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召南·驺虞》辨析
2018-05-15隋严
隋严
【摘 要】《召南·驺虞》的字词解释与诗歌主旨大意,历来被众多学者所讨论,原因就在于对“驺虞”这个词的理解众说纷纭,有的解释为职官之名,有的则认为是兽名,这就大大影响了人们对整首诗歌所要表达的主旨思想的把握。本文在对诗歌字词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看法,即《驺虞》一诗的主旨并不是对猎人的赞美,也不是对职官欺凌有感而发之作,而是教化人向善仁义之作。
【关键词】驺虞;兽;职官之名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179-02
由于《诗经》产生年代十分久远,社会背景复杂,其中生僻字存在多处,导致今人在阅读《诗经》时有不小的难度。宋代欧阳修曾云,“盖《诗》述商、周,自《生民》、《玄鸟》,上陈稷、契,下迄陈灵公,千五六百岁之间,旁及列国、君臣世次,国地、山川、封域图牒,鸟兽、草木、鱼虫之名,与其风俗善恶,方言训故,盛衰治乱美刺之由,无所不载,然则孰能无失于其间哉?”(《欧阳修集》卷四十二·居士卷集四十二)可见,自古以来,人们对诗经的表词达意就产生了许多疑惑,因而当下对《召南·驺虞》的主旨产生各种争议也是在所难免的。整首诗歌如下:
彼茁者葭,壹发五豝,于嗟乎驺虞!
彼茁者蓬,壹发五豵,于嗟乎驺虞!
一
《诗经》的表现手法,前人概括为赋、比、兴。本首《召南·驺虞》每一章的开头便是用了“兴”的写作手法,用“葭”和“蓬”起兴,来引出后文的内容。
“彼茁者葭”,“彼茁者蓬”,《说文解字》曰:“茁,艸初生出地皃。从艸出聲。葦之未秀者。从艸叚聲。”毛《传》云:“茁,出也。葭,芦也。”郑《笺》云:“记芦始出者,著春田之早晚。”而对于第二章“蓬”的解释,《说文解字》曰:“蒿也。从艸逢聲。莑,籒文蓬省。薄紅切”,毛《传》曰:“蓬,草名也。如此,我们可以得出这两句的字面意思就是说,刚刚初生的芦苇啊,刚刚初生的蓬蒿啊。
“壹发五豝”,《说文解字》曰:“壹,專壹也。从壺吉聲。凡壹之屬皆从壹。於悉切。豝,牝豕也。从豕巴聲。一曰一歲,能相把拏也”。马瑞辰《通释》:“二壹字,皆发语词。”毛《传》云:“豕牝曰豝。虞人翼五豝,以待公之发。”郑《笺》云:“君射一发而翼五猪者,战禽兽之命。”而对于第二章“豵”的解释,《说文解字》曰:“生六月豚。从豕從聲。一曰一歲豵,尚叢聚也。子紅切”。毛《传》云:“一岁曰豵。”郑《笺》云:“豕生三曰豵。”《广雅》曰:“兽一岁豵,二岁为豝,三岁为肩,四岁为特”。“五”在这里是虚指还是实指暂且不论,总之表示射中兽数之多。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此两句诗的字面意思都是说,一箭射中了多只小猪。
“于嗟乎驺虞”,郑《笺》云:“于嗟者,美之也。”而对于诗中的“驺虞”,解释繁多,有以下几种:
1.傳說中的瑞獸名。白虎黑紋,尾比軀長,不食生物。或稱為“騶牙”、“騶吾”。
2.古代掌鳥獸的官。周禮、春官、鍾師:“凡射王奏騶虞,諸侯奏貍首。”賈公彥,疏:“騶虞,天子掌鳥獸官。”
3.古代行射禮時所用的樂章。見周禮、春官、大司樂。
《周礼·春官宗伯·乐师》贾公彦引许慎《五经异义》:“今《诗》韩、鲁说:驺虞,天子掌鸟兽官。”《诗》韩、鲁多认为驺虞为职官之名,司掌鸟兽。宋王应麟《诗考》与此说同,但西汉贾谊持论与此说稍异,他认为“驺”为天子之囿,“虞”方为职官之名,司掌囿之百兽。后欧阳修《诗本义》卷二、李樗等《毛诗集解》卷四都承袭贾公彦之说。
《诗经》毛《传》云:“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至德则应之。”《说文解字》曰:“虞,驺虞也。白虎黑文,尾长于身,仁獸,食自死之肉。从虍吳聲。”在《山海经·海内北经》中也有记载:“林氏国有珍兽,大若虎,五采毕具,尾长于身,身曰驺吾,乘之日行千里。”吾、虞古同音。《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五十八卷“驺虞部汇考”里,列有“驺虞图”,此图与《山海经》中“驺虞图”是一样的。《淮南子·道应》中亦记载:“屈商拘文王于羑里,于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驺虞、鸡斯之乗……”都认为“驺虞”为兽。
目前还有两卷纪念驺虞入献的图画传世,《明内府驺虞图》与《明人画驺虞图》。此两幅图的内容大致一样,现附上其一以便对“驺虞”为兽有更形象的直观感受。
倘若我们从《诗经》内部的编排来看,《周南》11篇以《关雎》开始,以《麟之趾》為终结;《召南》14篇,以《雀巢》开始,以《驺虞》终结,二者皆是以咏鸟为端,咏兽为末。故驺虞为兽说更具说服力。
根据以上的典籍与图画史料,“驺虞”(下接第195页)取“兽”意更容易被接受。即诗歌的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值得赞美啊,驺虞。
二
诗经的语言短小精悍,虽然寥寥几个字,但是所蕴含的意蕴相当丰富。因此,对此诗所要表达的主旨更应该深入去加以理解。
对于《诗经·驺虞》这首诗的主旨,《毛诗序》云:“人伦既正,朝廷既治,天下纯被文王之化,则庶类蕃殖,蒐田以时,仁如驺虞,则王道成。”认为《驺虞》是歌颂文王教化的诗作。朱熹《诗集传》也认同此义,曰:“南国诸侯承文王之化,修身齐家以治其国,而其仁民之余恩,又有以及于庶类。故其春田之际,草木之茂,禽兽之多,至于如此。而诗人述其事以美之,且叹之曰:此其仁人自然,不由勉强,是即其所谓驺虞矣。”亦宣传“诗教”。今人高亨《诗经今注》、袁梅《诗经译注》则认为是小奴隶为奴隶主放猪,经常受到驺虞(猎官名)的监视欺凌,有感而作。但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此诗是赞美猎人的诗歌,如程俊英《诗经译注》在《驺虞》题解中说,这是一首赞美猎人的诗。
我们从诗歌文本出发来理解,诗歌开头的起兴句,“彼茁者葭”,“彼茁者蓬”,交代了诗歌发生的背景环境,初春时刻,芦苇蓬草正在茁茁生长。而如此茁茁的芦苇蓬草正是野兽们藏身的好地方,为下文射箭做了铺垫。“壹发五豝”,“壹发五豵”,有一个猎人射箭技艺高超,一箭射中了藏在芦苇蓬草中的许多只小猪。
由上文《说文解字》等史料可知,驺虞是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仁兽,在传说中它是一种虎躯猊首,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的动物。据说生性仁慈,连青草也不忍心践踏,不是自然死亡的生物不吃。与上文的“壹发五豝,壹发五豵”的狩猎行径相比较,故而诗歌吟咏出“于嗟呼驺虞”的感叹。在猎人猎兽与驺虞食自死之肉的强烈对比中可以体会到诗歌所蕴含的明显的肯定向善仁义的深意。
大多数学者认为《驺虞》的主旨是对猎人的赞美,可能因为诗歌中“壹发五豝”的描写,是明显的对猎人打猎高超技艺的赞美,此点毋庸置疑,可“于嗟呼驺虞”赞美的是“驺虞”,虽然两章的前两句都是在讲述猎人打猎技艺高超,一箭可以射中多个猎物,但诗歌的最后并未再次提及。前两句当是为烘托“驺虞”的仁善所进行的描写。
总之,基于对文本的分析,将“驺虞”看成是义兽,将诗歌主旨理解为希望劝人向善懂仁义似乎更符合诗歌的本来意蕴。
参考文献:
[1]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4.
[2]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5.
[3]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高亨.诗经今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程俊英.诗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6]孔颖达.毛诗正义[A].十三经注疏[C].北京:中华书局,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