院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国家政治的影响,学院派油画主题的片面性等,遏制了艺术思想的自由和开放。当时学院毕业的学生除了留校任教者外,大都是专门从事油画艺术创作和为国家服务的文艺工作者。严格的教学训练,使他们都具有很强的美术功底,在社会各领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们通过油画这样一种绘画形式,学习前辈的技法、经验,以及对色彩的认识、思想的表达等等,来表现现实的世界,这似乎是绘画的本质意义。
美术学院在不同时期发挥的作用都不同。中国抗战时期,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培养学生的目的,就是运用艺术宣传来鼓动人民群众的士气,打击敌人,为抗战事业服务。当前的美术学院教学不会像以前一样受政治和时局影响很大,可以相对自由地发展。我国每年有大量的美术学院油画专业学生毕业,而这些毕业的学生大都不再从事油画创作,或从事中小学美术教学,或转型做设计、经商等,真正一直坚持油画学习创作的纯艺术画家非常少,况且社会也不需要那么多艺术家。因而使得许多综合大学的美术专业教学的培养方向就是师范生,专业美术学院则依旧保持培养精英型艺术家的方向。
五、苏联对于中国当前油画教学的价值思考
我们从全盘学习苏联,到学习西欧,再到现今21世纪我们再次回归到本民族的研究,中国的油画已呈现多元化趋势。那么到现今,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中,苏联的教学体系还是否具有价值?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我们现今还有许多学校的教学沿用着苏联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但是也不会一直拘泥于这样的体系,也将逐步形成自己的具有中国民族特点的教学体系。从具体的油画教学上看,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体系依然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对于油画专业基础阶段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苏联的现实主义绘画对我国的影响是巨大的,尽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具有很大的弊端,但在21世纪的中国,现实主义依然是个永恒的主题,而苏联马克西莫夫的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确是很有价值,他的人道主义关怀对于现实主义创作乃至其他的艺术创作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此外,俄罗斯的油画原则上也是从西欧引进的,但在19世纪巡回画派的努力下,俄罗斯的油画有了独特的民族色彩,油画已经深深地扎根于俄罗斯的土地上,融入了俄罗斯民族的血液里。我国从油画引进开始,百年来一直探索民族化的道路,直到现在,谁也不能说我们的油画已经实现了民族化。可以说我们依然是在学习探索的路上,我们通过研究苏联的美术学院的油画教学,对于中国油画发展也起到一个学习和借鉴的作用。
结语
通过研究苏联美术学院油画教学,学习其优秀的油画教学理念,为当前我国的油画教学带来新的认识。几十年过去了,苏联的油画,对很多人来说都像是一个过去式。但它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艺术不会因为一个时代的过去而过去,绘画也不会死亡。任何一种艺术都反映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一个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艺术终究将更加接近自然本质与人性本质,体现出独特的民族艺术精神。
如今,我们在象牙塔里学习油画艺术,传承先辈的技艺,是否还记得生活中的我们,也是否读懂了自己的民族精神?美术学院油画教学教会了我们技术,那又是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用古老的艺术形式传达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精神,当代油画教育的本质在哪里?美术学院油画教学的路该怎样走?我们该走向哪里?这些依然需要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