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往开来 气象万千

2016-05-23周杰灵何彦超

科技视界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继承研究成果发展

周杰灵 何彦超

【摘 要】气象科技的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大气现象的观察认识、利用和干预的脚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张静教授出版的《气象科技史》概括勾勒了始于远古止于20世纪中期的世界气象科技发展历程,该书文献丰富、考证严谨、涵盖大观、结构完整,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继承和发展。本文从该角度探讨评析这一著作,以期对当今的气象科学发展起着承上启下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气象科技史;研究成果;继承;发展

我国著名气象史志学家王鹏飞先生曾指出:“我国有悠久及丰富的气象历史遗产,我国气象工作者有责任挖掘并开发和研究这份历史遗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以不负先人们在气象领域中所化的辛勤劳动。”。自20世纪20年代起,竺可桢等老一辈有深厚研究素养的气象学者们发凡起例、筚路蓝缕,在引进现代气象学学科并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开始利用古代的气象科技记录和文献等进行历史时期气候重建、气候变迁与社会发展关系以及气象灾害史等跨学科研究,开启了中国近现代气象史志研究的先河。1983年气象史志委员会成立后,气象史志研究迎来了春天,先后编纂了《当代中国的气象事业》[1],《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2],《中国发展全书·气象卷》[3],《中国气象史》[4],《中国气象史研究文集》[5]等一系列气象史研究专著。

作为以“气象”立校、强校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是国内外气象科技史的研究重镇,张静教授出版的《气象科技史》突出科技史的气象特色,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科技史研究的继承与发展,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学术成果。

1 思想史视野下的气象科技发展

张静教授著的《气象科技史》与王鹏飞教授《中国古代气象上的主要成就》[6]、《中国古代气象认识史》[7]的研究方法一致,都是从思想史的角度阐述中国气象学术史,这与温克刚《中国气象史》[8]、谢世俊《中国古代气象史稿》[9]的研究方法不同,温著、谢著是根据历史断代,分别叙述不同朝代的气象发展历程。张静教授著的《气象科技史》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更有利于读者清晰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

张静教授著的《气象科技史》从思想史的视野阐述气象发展历史既继承了王鹏飞教授的研究方法,又丰富了其研究内容。例如,王鹏飞教授的《中国古代气象上的主要成就》中关于风的观测与仪器,仅简单介绍了风的命名、风向的判别以及风向器种类。而张著中有关风的认识,不仅详细介绍风的命名、风向、风级、还探讨了风的成因等方面。张著是目前已出版的气象科技史书籍中对各类天气现象、大气光象成因探讨方面较为详细全面的。

2 对比视角看东西方发展差异

王鹏飞教授曾言:“我国气象史仅是世界气象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的今日,气象的世界性通史也应该加强研究。”[10]张静教授著的《气象科技史》的编写贯彻了这一学术思想,与刘昭民先生的《西洋气象史》[11]不同,该著是世界性的气象科技史,梳理了中西方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虽未进行二者的比较研究,但字里行间读者能发现发展差异。

例如,该著第一章中关于雷电生成原因的探讨。[12]在古代中国,对雷电生成理论的探讨,多以阴论雷电,两种盛行的理论:一是,“摩擦起电说”,最早的代表人物先秦诸子慎到认为:“阴气凝聚,阳在内者不得出,则激搏而为雷;阳在外者不得入,则周旋六合而为风;阳与阴夹持,则磨轧有光而为电。”[13]二是,“阴阳相激爆炸说”,代表人物东汉王充认为:“盛夏之时,太阳用事,阴气乘之,阴阳纷争,则相关校轸,校轸则激射。”[14]以阴阳论雷电的学术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是古代学者利用已有的学术思想理论来解释天气现象的一种方法。

而西方学者对雷电有较为科学的认识。古希腊时期科学家安纳西曼德认为,雷是空气移动撞击到云层产生的结果,雷声则是云层上空气吹动的声音。撞击越剧烈,雷声就越大。空气穿过云层,发出火花,这就是闪电。[15]英国气象学术的开创者培德认为:“闪电是云层相相冲撞时所造成的碎裂物,而且在云层中会受到风的驱动,雷伴有潮湿的风,乃一种受风驱动的剧毒的流动物质。”[16]他们大多是用气象学的思想,根据经验事实来解释天气现象,追求永恒、客观的理性世界。

在该著的第8章著者也有提到,西方的气象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古代中国的气象学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时常与地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结合在一起。所以中国古代以气象为终身事业的人物寥寥无几,而西方的气象人物,他们在气象试验与实践中身体力行,贡献毕生精力。古代中国的气象理论一直都是零散的,散见于各个官私典籍,并未成体系,没有以气象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典籍,气象史料大多存在于史志、历书、官方观测资料或私人的游记、诗文集、笔记等文献中。西方的气象学早就从其他学科中分离,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气象理论,留存了很多气象学专著。

3 弘扬科学家宝贵精神

气象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科学家们的卓越贡献。陈学溶教授的《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17],作者根据亲见、亲闻、亲历撰写了与我国气象学界有关的人和事的史实性文章,不仅再现了近现代中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历程,还体现了近现代气象学者们伟大的探索精神。

张静教授著的《气象科技史》不仅介绍了每本气象典籍的大致内容,所处朝代等基本信息,还对每本气象典籍都做了简要评价,为我们提供了多方位可供讨论的话题。在气象人物的介绍中,著者不局限于叙述其生平对气象学的贡献,还力求字里行间体现其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从灿若星辰的气象人物与浩如烟海的气象典籍中,给我们列举介绍了中西方重要的气象人物与典籍,在梳理气象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的同时,也传播了历代气象学家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让我们领略其风采,认识其伟大。气象人物与典籍的研究是气象科技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给气象科技史的学习者提供了更多的资料来源与研究课题。

4 小结

张静教授著的《气象科技史》是我国气象科技古籍史料整理的一项成果,汇集了大量的史料,为我们学习研究我国的气象科技提供了方便,是气象科技史研究领域的继承与发展,为气象科技的发展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启发。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国》丛书编辑部.当代中国的气象事业[M].北京:中国科学社会出版社,1984.

[2]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编委会.中国近代气象史资料[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5.

[3]邹竞蒙,温克刚,等.中国发展全书·气象卷[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7.

[4]温克刚,主编.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5]朱祥瑞.中国气象史研究文集[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

[6]王鹏飞.中国古代气象上的主要成就[J].王鹏飞气象史文选,2001:1-9.

[7]王鹏飞.中国古代气象认识史[J].王鹏飞气象史文选,2001:18-24.

[8]温克刚,主编.中国气象史[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4.

[9]谢世俊.中国古代气象史文稿[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

[10]朱祥瑞.中国气象史研究文集(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9-10.

[11]刘昭民.西洋气象史[M].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社,1981.

[12]张静.气象科技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9-21.

[13]慎到.慎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2-13.

[14]王充著,黄晖集.论衡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306-308.

[15]Howard Frisinger. Early the Cause of thunder and lighting,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Vol .46,No .12, December, 1965[Z].

[16]H. Howard Frisinger. Aristotles legacy in Meteorology,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Vol.54, No.3, March, 1973[Z].

[17]陈学溶.中国近现代气象学界若干史迹[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2.

[责任编辑:杨玉洁]

猜你喜欢

继承研究成果发展
我校多项研究成果荣获省、市科研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冀东1:25000高精度航磁及研究成果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浅谈杜审言、杜甫的祖孙关系:推崇、继承、发展
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成果获ICID肯定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古代汉藏文化交流研究成果(1979-2011)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