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智慧教育的践行蓄积教育的智慧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开展智慧教育的背景

2018-05-16

教育家 2018年17期
关键词:学力学科评价

对九年一贯制学校来说,建设跨学段衔接教育的课程意义重大。高新新科学校对此进行探索,将一至九年级的课程进行全面整合,融会贯通,理清课程建设与初小衔接、学校管理、师资应用、教学策略、评价机制之间的关系,打造了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 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瓶颈问题,推动学校发展。

学校管理纵横整合

学校建立了纵主横辅式管理体系。全校工作即为纵,项目工作则为横,以纵为统领,兼顾横向,对1-9年级拉通式管理,不划分小学和初中。部门管理中同一部门拉通,实行纵线管理的纵主横辅式管理。如教导处的两位主任,一位着重教务、招生等日常管理,另一位则主要负责教研及学业质量管理;横向以项目管理的形式,如教务处,一位主任牵头研究1-5年级绿色质量建设,另一位则侧重6-9年级出口质量把关。通过纵线的强力带动,横向的有力辅助,实现管理不脱节,实现管理的连续性。

学校实行学段主管负责制。学校把1-9年级划分为三个学段,1、4、7年级为入口学段,2、5、8年级为巩固学段,3、6、9年级为出口学段。每个学段对学段内部实施全面管理,学段也是教师学习、合作共同体,化整为零,共同发展,捆绑考核。充分激活每一个细胞,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对年段实施积分管理,进行有效的评估。

师资队伍全员整合

学校设立“苹果教师”系列评价体系。确立每位教师都有个性和特色,以长扬长,优势发展,人人都能发展,个个都会发展的教师发展观和培养观。每一类型的“苹果”都有它的内涵和相应的标准,“青苹果”代表教学上稚嫩的教师;“黄苹果”意味着实践经验丰富,在指导学生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的教师;“红苹果”代表研究能力较强、较为理性的教师;“金苹果”代表教学有特色,研究有水平,发展较为全面,成绩优异的教师。每一类“苹果”教师都有自己的待遇和成长菜单,实行私人订制、个性化的培养。

同时,根据学校发展与学科课程建设实际需要,结合每个学科教师特长,结合各学科及年段特点,对全校师资进行全面统筹,统一安排。如学校将六年级与七、八年级作为一个整体,统一配备师资,将全校教师结合学科及教学相关要求,在基本保持初中、小学相对稳定的基础之上,每学年将小学部分学科教师中较适合中学教学的老师安排任教六年级课程,逐步适应初中教学工作特点,实现小、初教师的整体发展与良性循环。

德育管理全员参与

学校在德育管理方面有以下做法:

一是完善全员德育管理。“人人参与德育,处处进行德育,事事渗透德育。”学校分层建立了班级、年级、学校家长委员会,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学校开放日”等活动,让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德育的建设工作中。聘请家长为生活实践老师,系统性、持续性、个性化开展习惯教育课程。利用周边企业众多的优势,邀请周边企业的员工担任学生的成长导师,用他们的经历来指引学生。

二是建立“阳光班主任工作坊”。一方面加强对班级一日常规的培训与完善,加强对班队活动开展的专题研讨;另一方面通过开展“智慧班主任”系列论坛,及时发掘学校班主任工作中的优秀经验和方法,帮助提高班主任工作的专业化水平。

三是构建德育课程序列。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和学校实际,为实现“让每个孩子绽放生命的精彩,培养兼具本土情怀、国际视野的现代公民”的培养目标,构建学校德育课程序列整体框架。

四是建立“五大”德育实践基地。设立“虚拟城市——新科城”,由若干个成熟的社区和机构组成,每一位学生都是城市的建设者、设计者和体验者。建立“中医药博物馆”,普及传统中医药文化,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医药的神奇,把中医药的种子埋在孩子们的心中。设立“科创小作坊”,为培育学生的创造力搭建平台。建设“生涯体验中心”,为学校实施生涯体验搭建了活动平台。建设“版画馆”,给爱好艺术的孩子们一个广阔的天地和舞台。

五是创设“七彩之星”成长体系。设立“单彩”“三彩”“五彩”“七彩”星,每项再设有“单项星”和“综合星”,按时间又有“周之星”“月之星”“年度之星”。让每个人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学科课程整合重构

抓住核心课程基础。我们从基础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创造性课程的要求切入,运用课程整合的思维,初步形成了以九年一贯制课程深度统整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想:首先,以国家课程规定的各学习领域对应的学科科目,如语文、数学、外语等,作为“核心课程”,找准各年级、学科在九年一贯制课程中的目标定位并以此进行整合。

构建纵横课程体系。学校课程改革主要以纵向整合和横向拓展为主线,纵向链接学科内九年课程,通过增加、前移、重组、拓展等方式,依托“三三制”校本教材的实施,将各学科1-9年级知识目标、关键能力、时间顺序以及学习方法、习惯培养进行整合。横向链接学科间、学域间课程。纵向整合和横向拓展彼此关联,交错进行,打破九年一贯制学校小初壁垒,形成课程立体架构。充分发挥各类课程的功能,促使学生全面、生动地成长,促进教师主动、积极进步,促进学校持续、稳步发展。

成都高新新科学校课程体系

确定多元课程目标

学校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三种类型。基础型课程的结构维度为“核心学科”,即基础课程的各学科科目,其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和课程要求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拓展型课程在结构维度上分为学科纵向整合和学域横向拓展。从学科纵向整合维度看,其课程定位为基础性课程的拓展,课程通过知识内容结构的转化,完善与提高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能力;课程目标上更关注帮助学生建立该学科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等的相互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整体性认识,更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完善,更关注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兴趣的陶冶;课程内容上更强调该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强调章节与章节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构建学习内容的知识网络,形成知识的整体单元结构教材;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走班或教师跨年级走班授课形式;教材开发上由教研组统一规划设计,每位教师负责一个或若干个专题的开发与授课,并由教研组集体研讨、统整和修改完成。

从学域横向拓展维度看,其课程定位为基础性课程的延伸,课程通过学科知识领域的拓展延伸,完善和补充学生该学科领域的知识内容与结构,课程具有更强的开放性;课程目标上更关注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选择学习的能力和自主学习方式的形成,更关注学生的研究意识培养;课程内容上更强调学科与学科学习领域之间的联系与延伸拓展,更关注为研究型课程积累知识、经验、能力和方法;教研形式上采用学生走班上课的形式;教材开发上提倡成熟教材引进与教师自行开发相结合。

研究型课程分为主导课题研究与自选课题研究。主导课题研究在强调学生自主选择的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研究选题引导,为下一阶段的自主选题研究奠定基础,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研究型课程的学习质量的目的。课程目标为:建设相关学科学习领域的课题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研究的课题;学生经历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提升综合素养;教师经历指导过程,完善学域知识,提升学科素养。

自选课题研究作为主导课程研究的递进,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性,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式等更加强调开放性,给予学生更广阔的研究自主与合作的空间,更进一步体现并实现学校的“自主教育”的办学特色。课程目标为:经历研究过程,掌握研究方法;获得研究体验,提升综合素养;关注办学特色,凸显“守正出新”。

教学策略整合重构

学校探索“学力课堂”教学改革。基于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需要,学校在整合课程时配套实施“学力课堂”的教学改革实践,力争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我们的“学力课堂”旨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发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追求上下贯通、前后延伸、左右关联,主要包括课前热身、当堂试学、同伴互学、活动展学、点拔导学、反思练学六个基本环节。各教研组均需开展“学力课堂”教材解读、集体备课、“滚雪球”式学力课堂研讨、“学力课堂”教师素养大赛等活动。根据课程校本化实施过程中增加、前移、重组、拓展的实际,各学科教师编制“三三制”学科练习试题。“三三制”从时段来讲,具体是指每节课内容课前、课中、课后的三段练习,从学力层次来讲,是指基础、拓展、探究三个层次练习。以此来统一课程整合的标高,同时也可检验学生的达成度。

试点“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我们计划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兴趣特长,在一、二、六年级试点为学生定制个性化课程表,其中“基础类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突出课程内容的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科的基础知识素养和学习能力;“拓展类课程”面向分层或分类形成的不同学生群体,突出课程内容的延展性、综合性,强调提升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探究类课程”主要面向部分在学科领域有一定兴趣和特长,并在学科深造方面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突出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创新性。以六年级语文学科为例,基础类课程有语文基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基础写作等;拓展类课程有语文拓展、古诗文欣赏、小小作家、大师阅读等;探究类课程有语法基础、古诗文鉴赏、诗歌写作、名著阅读等。

尝试六、七年级课程衔接整合。学校以“九年一体,平稳过渡;学段贯通,无缝衔接”作为六、七年级课程整合的总体目标。学习目标立足学科后续学习基本习惯与能力发展。学习内容以板块结构为主,纵向整体推进。以规范、强化基本的初中学习习惯要求为学习策略。

整合课程主要以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为主。语文科目,增加方面,一是学习内容增加,每册安排10首古诗词,6篇短小的文言文阅读,2篇精美的现代记叙文,2部名著阅读,2次作文指导。二是课时调整,将原有小学语文课时分出每周一至两节的专门阅读课,充分加强阅读积累训练。前移方面,将部分后续学习重点适当前移。如以六年级语文课文结构为主,适当将初中阶段的人物描写、文言副词等融入课时学习中。重组方面,以语文教材的一个单元为教学单元,或还将几个相同(如体裁相同,或题材相同,或结构相同等)的单元整合在一起的大单元教学策略,增大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拓展方面,传统的单篇教学只讲究单篇课文的完整性(如字、词、中心层次思路、写作特点等),而单元教学不仅重视对单元之内各篇课文之间的联系,它可以通过比较来寻找各篇课文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我们立足于不一定面面俱到讲授,但一定精选重点进行深度拓展,挖掘。

数学科目,前移方面,以板块为结构,纵向整合。如将小学六年级下册中的圆、比例等内容前移到六年级上册相对应内容的学习中。挪后方面,将部分相对目标结构比例较小的内容挪后到后续学习中。如六年级上册的观察物体与六年级下册的图形运动直接与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章整合在一起。增加方面,将部分后续学习重要能力强化训练内容增加。如在六年级下学期增加小学数学六种问题解决策略的专项学习、运算能力等,为初中夯实基础。拓展方面,相关内容学习中适当拔高目标,拓展相关学习内容。如小学阶段方程学习与正反比例、函数的前期渗透整合在一起。七年级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将八年级一次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作前期拓展练习应用。强化方面,对常见学习方法强化。如数形结合、数学表达式的规范表达等等。

英语科目,删减方面,部分重复学习内容适当删减。删除原六年级学习内容,六年级直接学习七年级上册英语部分内容。增加方面,加大学科基本素养积累。如词汇的积累、课外阅读积累、音标的认读,力求实现听音能拼,见词能读等。

前移方面,把9年出口总目标分散到6-9年级不同阶段分散完成。中考题型的熟悉,英语语感的培养及学科思维的培养,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循序渐进。渗透方面,基本语法学习前期渗透。如人称代词、第三人称单数、一般现在时等。强化方面,重点强化基本学习习惯。如字母学习、记忆单词习惯、规范书写的习惯等。

多元融合的评价机制

激励性原则。注重对学生在过程中获得的点滴进步、积累进行肯定,通过评价去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激发其学习热情。在评价时遵循“激励原则”,可以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与快乐。

评价方式多元。对学生学习评价的途径和方式应是多样的。可采用表演展示、课堂讨论、作业展示与考查等方式、途径。

评价内容多元。评价学生诵读、演唱、演算、制作、表演、创作、比赛的能力及其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等。

评价主体多元。学校实行“七彩之星”学生评价体系。通过多彩评价,使各班的“七彩”学生成为同学们心中的偶像和榜样,在全校形成了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也极大地鼓励和激发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改变了学生的成才观,平时的行为表现也是评价的主要内容,平时的兴趣爱好、一技之长、行为习惯都是考核的内容,多元化的评价内容让每个学生都收获得了自信,因为这种激励式的评价方式几乎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多彩评价。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激励学生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进一步发现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使每个学生更加热爱自己,更有信心超越自我。

实行“金苹果教师”特色的教师评价体系。学校根据素质教育实验项目“金苹果教师成长方案”,将政治素质、专业素养、人文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对教师的师德修养、教育行为、课程开发能力、教学态度和工作绩效的综合性评价。

猜你喜欢

学力学科评价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小学生数学隐性学力的提升
学历与学力
从“课堂目的的确定”到“学力发展的灵动”
“超学科”来啦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