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
2018-05-16
吴皓院长—学科带头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成立于1951年。2015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与第三人民医院正式合并,重组后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由吴皓教授担任学科带头人。目前,本专科是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分会侯任主委单位、卫生部全国新生儿听力筛查专家组组长单位,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上海市耳鼻咽喉科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重点学科、国家卫计委及上海市人工耳蜗植入定点医院、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国家卫计委听力筛查培训基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及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鼻咽喉科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所在单位,耳鼻咽喉科学的博士学位授权点、上海市耳鼻咽喉科学住院医师/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以及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形成了以“颅底外科、听觉植入、听力重建、耳鼻畸形整复、头颈肿瘤综合治疗、小儿喉气管疾病诊疗”为重点的临床专业特色。
学科带头人吴皓教授长期致力于内耳病理生理、听觉重建、耳神经颅底外科、小儿耳鼻咽喉疾病、耳鼻咽喉科疑难病症领域的工作,下设听觉植入及耳神经颅底外科(一病区)、鼻科(二病区)、咽喉-头颈外科及小儿耳鼻咽喉科(三病区)以及听力中心,内镜诊治中心等亚专业,分别由各亚专业学科带头人担任专科主任。
科室现拥有核定床位120张,年门诊量约15万人次,年手术量超过5000台,现有医师39人,其中主任医师4名,副主任医师10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5名,专职研究员4人,并形成了以“颅底外科、听觉植入、听力重建、耳鼻畸形整复、头颈肿瘤综合治疗”为重点的临床专业特色,多项临床医疗技术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听觉植入及耳神经颅底外科是本专业重点方向,在亚专业领域的国内排名近年始终位居全国三甲。专科在国内率先开展扩大迷路径路及其它经岩骨径路的大型听神经瘤切除术;各种径路的耳神经外科和侧颅底外科手术,如经迷路径路、乙状窦后径路、颅中窝径路听神经瘤切除术,颞下窝径路颈静脉孔区肿瘤切除术,经乙状窦后径路面、前庭、三叉、舌咽神经功能性手术,颅内外联合径路面神经全程减压术或移植术、联合径路前颅底肿瘤切除及颅底重建术等;收治的疑难病例种类数量多,手术效果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听觉植入是近三十年来医学进步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包括耳蜗植入、中耳声桥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植入、骨桥植入、脑干植入。除常规开展耳蜗植入以外,本专科又于2010年、2012年、2016年在国内率先开展中耳植入、骨锚式助听器植入、骨桥植入。2018年伊始,开展了NF2多学科协作门诊,为NF2患者制定个性化的诊治方案.近十余年先后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主办国内外会议及论坛共40余次,累计参会人数2万余人次。近五年先后获得学术奖励12项,软件著作权专利1项。
上海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全体医护合影
学科病例讨论
耳神经颅底外科高级培训班解剖实训
鼻科是本科室的传统特色,与颌面外科、整形外科密切合作,已形成一支能够熟练矫正、重建耳鼻畸形的技术团队。2003年起对鼻外伤畸形进行了比较系统地临床和基础研究,2006年至今我科共成功举办了六届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鼻外伤与畸形的形态与功能重建学习班”,在国内本专业领域的影响力的不断扩大,每年接收大量全国各地的初诊和转诊的鼻和鼻畸形患者,其中疑难重症的收治率和治愈率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2016年起成立“鼻和鼻畸形组”诊疗团队,配备有Mimics颅颌面数字化软件、Storz高清鼻窦镜摄录系统、Medtronic鼻科切削系统以及Brain手术导航仪等高端设备,针对不同病患提供个性化诊疗计划。通过整合我院其它相关专业的技术力量,进一步扩大收治范围,建立并规范诊治体系和流程,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学术地位。
头颈外科及小儿耳鼻喉科主要致力于咽喉部疾病、头颈部肿瘤以及小儿耳鼻咽喉科疾病的临床诊治及研究工作。每年外科治疗喉癌、下咽癌、颈段食道癌、甲状腺癌等头颈恶性肿瘤近200例,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采用激光和等离子技术治疗早期咽喉部良恶性肿瘤,达到了微创、保留咽喉功能,降低费用,缩短住院时间等优点。同时在手术及使用正压呼吸机(CPAP)治疗各种类型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方面,处于国内外领先地位。小儿耳鼻咽喉科以服务儿童,治疗儿童耳鼻咽喉科疾病为宗旨,在小儿OSAHS、小儿喉梗阻、儿童鼻-鼻窦、先天性小耳畸形、儿童听力障碍诊断及干预等方面经验丰富。
膜片钳操作系统
IVC动物饲养系统
听力中心是国家卫计委新生儿听力筛查组长单位,上海市儿童听力障碍诊治中心,人工耳蜗植入定点手术单位,承担卫生行业重大科研专项项目及多项国家重点项目,国家卫计委新生儿听力筛查培训基地,临床听力学培训基地,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和技术最全面的听力中心。中心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下设机构之一,集临床、科研及教学于一体,国家教委听力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建立先天性耳聋早期筛查干预及防控体系,上海地区新生儿听力筛查270万例,覆盖率达98%;早期诊断和干预年龄从2岁下降到3个月;牵头制定国家卫计委婴幼儿听力障碍诊治指南;上海市聋病患儿康复率>90%。中心拥有国内最完善的听力测试、诊断和干预康复技术和设备,将致力于引领我国听力测试、诊断和干预康复技术的规范化。
双光子成像系统
基因治疗操作系统
研究所略影
内镜诊治中心,目前配备国内先进的Olympus电子鼻咽喉镜、Storz高清内镜手术影像系统等专科设备。同时配备了Olympus自动洗消机及全套最新的国内肯格王内窥镜清洗消毒设备以及储存消毒柜,本学科内镜中心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的内镜检查安全保驾护航。通过专科内镜操作,集内镜相关医疗、教学和科研为一体,做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推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特色诊疗项目发展,促进学科精确诊疗技术不断进步。
学科近年来不断加强基础和临床研究,先后承担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1项、科技部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2项,国自然面上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项等多项基金支持,累计科研经费近1亿元。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近五年累计发表SCI及国内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单篇最高分40.137(Nature)。
上海九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通过耳神经及侧颅底外科规范化诊治体系、先天性耳聋防控体系、鼻和鼻畸形综合诊疗体系、新生儿及婴幼儿喉气管疾病诊疗体系的研究,并通过三级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建立国际先进、具有鲜明特色的耳鼻咽喉重点专科,成为具有一流医疗技术和人才团队的专科诊治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成立于2008年10月,2014年8月获批建设上海市耳鼻疾病转化医学重点实验室,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12月正式验收通过。目前拥有聋病分子生物学课题组、听觉科学课题组、突触传递课题组、听觉生理课题组、3D打印与智能机器人研发课题组、内耳发育与再生课题组、基因治疗课题组、医学智能制造课题组、新材料合成与内耳给药课题组以及听觉连接组学课题组等方向与研究平台。研究所自成立之初,致力于全国聋病生物样本库建设,目前现存生物样本108360份,涵盖新生儿听力筛查样本、耳聋家系样本、综合征性耳聋样本、老年性聋以及噪声性聋等听力障碍相关样本。
聋病生物样本库操作系统
近年来学科不断发展与凝练,建成了涵盖新生儿听力筛查干预研究、聋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听神经瘤发病机制研究、听觉生理学研究、听觉突触形态学研究(尤其在活体双光子成像以及3D连续扫描电镜方向上进行深入研究)、内耳基因编辑与给药体系研发等国内一流的耳科学研究所。着眼于听力障碍的临床表型、发病机制研究、以先进的听觉电生理记录、神经突触三维构建、毛细胞关键蛋白结构解析等技术为载体,探索性开展精准内耳基因治疗、临床医学智能制造、组织工程与再生医学研究以及灵长类耳聋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治疗,从而实现耳科学基础研究、转化医学、临床应用之间的无缝衔接和相互促进。
研究所由吴皓教授担任所长,通过从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派遣中高级科研人员出国进修交流等措施,建成了一支高效精干、专业结构合理、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队伍。现有专职科研PI人员8名(中组部“青年千人”1名),技术员10名,行政管理、财务总监等人员4名,研究生及博士后37名。
近年来先后承担卫生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基金1项、科技部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国家重点研发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2项,国自然面上项目1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5项等多项基金支持,累计使用经费近1亿元。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团队成员陶永医生与哈佛大学合作,在世界上首次证实基因编辑工具CRISPR/Cas9治疗遗传性耳聋小鼠的可行性,相关成果于17年12月Nature发表,实现基因编辑治疗对所有类型遗传性耳聋小鼠的全覆盖。
团队研究发现DMXL2、TBC1D24、KCNJ10等耳聋新致病基因,明确了我国常见听力障碍的基因-表型关联,发现我国儿童迟发性听力障碍常见遗传易感性突变,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针对该疾病的基因-听力联合筛查模式。牵头建立了全国性先天性耳聋三级预防体系,近年来为逾50000例耳聋病例、亲属及普遍人群提供了耳聋基因诊断、产前诊断及婚育指导,显著降低了先天性耳聋的发生率及危害。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包括耳聋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力图在耳聋基因治疗和毛细胞再生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相关研究成果先后获得上海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华夏医学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研究所部分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