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校本课程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述评

2018-05-15黄春霞

戏剧之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校本传统课程

黄春霞

【摘 要】校本课程可以更具体、更系统地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因此成了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新途径和最佳选择。国外相关研究成果集中于通过教育立法来保障学校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权力,注重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和价值观,并把当地传统文化融入到相关专业中,引领地方传统文化和城市的发展。国内的相关研究则主要集中于阐释地方高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基本理念或基本理论、实践和成就,以及开发校本课程的经验和策略研究。相比较而言,国内的相关研究還比较少,缺少系统、全面研究,研究结果的社会反响也有待增强。

【关键词】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地方传统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115-03

传承和创新文化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和天生使命。地方高校作为地方的文化中心,拥有无可比拟的文化、智力、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优势,因此逐渐成为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近六十多年来,随着各国兴起的课程改革以及保护、传承和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视,利用地方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的研究日益多了起来。在此背景下,地方高校利用自身优势,通过开发一系列的校本课程来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成为地方传统文化得以保存和发扬的最新途径和最佳的选择。

一、国外有关校本课程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

国外最早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始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为了解决国家课程不适应各个地区各个学校的现实问题,西方发达国家发起了一场课程改革运动(史称“新课程运动”)。这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一些课程设计和课程管理的权限下放到学校,由学校全权负责开发和管理。自此,校本课程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一)纷纷颁布教育立法,保障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并注重与地方文化的融合。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个国家都倾向于将课程设置的权力下放到学校。于是,西方各国政府纷纷颁布教育法令或报告书,以保障学校对课程开发的权限,保证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能灵活照顾到课堂实际和学生成长的文化背景。如1975年英国发布了报告书《完整的课程》,阐述了以学校为课程开发中心的理念[1];1977年澳大利亚政府举行了全国性的学校本位决策会议,采取多种措施来支持校本课程的发展;在美国,自布鲁姆领导的国家课程失败后,开发校本课程的观念开始走入大众的视野,州政府也开始支持学校自主制定课程[2];同一时期,法国教育部长冯特南发起“中学10%弹性课程实验”,不但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还改变了教师的教育观。

(二)校本课程注重学生对当地传统文化的体验,注重培养学生的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自颁布校本课程的相关法令后,西方各国开始实行与当地文化相关的“熟悉家乡情况”的课程。[3]如美国的校本课程直接以当地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为内容,让学生能直观体验当地的文化与生活,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可以让学生直面不同文化的冲击,学习接纳、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培养了学生宽容、兼容多元文化的价值观。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在1989年公布了官方文件《全国学校教育目标》,宣布学校对课程有自主权利,学校注重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享用及结合地方文化资源,注重在课程开发方式中由多方主体参与和研讨,进而把地方经济、文化等观念融入课程之中,继承与发扬地方文化。

(三)高校注重设置相关的专业、机构,建立教师团队来传承和引领地方传统文化。西方国家一直很关注学校的地方文化传播功能,高校被视作民族文化认同感培养的载体,文化资本和文化认同成了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生的终身课程。西方国家的高校在履行地方文化责任时,多围绕城市文化与地方遗产设置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管理、遗产管理、旅游管理等专业和课程,不仅在历史文化城市的保护中承担了文化传承的责任,还对文化创意城市的建设发挥了积极的文化引领作用。以利物浦大学为例,利物浦大学利用利物浦有“英国文化符号”之称的天主教文化、酒吧文化和足球文化,不仅设置了工业遗产文化、贸易商业文化和现代文化创意类等专业课程来保护和传承当地城市的文化,还成立了“18世纪全球研究中心”和“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研究中心”两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文化研究基地,一方面推动了利物浦文化的深度挖掘和研究输出;另一方面对本科生文化类课程实行模块化教学的同时,通过不同教师的研究优势来共建课程。不仅如此,教学团队中教师丰富的研究项目也为校内外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科研训练机会。[4]

由此可见,国外的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重在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观、价值观,通过专业设置、文化课程和专业的教师团队来保护和引领当地文化的发展。因此,国外的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体现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求,还体现了课程的开发对人的发展和需求的满足。

二、国内有关校本课程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研究

反观国内,2017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规定:“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其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对地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进行认真贯彻落实。在这种背景下,高校开设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课程是时代之需。但是纵观国内在挖掘、传承地方文化开发校本课程方面,研究成果数量有限,质量有待提高。国内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校本课程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课程的本质在于建构文化,依托校本课程来传承地方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或意义。郭连锋在《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策略探讨》中认为,依托地方传统文化来开发校本文化,可以达到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目的;可以优化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观;可以提高师生的探究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师的课程观,提高其课程开发的能力,并使得学生能了解家乡,热爱祖国,陶冶情感,提高他们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校外文化与社会问题,培养学生自觉学习地方文化的意识与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完善学生的人格。叶玲从江苏民间舞蹈传承的视角,认为开发本地资源的校本课程,能够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提升他们的表演风格;还能满足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发展和市场的需求,最主要的是能够传承和发扬光大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念或基本理论。基于地方传统文化来构建校本课程,要遵循一定的理念或以一定的基本理论为基础,陈萍在《地方文化课程构建的基本理念与策略》中提出,地方文化课程的建构要有三个基本理念,即要坚持以文化传承与学生文化自觉的互动价值取向;在设置上要体现出活动型与综合型的课程性质定位;在课程目标上要关注新三维教学目标。张全晓则认为,郧阳师专在武当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始终彰显地域性,强调实践性,注重学术性和追求应用性,从而保证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三)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成就。在探索开发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过程中,一些地方高校成果丰硕。

一是地方本科学校传承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从无到有,如亳州学院对“亳文化”的传承,刚开始只是教师在课堂中的零星教授,后来出版了第一本全校学生选修的校本课程——《亳文化十讲》。

二是参与开发和学习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系科和师生不断扩大,如亳州学院对亳州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刚开始只限于体育、美术、音乐、中文系的师生,后来英语、教育、生化系等师生都参与了开发,开发亳文化校本课程的专业不断增多,师生队伍不断加大。

三是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日趋合理和完善,都是紧密结合当地特色和本校的特点,开发出系列特色地方文化校本课程,并作为专业选修课或全校公共选修课,有意识帮助学生熟悉当地传统文化,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是编纂特色系列校本课程教材,如常晓菲在晋中学院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编纂出《左权民歌研究》、具有晋中民间音乐特色的《视唱》和由晋中民歌改编的《合唱作品曲集》等系列课程,并请校内外的专家进行反复论证,以保证教材的科学性、正宗性和思想教育性。

五是突出本校特色,强化推广效果。在学校的鼓励和支持下,与相关单位或企业建立合作,开拓了一些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实训基地,为其培养和输送熟悉当地传统文化的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四)开发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经验或策略。在地方高校开发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中,一些高校积累了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或策略。郭连锋认为,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要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学校、家庭等多种平台,教师的课堂传播等方式来拯救、保护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要引导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调查、整理和建构,通过聘请民间艺人和传承人来建立有利于地方文化传承的教师队伍;要发挥高校等科研机构的优势,对中小学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进行指导,同时大学的研究成果要与中小学的教育实践结合;要争取学校所在社区的支持和参与,注重对社区丰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张全晓则從武当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中总结出最有特色的经验,即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团队优势的充分发挥。曹蕙姿则认为,在高校校本课程开发中,要以地域文化为根,要以学校的培养宗旨为发展源动力,自编过程中要有科研深度,并且要从教学手段的革新等方面来更好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霍志军则建议要开发出系列地方文化校本课程,他以关陇文化为例,建议要开发关陇方言、民俗类文学、历史名人和地理名胜四大类型的系列课程。

三、结语

总的来说,国内关于地方文化在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起步迟,研究成果比较少。且这些已有的研究大多也是处于摸索阶段,开发出的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成果有限,更是缺乏系统、完整研究。归纳起来,国内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六个方面。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计划性,缺乏体系性,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是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的,没有形成系列开发;二是参与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院系单一,主要集中在历史、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而且缺少跨学科的合作;三是有关地方传统文化的高校校本课程成果多是书籍类型的,缺少其他的作品形式;四是通过高校校本课程传承和创新地方传统文化的活动,多集中在课堂教学、学术讲座、校内活动中,缺少学生可以灵活自学的方式;五是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缺少与地方的合作编辑,已有的成果对当地社会、经济等影响较小;六是有关地方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研究的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来自科研和教研经费,当地政府资金投入少。

参考文献:

[1]Chimwenje.D.D.CurriculumDecision-makingandManagement.[M].London:TheFalmerPress,1990,315.

[2]Eggleston.J.“School-basedDevelopmentinEnglandandWales.”InOECD,School-basedCurriculumDevelopment,Paris:OCED,1979,80.

[3]夏志芳.地域文化课程开发[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297.

[4]张海霞.论高校的文化责任与教育实现机制[J].当代教育科学,2017,(2):30-33.

[5]邓雅清.地方高校特色校本课程开发——以巴渝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例[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4.

[6]郭连锋.地方文化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及策略探讨[J].教学与管理,2011,(15):85-86.

[7]叶玲.江苏民间舞蹈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7,(8):106-107.

[8]张全晓.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以郧阳师专武当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为例[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4):14-18.

[9]刘福来.地方高校特色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9):27-29.

[10]常晓菲.地方高校本土音乐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晋中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8):59-60.

[11]曹蕙姿.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高校选修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以湘剧高腔音乐为例[J].戏剧之家,2015,(20):30-31.

[12]霍志军.关陇文化与地方高校校本课程建设[J].咸阳师范学院报,2014,(2):86-89.

猜你喜欢

校本传统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