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戏剧家的文化自觉

2018-05-17刘明厚

上海艺术评论 2018年1期
关键词:戏剧上海

文化是在反思中发展的,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反映社会热点,反映市民百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展演的剧目中绝大多数能够敏锐地反映现实,剖析人的心灵,充满时代感。

戏剧艺术从古至今,世界各个民族都是在娱乐之中与社会政治、意识形态导向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即所谓的寓教于乐。即便是民间各种不拘形式的庆典活动,那些取消了一切等级关系的非官方表演,也有着自己的整体世界观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回顾2017年上海市舞台艺术作品评选展演,在20台展演剧目中,戏剧类就占有13台,其中包括话剧2台:《大清相国》《家客》;戏曲7台:《回望》(沪剧)、《武训传》(淮剧)、《亲人》(沪剧)、《红楼别梦》(昆剧)、《绿岛情歌》(沪剧)、《红楼·音越剧场》(越剧)、《驯悍记》(京剧);滑稽戏1台:《皇帝不急急太监》;儿童剧《爱和勇气的魔咒》、木偶剧《小人国和大人国》;以及评话《战马赤兔》,其中有3台戏是来自上海市民营剧团。遴选出来的这13台舞台剧作品,是一次对编剧、导演、演员和舞美工作者等主创人员近两年来的全面检阅,可以说它们显示了上海戏剧创作的整体水平和艺术追求,以及戏剧工作者对时代的敏感度和忧患意识。

戏剧家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在反思中发展的,通过文化传承与创新,反映社会热点,反映市民百姓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戏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展演的剧目中绝大多数能够敏锐地反映现实,剖析人的心灵,充满时代感。

例如,荣获第七届国际戏剧“学院奖”、 2017年华语戏剧盛典评委会特别奖的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大清相国》,以其大气磅礴、情感浓烈和一种气韵万千的现代审美取向,击破了主旋律戏剧都是说教、口号、乏味的偏见,是近年来上海舞台上为数不多的具有思想品格的、有分量的优秀艺术作品,令人瞩目。

话剧《大清相国》由洪靖惠改编自王跃文的同名小说,导演王小鹰。该剧多角度地刻画了在风起云涌的清朝官场宦海中,不忘初心的清官、能官陈廷敬的人物形象。在反贪、除贪的斗争中,陈廷敬抱着匡扶社稷、振兴王朝的壮志,以济天下之大爱牺牲自己的小爱,保持了知识分子的高贵、襟怀与风骨。人物之间的纵横交错,舞台却让人感觉极度丰富而饱满。陈廷敬在执行康熙皇帝除贪使命的过程中,不惧威胁利诱和骂名,查获了毁钱铸铜案、江西龙亭案、云南库银案等一系列贪腐大案,被诛杀的朝臣中有他的结拜兄弟郑恒、张汧。只身斗虎狼的陈廷敬还要面对他的初恋爱人、现在的儿女亲家母月媛的眼泪、哀求与怨恨。他让那些巨贪官吏们闻风丧胆,也被相爱的人认为是无情之人。全剧情节跌宕有致,戏剧场面铺排有序,人物个性鲜明生动,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田蕤饰演的陈廷敬是饱满而立体的,他很好地演绎出康熙对这一人物的评价:自古清官多酷,你是清官,却宅心仁厚;好官多庸,你是好官,却精明强干,能官多专,你为能官,却从善如流;德官多懦,你是德官而不乏铁腕。一代反腐、除贪斗士令人景仰。历史是何其相似,创作者以历史来作为现实的镜鉴,表现的是一个历史上的清官,讲述的却是当代的精神。由贺坪饰演的康熙皇帝看起来不温不火,眉宇间却有一股子君王的霸气,他在这次展演中获奖是名至实归。话剧《大清相国》的成功,透出了主创人员对于历史与现实的勾连与观照。它似一面镜子,让我们反思,让我们深省。

上海滑稽戏一向以贴近生活的喜剧形式反映上海小市民的生活与情感,它在表现形态上不仅仅是使用上海话,它在审美情趣上是双重性的,既欢乐又讥笑,既否定又肯定。由上海滑稽剧团演出的《皇帝不急急太监》中,把视角对准了具有上海地标性地点的人民公园一角—相亲角,生动地再现了在当今快节奏的现实社会里父母对未婚大龄子女的焦虑与操心,看到他们在公园里用伞摆摊推销儿女信息,甚至代替孩子相亲谈条件,观众会发出会心的一笑。这部滑稽戏还涉及丧偶老人的养老问题和情感需求。在上海滑稽戏的噱头和笑点中,自有动情之处,其中饰演张老师、肖医生的钱程和徐磊两位演员把上海男人和女人的特点演绎得活灵活现,特别是两人在宾馆见面那场戏,徐磊演出上海女人的风韵与娇羞,原来爱情也可以使上了年纪的人都变得年轻而可爱起来。《皇帝不急急太监》俗中有雅,笑中带泪,包袱笑料中蕴含着正确婚姻观、价值观的导向。戏的最后大龄姑娘不为有房产证、有银行存折的追求者所动心,而是选择了热爱生活、两情相悦的“剩男”为人生伴侣,张老师和肖医生两位老人也最终走到了一起。这部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调侃、揶揄中不失温馨的滑稽戏,给人以亲切感,较好地呈现出上海普通市民的审美趣味。

上海沪剧院的《回望》是一部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编剧赵化南根据王愿坚的小说《党费》改编。据业内人士统计,去年以此为题材的全国各地不同剧种的舞台作品就有17部之多。而上海沪剧院的《回望》却另辟蹊径,以当下年轻人的视角回望革命历史,上海职场女性美亚代外婆回江西老家扫墓,遇见守墓人,从而引出了一段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一张鲜红的党证、一小坛咸菜,见证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江西苏区年轻的女共产党员黄英为了革命信念和理想,忍受着失去丈夫也是战友卢金勇的痛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率领党小组成员揭露叛徒,为给山上的游击队解决至关重要的咸菜和粮食,硬着心肠拒绝自己饥饿难忍的女儿尝一点咸菜的小小要求,最后为党的事业英勇献身。通过回望,过去与当下,历史与现实,舞台上两个时空的转换自然流畅,以共产党员黄英的事迹为主要情节线索,其中恩爱夫妻黄英和丈夫生离死别的一场戏给人印象深刻,黄英眼睁睁地看着丈夫被叛徒出卖落入敌人魔爪,却无法去救他,当熊熊烈火吞噬着大义凛然丈夫的生命时,黄英含泪的一大段唱,唱得荡气回肠,这一刻把观众带入到一种悲壮之中,为这对年轻夫妇舍弃小我,顾全大局的胸怀和气魄所感动,从而对他们肃然起敬。此外,黄英的女儿妞妞也给全剧增色不少,当妞妞第一眼看到自己思念的父亲被敌人绑在柱子上血迹斑斑的时候,她那一声“爸—爸”,让黄英、卢金勇和所有在场的乡亲都大惊失色,只是编导在有戏的、可以出彩的地方匆匆带过,立即化险为夷未免有点可惜。

上海勤苑沪剧院是一个民营剧团,他们演出的《亲人》是一部原创沪剧,参加过2016年上海市民营剧团的优秀剧目展演。该剧讲述了一位上海郊区党的基层女干部沈忆菲关心群众疾苦,支持贫困户陆秀兰母女办家庭农场,成为老百姓亲人的故事。该剧取材于奉贤郊区农村的真人真事,如何精准扶贫,转变农村干部作风,带领大家脱贫致富,如何完成农业生产的现代化管理转型,没有生硬的说教,只有形象、感人的人物故事。主创人员充分发挥了沪剧演员的唱腔与念白,演员的表演朴实、自然,有些戏剧场面催人泪下,因此,这部沪剧特别具有泥土的芬芳。《亲人》一剧告诉我们,党群关系来自于每一个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它关乎普通百姓的民生问题。虽然这部戏在编剧上还有改进、上升的空间,比如对镇干部李新的定位与处理,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思索是显而易见的。上海不仅有高楼大厦,也有农田、养鱼塘,这部戏唤起都市观众一种眺望农场土地的亲切感。

上海文慧沪剧团的《绿岛情歌》也是取材于崇明“鸟哨”的传承人金伟国的事迹,讴歌了生态文明的志愿者、东滩“护鸟人”的故事。该剧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以此呼吁更多人爱护鸟类,主动加入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来。民营剧团以一种文化自觉的精神,深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几经打磨,呈现在舞台上的人物是鲜活的、质朴的,整体风格给人一种清新的,又是令人亲切的审美感受。

演员的创造魅力

演员是舞台艺术中的生命力所在。在这次十多台戏剧评选展演中,观众充分领略了演员表演艺术的魅力,同时也看到一批越来越成熟的青年演员涌现了出来,使观众在观剧过程中获得了审美享受和理性思索的愉悦。

由喻荣军编剧、周小倩导演、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制作的《家客》,宋忆宁、张先衡、许承先三位演员的精彩表演,征服了全场观众。该剧以1976年唐山大地震为背景,以三段式假定性设想为戏剧构作,如果马时途当年从唐山大地震中遗失了公款,回到上海后被判刑坐牢,会带给妻子莫桑晚什么样的生活;如果马时途当年没有回上海,而是隐名埋姓留在了唐山,妻子莫桑晚后来上大学留校当老师,和文化局副局长夏满天再婚直至退休,突然消失了40年的前夫马时途回到了上海老宅,这会给莫桑晚、夏满天的平静退休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如果马时途来了又走了……全剧以第二个“如果”为主线,以摇滚乐手的现场激情弹唱,串联起这二男一女三位老人发生在上海老洋房里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表现形式上颇有上海大都市的风格。现实生活中没有如果,舞台上却可以出现,可以把人物脑子里瞎想想的事情外化在舞台上,这就是戏剧艺术的魅力所在。通过剧中这三位老人既普通又离奇的人物关系与故事,折射出了中国当代社会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作为知识分子,莫桑晚、夏满天和马时途的人生轨迹与命运,是与我们这个时代的风风雨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即便是在退休之后,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问题,遍布各地自娱自乐的广场舞、公园里银发老人自发的聚集歌唱、诈骗电话、老房子动迁等等,不管夏满天以前是文化局副局长、歌剧院歌唱家,莫桑晚是清高的、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学教授,还是当过大型国有企业副总的马时途,一旦退休下来就淹没在普通市民百姓之中,在柴米油盐酱醋茶里打发日子。观众听着夏局长满腹的牢骚话,看着莫大教授边和丈夫拌嘴、边给他端上养生的营养早餐,是日常生活里再熟悉不过的场景,浓郁的生活气息向着观众扑面而来。宋忆宁饰演的女教授莫桑晚的内敛、知性,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上海知识女性之美;许承先饰演的老艺术家、文化局退休干部夏满天的率真、激情、愤世嫉俗,时而又像老小孩一样在老妻莫桑晚面前使小性子撒撒娇的可爱状,以及面对闯入者、莫桑晚的前夫时表现出来的男人的敏感和计较,让人忍俊不禁;张先衡饰演的关键人物马时途的正派、稳重,对莫桑晚发自内心的崇拜、爱慕与迁就,他和老夏两个男人对莫桑晚的议论,又不失幽默感与分寸感。这三位优秀的老演员在舞台上配合默契,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会使对方心领神会。他们给剧中人物注入了情感的力量,正是来自于他们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洞晓,从而扩大了人物的心灵空间和情感世界。他们对角色性格的拿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令观众叹服。宋忆宁、张先衡、许承先的精湛演技,拉近了观众与演员之间的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从而使剧场氛围融洽、亲切而热烈。

由罗怀臻编剧、梁伟平主演的上海淮剧团的《武训先生》,则将这一剧种的观众带入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关于清末武训先生化缘乞讨、兴办义学的故事我们并不陌生,该剧凸显了武训因不识字而备受欺负,决心办学,怀着坚定的信念,历经30年磨难终于修成正果的人生轨迹。罗怀臻的“武训”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写意性表达。由梁伟平饰演的武训先生时间跨度大,从青年演到老年,戏份足、任务重,腿伤还未彻底恢复的梁伟平坚持把这个角色出色地担当了起来,通过他韵味十足的演唱和细腻、质朴的表演,大大丰富了这一人物的情感内涵,外在的卑微与内心的高尚,演出了武训先生的骨气、义气和为达到目的忍辱负重的傻气。

青年演员洪豆豆在沪剧《回望》中担纲主角黄英,她的唱、做、念白和表演俱佳,在沪剧舞台上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她的音色优美,吐字清晰,在继承、发扬沪剧传统演唱方法的过程中,颇具几分其老师茅善玉的味道,同时也显现出洪豆豆自己的创作个性。她借助于戏曲舞台的假定性语汇,较为细腻地揭示了人物的精神世界,她用形体美、演唱美来外化出黄英这位年轻共产党员的心灵之美。

话剧《大清相国》(摄影:祖忠人)

上海评弹团的中篇评话《战马赤兔》一人撑起一台戏,演员兼编剧吴新伯从马的视角出发,通过相遇、相随、相依三个章回,来表现“三国演义”里的重要人物,生动而形象地讲述战马赤兔与一代枭雄之间的故事,有情有义、重情重义,颇有特点。鼓声、琴声配合着生动的说书声,为营造古代战场上的刀光剑影,以及马与人,马与马之间的情谊增添了气氛和感染力。

上海越剧院的《红楼·音越剧场》打破了镜框式幻觉舞台的演出样式,把乐队请上舞台中央,舞台天幕与灯光设计,呈现出干净、空灵的大写意的美学风格。在保留越剧原唱腔的基础上,作曲金复载又在音乐上做了加工处理,用音乐语汇统领剧情的发展。在一群青春靓丽演员的表演中,突现了宝玉与黛玉之间细腻、微妙的情感交流,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剧体验,唯美而诗意。饰演贾宝玉的王婉娜虽然初出茅庐,但在角色的驾驭上显得自如,饱含情感,她与饰演林妹妹的李旭丹在表演上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此外,在上海儿艺的儿童剧《爱和勇气的魔咒》里饰演三年级男生熊豆豆的潘瑶瑶、在上海文慧沪剧团《绿岛情歌》里饰演仲海明的程文俊,以及在淮剧《武训先生》里担任主胡的二胡演员张瓅等,都有不俗的表现。比如,在儿童剧里,但凡男孩子角色,一向都是由女演员来扮演的,在动作上比较夸张。而潘瑶瑶则把小学生熊豆豆的性格特点表现得特别鲜明、生动,很有时代特征,他的一惊一乍,他的机灵与懒散,他的强烈的好奇心等,均被潘瑶瑶演绎得真实而自然。她在表演上虽然也夸张,但没有做作感,非常贴近21世纪上海小男生的行为方式和个性特点,演出了男孩子的内心世界,让大大小小不同年龄的观众在欣赏中获得美好的感受,在感受中悟出有益的启发。

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一段关于戏剧审美的理论:“审美活动的第一个因素是移情;我应体验(即看到并感知)他所体验的东西,站到他的位置上,仿佛与他重合为一。”“在戏剧审美活动中,不仅演员必须体验角色的内心活动,和角色重合为一,而且观众也因此而移情于演员所扮演的角色,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 当然,这并非说那些演员就是把自己完全化身为角色,事实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上述这些优秀演员作为一个创作者—演员—自己的立场。

在打磨中走向成熟

怀着“精品意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看到上海各院团都在努力打造自己的作品,没有为了演出市场而出现“谄媚”的现象,无论从表现的题材、内容到对观众的艺术审美之引导,都是健康的、向上的,在追求审美品格中较好地反映了我们当代的生活,关注社会的热点与问题,反思历史与当下的关系。

不过,上海的原创作品的艺术水准与思想深度还是需要进一步打磨与提升;有的导演在二度创作中存在追求外在的表现形式而不是真正从人物出发的现象,对塑造的人物心灵的开掘,令观众感到浅尝辄止。

例如,这次展演剧目中,现代人剧社的京剧《驯悍记》和上海昆剧团的《红楼别梦》,都是对经典作品的重新解读与改编。前者是对莎士比亚喜剧《驯悍记》的本土化演绎,演员的唱念做打表演还都不错,但是编导在“悍妇”与“驯服”这两个关键词上,没有真正下功夫,造成该剧喜剧性不够。

昆剧《红楼别梦》,主要表现薛宝钗明知使用了掉包计,还是和不知情的贾宝玉举行了婚礼,结果造成了对林黛玉、贾宝玉,以及她自己的情感伤害。演出整体效果非常唯美、干净,但是对薛宝钗与贾宝玉、与林黛玉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还是有待于斟酌。沈轶丽的唱与演中的雅和美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她所塑造的薛宝钗与原作曹雪芹笔下的薛宝钗及其性格特点还是有较大的出入,这是编导的问题。

木偶剧《小人国与大人国》表现了小观众所喜欢的奇特的探险故事,剧中的木偶造型设计也非常可爱。不过,哪怕是课本剧,《小人国与大人国》在戏剧创作思维上还未真正进入当代戏剧的新的范式,人和木偶同台演出在一定程度上也干扰了观众的注意力,容易产生游离感,最大的问题是演员使用事先准备好的录音替代现场的念白与歌唱,这就跟听假唱的感觉一样,令人怀疑这台戏演员的基本功了。

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是文化自觉和原创能力。只有对生活、对生命、对时代有着深刻的感悟,对我们中国的文学、艺术、历史、哲学,与西方的文化艺术、思潮流派都真正了然于心,才有可能打造出具有生活质感、人物鲜活和现代审美追求的戏剧作品。尼采曾呼唤代表生命激情与艺术创造力的酒神精神,我们需要这种酒神精神。如果我们仅仅是依靠现成的、比较成熟的文学作品或其他姐妹艺术进行改编,我们的戏剧原创能力就有可能萎缩。艺术品格的提升来自创作者自身。上海的戏剧工作者需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力,提升自己在文化、艺术和哲学方面的修养,拓宽艺术视野。我们期待,期待2018年有更多更好的无愧于时代与观众的舞台剧不断涌现。

猜你喜欢

戏剧上海
传统戏剧——木偶戏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
金属戏剧——焦心涛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