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们撑起的女权世界
2018-05-15姬海南
姬海南
【摘 要】近期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讲述了晚清背景下,女主人公周莹从一个天真无邪的江湖卖艺少女,在商海中历经几番沉浮,最终成长为陕西女首富的传奇故事。这部剧中看似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大胆突破自己,彰显女权意识的女性新形象,为我们构建了一个颠覆传统礼教和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女权世界。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周莹的成功依然和剧中各位男性的帮助分不开,整部剧实际来说仍然是男性撑起的女权世界。
【关键词】《那年花开月正圆》;女权主义;女性意识;反思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088-01
自从2012年《后宫甄嬛传》播出大获成功后,一批女性题材的电视剧就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如《孤芳不自赏》《武媚娘传奇》《楚乔传》等。这些电视剧虽然故事内容不一样,但是大体情节类似,都表现了女性的个人成长和人生逆袭。尤其是近期热播的《那年花开月正圆》更是把女性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引发了当前人们对“女权主义”和“女性运动”的热烈讨论。
一、《那年花开月正圆》:虚构的女权世界
《那年花开月正圆》作为一部女性奋斗古装题材剧,讲述了周莹(孙俪饰),由一个江湖卖艺的少女最终成为陕西女首富的故事,书写了一部八百里秦川传奇。这部戏虽然也因“大女主套路”而被人诟病,但瑕不掩瑜,从根本上突破了以前的女强剧塑造的女性形象,这部剧着重刻画周莹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在以男权社会为主的商海中叱咤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同时剧中又将人物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这部剧也是半部历史剧,百日维新、八国联军入侵、慈禧太后出逃等沉重的历史话题接踵而来,国难当头,周莹也加入了救国的队伍之中,响应捐款,承担着搅动时代浪潮的大任,这就将人物形象立体化和丰富化,这些都冲淡了以往大女主剧中女主光环和“金手指”的套路。同时也将越来越多的话题摆在了台面上,比如“担当与选择”、“权利与义务”,引发了人们对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的热切讨论。
不可否认,这部剧成功地刻画了新型的女性人物形象,但仔细琢磨过后,发现这部剧的核心情节和甄嬛、楚乔、武媚娘等人物并没有真正实质上的差别:女主都是由一开始命运悲惨的小人物最终成为站在人生巅峰的最大赢家。女主一路过关斩将,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级别的男性为她保驾护航,助其成就一番霸业。拿《那年花开月正圆》来说,女主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先后被五个男性爱上并且无意识取得相应的支持或幫助。好比是甄嬛身边的温太医,在女主逆袭的路上发挥了强助攻作用。最后一位是西域商人图尔丹,与周莹不打不相识,期间也深深地喜欢上了女主,给予了女主很大的帮助。总之,吴聘的引导,沈星移的死心塌地,赵白石的舍命相救,王世均的忠心耿耿以及图尔丹的仗义相助,才是女主最后取得成功的根本动力。
归根结底,《那年花开月正圆》就是一个男性撑起的女权世界,这也向我们揭露了一个现状:近年来的“大女主”戏的霸屏,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正在昭示着一个“女性盛世”的崛起,但其中大女主戏的主角光辉和“女人通过征服男人来征服世界”的套路短期内真的很难改变和突破,这种模式本身就折射出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女性主题意识、女权地位的建构的渐进性和过渡性。
二、女性传奇剧对现实社会女权主义的折射
从近年来热播的女性题材剧来看,不能否认,大女主戏的霸屏,从侧面折射出当前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升和话语权的提高,当前电视剧作为主流媒介之一,其主要观众是当前家庭生活与社会中的女性群体。女性传奇剧建构了一个虚幻的女权世界,这也是当今社会女性普遍的想像与内在欲望的诉求,对女性具有白日梦的安抚和满足效用。然而这些剧中盛行的“玛丽苏”套路,却又从侧面折射出当今女性主体意识的匮乏和无力,也表现了大众文化中普世的婚恋价值观与性别秩序观念,比如剧中的女主都是自带主角光环,在不同阶段被不同的男性伸手相救,最后才能取得成功。这种超级玛丽苏的情节设计,本身就反映了当前社会中的女性,还处在一种“婚姻自由”和“男女都一样”的简单层面,未对其深层处的性别机制和历史文化进行反思和重建。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影视剧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虽然反映了当前国内社会中女性意识的日渐觉醒,但依然未能走出男权社会的樊篱,未能颠覆男权话语的霸权地位。这就显示了我国当前的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进入了一个矛盾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展现了女性对独立自主形象的追求,表现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力图打破男权社会的体制,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另一方面,在行为选择上却又无法挣脱男权社会的控制,依然处于从属和被支配的地位,社会仍然是将女性的成功和对决置于男权之中,这种现状一时很难打破。
参考文献:
[1][法]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2]卜卫.媒介与性别[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3]庄孔韶.人类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田娜.国内婚恋节目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以《非诚勿扰》为例[D].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论文,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