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行企联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研究
2018-05-16陈海雯
陈海雯
随着人工智能、财务共享中心、移动互联网等的飞速发展,企业对财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财会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高职院校财会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提高。为此,本文借鑒新加坡经济转型及职教体系建立的经验,结合广东高职院校财会专业的现状,提出政校行企联动职业教育培养体系的思路,并进行培养模式案例分析,探讨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的构建途径。
一、创新联动引领发展——新加坡经济转型及职教体系
新加坡是一个岛国,除了本岛外,还有63个小岛。本岛东西47公里,南北23公里,连同小岛的总面积719平方公里,而且有相当部分的陆地是通过填海造就的。截至目前,新加坡公民和永久居民为393万人,包括居住1年或以上的外国人则达561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7800人。
1.科技创新解决民生问题
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程。由于国家幅员狭小,自然资源极其匮乏,不要说矿产、油气等经济资源了,就连食品和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都没有,全部生活用品基本依靠进口。因此,新加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劳动密集型经济——资金密集型经济——知识密集型经济。现在新加坡已经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三阶段,在这阶段中,知识与创新将成为经济持续发展的推手,因此,政府、行业、企业、学校都以此为目标进行联动,创造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态势。其中,滨海堤坝和新生水厂就是科技知识推动经济,解决自身资源匮乏的生动例子。
新加坡没有地下水资源,虽然周边海洋资源丰富,但不能解决食用淡水缺乏的矛盾,长期以来淡水靠北面的马来西亚供给。然而,供水合同将于7年后到期,届时马来西亚是否继续供给淡水不得而知,即使供给延续,也阻挡不了价格的上升。新加坡意识到这个危机,决心靠自身解决这个问题,新生水厂和滨海堤坝就应运而生了。滨海堤坝通过人工堤坝的围筑,将海洋和水库分隔,并利用雨水与涨退潮的关系和时间差,阻止海水倒灌水库,逐渐形成水库完全替换成淡水的成果。
新生水厂则是通过技术,将废水进行处理后重复利用,经过处理后的废水,不仅能解决工业用水的不足,而且已经达到用于饮用的标准。经过多方的创新和努力,新加坡目前已形成购买、蓄水、新生水源三足鼎立的态势,为解决饮水这样重大的民生问题开创先河,同时,也为购水合同的续约和价格谈判掌握了有利的筹码。
2.科技进步推动经济转型
纬壹科技城和裕廊工业区是新加坡经济转型的典范,它们见证了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历程,也是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长足作用的体现。纬壹科技城是由新加坡政府于2000年开始耗资150亿新元发展的大型新经济项目,目的是为发展知识型经济打造综合产业平台。开发17年来,纬壹科技城充分展示了新加坡在知识和创新密集型经济领域取得的成就。它是一个汇集研发、创新和实验平台于一体的创新热点。在这里,工作、学习、生活、休闲实现了“一体化”,催化科学研究技术社群,成为新加坡中部充满活力的技术、研发和休闲娱乐中心。
裕廊工业区位处新加坡岛西南部的海滨地带,距市区约10多公里,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此地区原本为荒芜之地,大部分地貌是沼泽和丘陵,但是具有建设现代化工业区的良好自然地理条件。1961年政府在裕廊划定6480公顷土地发展工业园区,并拨出1亿新元进行基础建设。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今天,裕廊已发展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工业城镇。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纷纷在这里落户建厂。
3.政府助力推进持续发展
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是新加坡经济转型的主要原因,而科技创新仅仅依靠企业会容易失去动力和持续性,政府必须具有前瞻性,成为创新发展的推手,经济转型才能落实,经济发展才能持续。新加坡成立了全国生产力与延续教育理事会,为政府在国家研究、创新及创业精神的策略上提供咨询,成员包括私人企业界人士、科学界及学术界代表和内阁部长。设立“国家研究基金”以资助长期性的策略研究项目。通过五个五年科技计划,实现了创新能力的总体提升。2011年3月,该理事会确认了12个有较大提升生产力空间的行业。2012年增加4个行业,确定16个行业加入提升生产力运动,每个经济领域设立小组,制定转型蓝图。这一切依靠的是政府的推动力和行业的协助力。
4.人才的社会需求决定学校培养模式
新加坡教育体系分成三个阶段:小学——中学(含工艺学院)——理工学院(或大学)。同一届学生初中毕业后,22%通过“N”水准考试进入工艺学院(相当于国内的中职学校)就读,44%进入普通高中并通过“0”或“N”水准考试到理工学院(相当于国内高职院校)就读,28%进入高中并通过“A”水准考试到大学完成学业,6%高中后到国外留学。工艺学院毕业生和理工学院毕业生可选择直接就业,也可选择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继续深造。已就业人群必须按期回笼学校接受培训,政府予以经济支持,从而形成了终身学习的体制和创新的良性循环。
2017年的政府投入中,教育部预算开支为129亿元新币,占政府预算财政开支的17.2%,仅次于国防预算开支位列第二,可见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各类学校经费开支中,政府津贴也占比甚高,而且层次越低的教育投入占比越高:小学、中学、初院和工艺教育学院政府津贴占教学经费90%,理工学院占85%,大学为75%。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得,无论从学生分流人数还是政府投入资金,新加坡政府都非常重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发展,使学生在校学习的技能可以与企业所需技能做到无缝衔接。形成在学校中学习技能——在工作中发现不足——回笼培训培养创新思维——应用于职场推动经济发展——学校根据回笼学生的意愿调整专业设置和授课内容这样的良性循环。
二、政校行企联动职业教育培养思路
新加坡的经济转型是政校行企联合推动科技创新取得的成果,而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打造高技能、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其育人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更是协同育人系统工程的主体要素。
1.明确定位,发挥功能
四个主体要素,必须明确各自的定位,相互配合,做到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落实,才能发挥四方联动的功能,将人才培养系统工程有效推进。
首先,政府应作为协同育人模式的推动者,在政策的制定、财政税收的优惠、办学模式的评估等方面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新加坡政府不仅在推动职业教育的资金方面投入巨大,而且职业培训方面也是制定了相应政策并成立了相关机构,要求在职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必须回到培训机构或大学进行职业训练。职总恒习(NTUC LearningHub)是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等同于中国的中华全国总工会)属下的培训机构,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教育培训机构之一,也是新加坡最大的专业培训机构,至今已有近三十年的专业经验。经过职总恒习培训的员工,不分年龄与资历,企业优先录用并为其晋升薪金,体现了对职工的人文关怀,也是政府主导职业教育的很好范例。
其次,行业可通过行业指导委员会或专业指导委员会进行职业标准或专业标准的制定。行业协会能整体把握社会需求和经济、专业发展趋势,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课程资源的设置等方面起到指导性的作用。
第三,企业全程参与,可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共建、工学结合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共同开发等方式协同育人。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和丰富教学资源的同时,企业也可以为学校派送实习指导老师,为老师的专业实践提供空间,做到企业和学校教师的无界化。
最后,学校是协同育人工程的落实方。不同的专业根据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选择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具体方式,根据政府的政策开展与地区和经济发展相匹配的各种办学模式。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更要突显理论优势,配合与引领行业职业标准的制定,使专业均衡充分发展。
2.均衡利益,互利双赢
任何的合作与协同,都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在四方联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也必须做到利益均衡,才能使这种模式稳固持续发展。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创新系统有多个利益主题,结合自身利益考虑,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价值诉求,体现不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解决学校的公益性目标与企业的营利性目标之间的利益问题,寻求合作的有效结合点是政校行企联动的突破口。
政府通过主导联动培养体系,培养当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必需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学校通过联动,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完善和优化专业及课程设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教师可获得提供科技服务与实践锻炼的场所,学生能有更稳定的实习和就业渠道;行业、企业则通过联动参与培养过程,更快更精准地获得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并利用高校的理论優势解决生产经营中碰到的难题,给员工提供职业培训的机会,同时获取政府的相关优惠补贴。
三、财会专业联动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案例分析
财会及相关专业是几乎所有高职院校都开设的专业,2018年预计大学毕业生820万人,其中财会专业毕业生约占10%。大量的毕业生与岗位的有限形成了不可忽视的矛盾,加上人工智能、互联网、云计算等的飞速发展,使得财会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才培养质量亟须提高,才能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政校行企联动协同育人模式在财会专业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1.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实现引企入校
企事业单位不能同时接收大量的财会学生进行实习和工作,学生在校学习的课程内容与岗位实际要求存在脱节现象,对制造业企业的工艺流程更是毫无感性认识,对财务价值链一知半解。为此,校企联动共建校内实训基地则能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这一思路,借鉴新加坡等国的职业教育经验,我校会计专业先后建成了商业企业校内实训“教学公司”和基于工业企业的企业财务知识技能训练馆等校内实训基地。教学公司本身就是一个经济实体,具有商业企业的特点,学生在教学公司实习,实际上是将课堂搬进企业,直接参与经营管理和财务处理。而企业财务知识技能训练馆则是引企入校,先选择一家生产规模适中的企业,根据企业提供的生产工艺流程制作出生产线微缩模型。再与软件开发公司合作,根据生产线流程定制教学和实训软件,并合作开发微课等信息化课程资源。项目的建成将为学生提供会计职业技能与实战经验养成的真实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完成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积累实际项目的实践经验,更好地促进产学结合,吸引公司、企业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以及联合办学。
2.创建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促进产教融合
财会学生以服务为传统理念,自主创业意识不强。但随着人工智能、财税机器人时代的到来,核算等传统财会服务性工作逐渐交机器完成,财会专业学生必须转变观念,从传统会计业务转向更多的创新创业主题上来,这也要求人才培养的方向应随之改变。为此,政府出台各类创新创业优惠政策,我们以此为导向,积极创建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以服务区域经济为目的,将创新创业导师工作室确定为财经服务方向。依托已建成的校内实训基地,引进会计师事务所、教育科技公司、科文企业管理公司等行业企业加盟导师团队,促进产教融合,将政校行企协同育人工程推进与深化。
3.学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共同制定职业标准
学校既是人才培养的场所,也有着丰富的科研服务经验。因此,教育主管部门组建高等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分本科和高职两个不同层次的委员会,提供不同的指导服务。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都是由各高校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和相关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发挥着本专业的指导、调研、咨询、服务等作用,这是政校行企更高层面的协同。
高职院校财会类学生多服务于中小企业,随着大数据、财务共享中心和云平台的逐步普及,会计第四次革命已经开始,未来十年,80%左右的重复性会计基础工作将被机器取代。中小企业财会人员面临转型升级,企业管控会计、战略管理会计等岗位将增加,宽泛的通识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专业办学和专业建设没有统一标准,教学标准调研不充分,各自为政的现象严重。会计专业教学标准没有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资源建设单打独斗,与教学标准严重脱节,教师日常授课随意性较强的现实严重制约了高职会计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广东高职教育财经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合会计学会、服装设计公司等行业协会和企业单位,分解会计部门职责和职业要求,构建了含688项能力的职业能力库,按照职业标准框架,将标准适用范围、规范性文件引用、术语和定义、职业标准说明嵌入,制订了中小企业会计职业标准,为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建设打下基础,为中小企业会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会计政策制订、内控制度体系和企业管理流程设计提供了指南。在此基础上,对接职业标准,创建专业标准,为高职院校提供专业办学依据。
四、结论
教育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职业教育也只能不断探讨永无止境的改革和发展。同理,对于政校行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虽然取得了不少的经验,形成了多样化的可行模式,但仍需要多方共谋发展。
责任编辑 陈春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