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在丰富电影语言中的作用分析
2018-05-15徐诗迪
徐诗迪
【摘 要】舞蹈作为一种独特的行为语言,影响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是在电影中的应用。从经典的芭蕾舞剧到《雷雨》,再到《夜宴》、《十面埋伏》电影中的舞蹈,人们不得不感叹舞蹈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电影语言。因此,本文旨在分析舞蹈作为一种语言的独特魅力,接下来再阐述舞蹈在丰富电影语言中的作用。
【关键词】舞蹈;电影语言;丰富;作用
中图分类号:J7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097-01
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以经过艺术加工、提炼、有规律的人体动作为表现形式,进而反映社会的实际生活以及时代思想情感。舞蹈是动作与语言的艺术,它是由动作构成了语言,语言又反作用于艺术。而电影也是一门艺术,电影语言以一种直观的、具体的形象传达艺术,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舞蹈在电影中的运用,两种艺术相互碰撞,在一定程度上舞蹈将会丰富电影语言。
一、舞蹈的独特语言魅力
(一)舞蹈语言以动作为基础。其实,各种艺术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魅力,作为舞蹈来说,它的语言魅力的基础就是动作。舞蹈通过动作来展示其思想变化,时代的变迁。舞蹈的构思既来源于动作,又蕴藏于动作当中。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不仅来源于舞者对故事、心情等的构思,更多的是来源于动作本身。同时这种动作也将舞蹈与其他的艺术分别开来,而且不同的动作所代表的舞种也是不同的。舞蹈的结构也就是以动作语言为基础组织构造的,除此之外这也是作者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最重要方式。例如:在舞蹈《北风吹来十月风》中,就运用到了大量的角度,尤其是舞蹈中的一面红旗,在舞台效果的映衬下顿时给人一种中国共产党必胜的决心与信念,还有一些纵线、横线、弧線的处理,更是将舞蹈语言叙述得更加完整[1]。
(二)舞蹈语言以繁化简,凸显本质。舞蹈语言讲求的是一种神韵,这种神韵通过外在的形象塑造出内在的气韵。从整体上来看,舞蹈语言注重含蓄、神似,更加希望展现出人物的灵魂与思想。而这种虚拟的动作更加注重动作的高度美化统一,更加注重情感的充分抒发,从而创造出戏剧或者舞台所需要的动作语言。简单来说,舞蹈语言是以经过美化的动作为基础,从而通过动作将深层次的思想展现出来,这也是舞蹈语言有别于其他艺术的最本质原因。例如:在舞剧《雷雨》当中,更是将舞蹈语言在舞台上挥洒得淋漓尽致。在舞剧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坐着六个人,他们的神态表情各不相同,通过他们的颤抖可以感受到心灵的颤抖,也能够感受到他们每一个人的心灵都是畸形的。接下来就是六个人的群舞,他们一边跑一边张望,能够感觉到他们在寻找希望。以及后面有一段舞蹈是乞求周萍的戏,舞蹈演员们像狗一样的爬行在舞台上,那种乞求的感觉给人十分强烈,这也是舞蹈语言独特的艺术魅力[2]。
二、舞蹈在丰富电影语言中的作用分析
(一)舞蹈刻画了人物的内心。有时候电影中的特殊意境是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而舞蹈语言正好可以弥补这种缺憾。可以通过一个眼神、手势就能够传达出人物的内心,同时也丰富了电影语言,丰富了整个叙事的手段。例如:在影片《夜宴》当中,虽然影片中的舞蹈看上去十分诡异,而且还没有具体的动作,只是随着旋律有简单的肢体动作,这种舞蹈动作的设计更加的随意,让观者看着也是十分投入。还有婉后和太子的举剑而舞以及青女喝下毒酒之后的舞至死亡,冯小刚导演在舞蹈的安排上可谓是适可而止,画龙点睛。从影片就可以看出,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视觉元素,更多的是承载人物的内心的一种表达方式,与影片的整体融合,这些舞蹈更会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从而使得电影也更加的增色。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太子,他是继承人又是艺术家,他的出走与归来在舞蹈中都有所呈现,舞者虽然在影片中都戴着面具,但是他们身体表达出寂寞,让你觉得更加有力度,深层次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这也是其他艺术难以做到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3]。
(二)舞蹈展示了民俗元素。舞蹈以其本身独特魅力为电影语言增色不少,舞蹈与民俗元素的结合更使得电影语言具有张力。传统文化与舞蹈的结合不仅丰富了电影语言,而且还宣扬了我国的传统文化。在影片《十面埋伏》当中,民俗元素与舞蹈的结合,将影片的剧情气氛渲染得淋漓尽致。《十面埋伏》的许多场景中,不仅仅是武功的“武”,更多的是舞蹈的“舞”,章子怡与刘德华之间的“以武会舞”堪称经典,影片中将舞蹈的曼妙与武功的刚硬相互融合,将影片的剧情展现得更加完整。除此之外,影片中也涉及大量的传统文化,舞蹈与民俗元素相互映衬,使得影片别有韵味,动作中所使用的道具更体现出了我国古典舞的历史,也再现了我国的传统文化。
三、结论
综上所述,舞蹈凭借自身独特的魅力丰富了电影语言,无论是从电影的情节还是内容来看,都是个人一种独特的体会,这也正是舞蹈与电影结合的结果。舞蹈语言以动作为基础,以繁化简,逐渐地凸显电影本质,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艺术都是在融合与发展中产生的。
参考文献:
[1]李荣启.文学语言学[M].人民出版社,2005.
[2]骆小所,李浚平.艺术语言学囚[J].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史秀菊.语境与言语得体性研究[J].语文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