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典籍翻译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2018-05-15董丽丽
董丽丽
【摘 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了诸多极具文学价值和研究价值的典籍著作,成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历史文明的重要媒介。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跨越式发展的大背景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成为当前文化领域中的重点研究课题。因此必须进一步落实文化“走出去”战略,探索文化典籍翻译的新思路,将中华文化播撒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关键词】文化典籍;翻译;发展现状;趋势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181-01
一、中国典籍翻译的现状分析
(一)学术性与广泛性相结合。“第八届全国典籍翻译学术研讨会”于2013年9月20日在河北师范大学成功举办,与会者提出了诸多极具建设性的学术问题,反映出了国内典籍翻译与研究的最新趋势。郭尚兴根据中国古典典籍翻译的基本特征与规律,提出了宏观相契与微观相切的方法论,即根据中国哲学观念、范畴以及命题等,通过探索具体的翻译单位的宏观契合点,给出翻译对象在原文本中比较准确的意义,并给出意义最接近的译本。傅慧生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典籍翻译的民生性问题,认为中国典籍中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本民族特色,一旦翻译成外文,将不可避免带有汉语言的痕迹,将古典典籍翻译成中国式英语,不仅保留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对英语作了巨大贡献。
另外,在诗歌翻译领域,何功杰和文军等人作了开拓性贡献,他们在文章中提出的观点极具参考价值。
(二)民族典籍翻译蓬勃发展。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大都有自己的语言和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随着我国典籍翻译事业的崛起和蓬勃发展,民族典籍翻译工作也有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在汪榕培和王洪印教授的倡导下,民族翻译事业在全国范围内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百色学院周艳鲜等人的著作《壮族嘹歌》的英译本已经出版,并带领百色学院积极扩展新的研究领域;该学院的韩家泉凭借其著作《布洛陀史诗》,申请到了2008年的国家社科立项,并于五年后获得了“山花奖”。河北师范大学的李正栓教授带领的科研小组,已经将大部分藏族格言诗进行了英译,并顺利出版,且其领导的仓央嘉措诗歌翻译专项项目已经接近尾声。
民族翻译事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整个典籍翻译行业的进步。不可否认的是,还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译文较少、经费支持不足、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互动较少,以及理论研究的不足等,都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国典籍翻译的发展趋势研究
(一)国内外翻译界的交流与互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蓬勃发展和不同地区的文化渗透不断加强,各国翻译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发展。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与国外同行进行交流,可以说我国典籍翻译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虽然近年来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都被引入到了国内,但是消化和吸收问题一直饱受诟病,尤其是一些顽固认识仍然固步自封坚守着翻译传统,以追求“信”为最终目标,忽略了翻译学的跨学科和跨领域发展。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和改革,我国与世界领域内的文化交流合作将成为一种文化发展常态,各国先进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法将不断得到渗透和相互融合,也必将迎来一个翻译领域的大繁荣时期。
(二)借鉴汉学研究的成果。汉学研究与汉学翻译密不可分。很多汉学研究学者同时又是十分优秀的翻译家,如里雅各、韦利等,他们的译本无不是吸收了我国文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与发展。如韦利将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典籍进行了平民化翻译,使其更好地贴近平民百姓。另外,一些学者重新编排了我国的文化典籍,然后再有所选择进行翻译,以便更好地支持其翻译理论。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众多,同时也意味着翻译的角度越来越难以寻找,为此,一方面可以回溯源头,重新寻找翻译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点,并充分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推陈出新,寻找翻译的本质;另一方面,还要实现研究与翻译的良好互动,既要在翻译中体现研究成果,又要用研究成果指导翻译活动,实现典籍研究和翻译的齐头并进。
三、结语
中国典籍的翻译工作是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与关键,为此,解决当前文化典籍翻译工作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有必要加强国内外翻译界的文化交流,并充分借鉴我国汉学研究成果,提升我国翻译界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王宏印.关于中国文化典籍翻译的若干问题与思考[J].中国文化研究,2015,(02):59-68.
[2]王宏印,李绍青.翻译中华典籍 传播神州文化——全国典籍翻譯研究会会长王宏印访谈录[J].当代外语研究,2015,(03):1-7+79.
[3]黄国文.典籍翻译:从语内翻译到语际翻译——以《论语》英译为例[J]. 中国外语,2012,9(06):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