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伪河南沦陷区统治实态的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
2018-05-16林万成
关键词:日伪河南沦陷区;研究成果;文献资料
摘要:文献资料是日伪河南沦陷区研究的重要支撑。要想充分利用好这些现有的文献资料,需从日伪野蛮的军事侵略、暴虐的政治统治、残酷的经济掠夺、疯狂的文化破坏四个方面入手,搜集整理文献資料,并分门别类地运用相关材料,在全面阐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力争发现原有研究之不足,突出研究的重点,以此揭露日伪在沦陷区的统治、掠夺、破坏及其通过不同手段加强对沦陷区的实际控制,揭露日军的暴行和野蛮行径。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8)04-0097-04
抗战期间,河南境内有贯穿东西的陇海线、连接南北的平汉线两大铁路动脉,成为“毗连冀鲁,紧接晋南,屏障西北,掩护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尤其是南京失陷后,武汉成为日军进攻的战略目标,河南的重要军事地位更加凸显。为此,国民政府提出了“保卫大武汉”的口号,把武汉的北门户——中原地区列为国防重点,并在豫北、豫西等地先后构筑了1,200多个钢筋水泥的永久性工事。1937年8月下旬,日军沿平汉路南犯,入侵琢县、保定、石门(今石门庄),连下邢台、邯郸,渡过漳河,直逼安阳。1937年10月21日,豫北临漳县(今属河北省)成为河南省第一个沦陷县城后,日军先后从不同方向侵人河南,造成了大片日伪河南沦陷区。笔者研究的日伪河南沦陷区,主要是指从1937年10月至1938年10月沦陷的豫北、豫东、豫南三大沦陷区域。日伪河南沦陷区统治实态研究涉及日军对河南的野蛮军事侵略与占领、日伪对河南沦陷区暴虐的政治统治、残酷的经济掠夺、疯狂的文化破坏四个方面。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的梳理也是围绕这四个方面展开。
1日军对河南野蛮军事侵略与占领
多年来,有关日军侵略河南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先后出版了多部著作,如:中共河南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的《侵华日军在河南的暴行》,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的《河南省抗战损失调查》,李琳主编、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编著的《河南抗战简史》,中共河南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纂委员会的《河南抗战史略》,陈家珍、薛岳等著的《中原抗战》,申志诚主编的《河南抗日战争纪事》,王全营、赵保佑合著的《河南抗日战争史》,陈传海的《日军祸豫资料选编》,韩启桐的《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1937-1943)》等成果和资料;有些成果涉及河南抗战史研究,如程有为、王天奖主编的《河南通史(第四卷)》,陈传海、徐有礼编著的《河南现代史》。这些论著或资料汇编客观全面地呈现了日军侵略河南的全过程,为后人研究日军侵略河南留下了翔实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
此外,叶成林还在《抗战时期沦陷区人民的斗争》一书中,罗列了日军在河南屠杀1,000人以上的大惨案,揭露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血腥屠杀和野蛮行径(见表1)。
2日伪对河南沦陷区暴虐的政治统治
有关日军在河南沦陷区暴虐的政治统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果,如:邢汉三的《日伪统治河南见闻录》,郭贵儒的《华北伪政权史稿——从“临时政府”到“华北政务委员会”》,张同乐的《华北沦陷区日伪政权研究》,刘敬忠的《华北日伪政权研究》,延安时事问题研究会编的《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沦陷区》,北京市档案馆编的《日伪北京新民会》等论著均有所涉及,尤其是马义平的《日伪河南省新民会研究》和王士花的《日伪统治时期的华北农村》,专门论述了日伪河南新民会在河南的统治和华北沦陷区农村的生活惨状。
豫北、豫东失陷后,日军迅速成立了伪河南省自治政府、伪河南省公署、伪豫东行政委员会、伪地方公署与政权、维持会等诸多伪政权,并通过日伪特务组织、日伪军队组织、日伪新民会等日伪组织,对河南沦陷区实施暴虐的政治统治,从政治上控制河南人民。在这些政治统治机构中,伪河南公署及其下属的伪民政厅、伪财政厅、伪建设厅及伪警务厅等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伪民政厅配合日军推行保甲制度,充当日寇推行模范县的帮凶;伪财政厅强迫征款及破坏中国金融,用罪恶手段搜刮百姓;伪建设厅组织农业增产促进会掠夺农业资源,搜刮人民;伪警务厅配合日军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协助各地新民会抢夺物资,考核和训练“合格”的伪警务人员等。同时,伪河南省公署利用新民会、维持会等伪组织,服务于日军的政治统治;日军利用日伪特务机关、日伪军队,对河南沦陷区进行暴虐的政治统治,为其侵略河南服务。
3日伪对沦陷区进行残酷的经济掠夺
关于日伪河南沦陷区经济研究的论文较少,仅有刘世永的《日本侵略者对河南沦陷区的经济掠夺》、张俊英的《抗日战争时期河南沦陷区农民徭役负担考》和《河南沦陷区农民负担浅析》三篇论文。日本侵略者对河南经济的掠夺主要表现在对农业土地及农作物、轻工业与交通运输、金融业和劳动力等四个方面的掠夺上。
3.1掠夺农产品及原料、控制农产品运输
抗战期间,河南沦陷区的农业生产必须是日军战时需要或短缺的粮食与原料,以增产棉花、小麦、大豆为主。1941年后,日军又把河南彰德、武安、临漳、汤阴、获嘉、商邱(今商丘)、杞县、开封、柘城等26个县定位为小麦重点县,以支持太平洋战争,因此河南沦陷区的农业生产更加趋向畸形和殖民地化。
在此期间,日本侵略者还成立物价对策委员会和物价处理委员会,下设粮食管理局,并在天津市、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青岛等地区设立分局,以榨取沦陷区粮食。1939年,日本“华北棉业改进会”严格控制棉花的收购、运输、分配,故河南的主要粮食随着日军的掠夺逐年减产(见表2)。
同时,为榨取更多农产品,日军通过武装抢劫、设立合作社和农业仓库、低价强购、增加苛捐杂税、兑换与骗取等手段,掠夺劳动人民的粮食与牲畜。
3.2劫夺工矿企业和煤矿资源,控制交通运输,侵占工矿交通业
日军控制的“华北开发会社”统治了华北各地的煤矿、食盐、电力、交通等事业,“华中振兴会社”所属子公司也直接参与掠夺。从1939年至1942年的四年中,日军侵略者仅掠夺焦作煤炭达3,268,300多吨。另外,日本修建于1939年5月7日的汴新铁路在日军殖民统治河南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据统计,1937年至1943年,河南原有公路5,773公里,被日本侵略者强占1,550公里,被日本侵略者破坏4,613公里,损失达9,973,995元。
3.3掠夺沦陷区金融业
日本侵略者在河南沦陷区的金融掠夺是十分广泛的,掠夺手段主要采用发行军用票、伪币和控制银行。据估计,到1941年,日本的军用票流通额达6亿元。除军用票外,日军还用伪钞掠夺沦陷区人民的财富。这些做法扰乱了国民党统治区和解放区的金融市场,造成各地物价飞涨,致使人民群众倍受其苦。
3.4摧残沦陷区劳动力
在沦陷区,日军迫使18岁以上、25岁以下青壮年入伍服役。除强迫青壮年加入伪军外,百姓还要服各种劳役。从1944年5月至1945年8月期间,仅西平一个县被强迫做苦工的百姓就多达24,637人。河南人口也从1936年的3,449万人,锐减至1946年的2,777万人,10年间减少19.5%,这是日军的劳动力掠夺和屠杀造成的。
4日伪疯狂的文化破坏
目前关于沦陷区奴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丰硕,如:申志诚等编著的《河南近现代教育史稿》,王日新、蒋笃运主编的《河南教育通史》(下册),赵国权的《日伪统治时期的河南教育》,谢冰松的《抗战时期河南沦陷区的奴化教育》,林万成的《抗战时期的河南沦陷区教育(1937-1945)》,河南省教育志编辑室编的《河南教育资料汇编》(民国部分)等论著和资料,都较细致地分析了日伪的奴化教育,揭示其罪恶目的。曹必宏、夏军、沈岚的《日本侵华教育全史》(第三卷),齐红深主编的《日本侵华教育史》,王士花的《华北沦陷区教育概述》,夏军的《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损失》等论著也涉及河南沦陷区的文化教育,成为了解抗战时期河南教育的另一资料。
在河南沦陷区,日军为同化中国人民,服务战争,也“有意识地以大学等文化教育设施为破坏目标”,把奴化教育作为其伪政权工作的重要工作,破坏河南的文化设施,摧残知识分子。日军一方面大肆破坏河南原有教育机构、文化机关,摧残打击广大知识分子,妄图从根上斩断中原文化;另一方面又积极建立奴化教育机构,扶持各种伪政权,并使其推行奴化教育,企图造就甘受奴役的知识奴才和供其驱使的文化奴隶。日伪统治时期虽不惜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推行奴化教育,但是并没有达到其预期的反动目的,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人民有热爱祖国的光荣传统,再加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教育,河南人民对日本的奴化教育进行了坚决抵制。
日伪河南沦陷区统治实态研究的资料丰富、硕果累累。如何使用這些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研究者需充分把握和分门别类地运用它们,尤其需以日军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入侵为切入点,结合日军对河南的军事侵略、政治统治、经济掠夺和文化破坏等不同方面的资料和成果,分主题地逐一揭露日军的暴行和野蛮行径。当然,研究者也可开展对比研究,把河南与山西、湖北、山东等周边省份做比较,也需把河南放在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中去关联和研究,凸显河南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日军对河南侵略的迫切程度,总结河南沦陷区与其他沦陷区的异同。
(编校:崔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