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榆林古文化遗址英译
2018-05-16冯掬琳
冯掬琳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教育素养的提高,古文化遗址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不仅因为它是人类智慧的凝结,更因为它是具有独特民族和文化内涵的、不可代替及再生的特殊旅游资源,向世人传达的是大自然旷久的时间沉淀及与普通景观截然不同的厚重文化内涵。要让它为国内外人们所认识和欣赏,高质量的翻译是桥梁和关键。本文从语言经济学的视角出发,浅谈古文化遗址英译对榆林旅游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榆林市古文化遗址英译现状
古文化遗址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如民居、村落、都城、宫殿、官署、寺庙等。榆林市是陕西丝路文化的起点城市,古文化底蕴深厚,石峁遗址作为目前中国史前最大的城址,是“石破天惊”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过程多元性的再反思。统万城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历经千年风霜仍然伫立在大漠之上,昭示昔日的辉煌。红石峡乃珍贵的大漠书法宝库,易马城遗址见证了鞑靼和明朝之间互市的繁荣贸易景象,还有明长城、镇北台等古文化遗址,它们经历数千年精神文化的渗透渲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塞上古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榆林市古遗址英译本较少,仅有石峁遗址、红石峡和镇北台的旅游宣传册上有简单的英文介绍,但石峁遗址作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遗址,英译介绍比较粗略,没有将其独特性展现出来,红石峡和镇北台的英文介绍还存在“死译硬译”,甚至“错译”的现象,主要有标点符号错用、大小写误用等不规范问题,以及拼写错误、词不达意的现象,无法将本地区独特的历史、民俗和文化展示出来,未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
二、语言经济学与古文化遗址英译
Marchak是运用语言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语言的第一人,他认为语言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的使用能体现经济价值,具有价值、效用、费用和收益等经济特性。目前,语言经济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经济学与语言的关系、语言与经济关系的研究、语言的价值与效益研究。本文所说的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古文化遗址英译研究属最后一类研究,主要观点是语言是一种资源,能通过对其投资和使用而产生经济效益,实现经济价值。其经济价值指的是语言使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够有效表达和能被理解的互换性特征,即通过语言的表意取效指引人们做出经济付出行为。
在语言经济学角度看来,古文化遗址英译就是语言主体(译者)通过开发和利用语言资源(如进行英译教育投资,培养专业英译人才),生产出人们需要的产品(如笔、口译作品),创造出经济效益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作为获利的手段也是最终产品全程参与。
古文化遗址英译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资源,主要表现在不可替代性、专业性和文化性三方面。不可替代性指的是古遗址经过上千年的时间积淀,在历史的长河中给我们遗留下来能体现古人智慧的宝贵财富,其存量很少,是无法代替、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被破坏,就失去了一份历史的见证。
专业性指的是古遗址英译过程中有一些专业术语很强的词汇,需要认真研读相关文献,在全面理解并掌握该文化遗址的基础上给出适当的译文,比如,榆林市神木县的石峁遗址中出现的“马面”,它是凸出于城垣外侧的一种台状的城垣附属设施,不仅可以加固城墙本体,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防守者观察和防御从侧面来袭的敌人,有学者将其译为“Rampart”,也有人将其译为“Bastion”,其实马面是城墙的一个部分,而非城墙全体,且其主要功能是防御性的,维基百科对“Rampart”的定义是“A Defensive Wall Around a Castle, Fort or Settlement”,指的是防御城墙。“Bastion”指的是“A Structure Projecting Outward From the Curtain Wall of a Rampart”,指的是城墙上突出来的防御工事,因此,“Bastion”更能体现其防御功能和性质,是最佳译法。
古文化遗址展现的是该地区独特厚重的文化内涵,其文化性很强,在整体全面理解该遗址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选取翻译词汇。如石峁遗址所见的大量墙体藏玉现象,或符合上古文献或神话中提到的“玉门”,只不过其并非完全以玉石材料建成而是在建造过程中使用了玉器,在满足了辟邪神话功能的同时,构建了石峁上层的精神屏障,因此,“玉门”可翻译为“Terrace Embedded with Jade”而非“Jade Terrace”或“Terrace orNamented with Jade”。
三、古文化遗址英译的个人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古文化遗址英译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资源有其价值,具体体现在對语言研究活动主体的个人价值和语言作为最终产品而产生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个人价值方面,瑞士经济学专家Francois Grin调查过劳动者个人收入和语言的关系,结果表明个人收入与外语水平相关很大,
在同等条件下,劳动者外语能力提高之后,其收入水平就相应提高。此外,古文化遗址英译对译者要求更高,因为其中内涵特定文化,必有一些词汇无法与目的语词汇对等,译者不但要有熟练的双语掌控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还要提升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使源文化元素完整,不会导致信息流失。在此过程中,译者提升自身文化认知素养,积累个人财富,并且通过交流获得更大空间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最后,在增加就业机会方面,古文化遗址英译也能有所贡献。需要指出的是,榆林古文化遗址英译比较薄弱,没有专业的翻译人员,现有的英译宣传材料不仅特别少还有错译的现象。如果能有专业英译人员通晓该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了解本地的文化背景、民间习俗和社会状况,对传播塞上古城文化、提升旅游质量将有很大的帮助。从长远来看,无论对译者还是对榆林旅游产业来说,现在的语言投资必将收到回报。
文化价值方面,中外合作的加强必然会使旅游作为促进对外交往的重要途径得以推广。2017年,榆林全域旅游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全年共接待游客3 22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0.8亿元。据预测,到2019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第一大入境旅游国。这为古遗址的文化传播提供了条件。在当今世界各国都开展的文化之争中,独特厚重的古遗址必将成为一种有力的文化传播途径,其英译是让境外游客体验文化内涵、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桥梁,也是向世人传播和弘扬榆林塞上文化的重要方式。
经济价值方面,古文化遗址英译通过精确地道的语言表意取效,使国外游客想来亲眼目睹其景观特色,感受独特的文化内涵,体验其蕴含的古风民俗、宗教信仰、工艺技术等,增长知识并开阔视野,提升其旅游满意度,实现旅游价值,从此方面来说,古文化遗址是促进经济效益提升的宝贵资源。
四、结语
古文化遗址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它具有不可替代性、专业性和文化性的特点,在全球化语境下的今天,中外频繁的交流合作给古文化遗址旅游带来了充分的条件保障,通过其英译的语言表意取效,不仅可以对外传播中国文化,还能带来经济效益,在提升个人价值、传播文化价值和产生经济价值方面有重要作用。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