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者批评理论视域下的电影《七月与安生》赏析

2018-05-15杨成颖

戏剧之家 2018年4期
关键词:期待视野不确定性

杨成颖

【摘 要】由中国杰出青年导演曾国祥执导的青春影片《七月与安生》一经上映,便受到赞誉,好评如潮。这部影片不仅采用独特的画面构图和精巧的场面调度来吸引观众,而且运用新颖的叙事策略和感性的镜头语言来触动观众的心灵。本文将从读者批评理论的视角分析该影片如何满足和颠覆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如何巧妙设置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激发读者想象、思考、填补,积极邀请观众(读者)参与影片创作。

【关键词】《七月与安生》;期待视野;不确定性;意义空白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077-02

根据庆生(安妮宝贝)风靡一时的网络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电影《七月与安生》一经公映,便好评如潮,此片也在第53届台湾金马奖电影节上获得7项提名,成为大陆影片中提名最多者。从表面看,这部关于女性自我成长、青春、爱情的影片在如今的国产电影中并不突出,但其独特的画面构图、精巧的场面调度、新颖的叙事策略以及感性的镜头语言,深深触动了观众的心灵。这部影片在给观众(读者)呈现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还洞悉观众(读者)的心理诉求,邀请观众(读者)参与影片的创作。本文将采用读者批评理论的视角,从满足和颠覆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影片中暗藏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这几个方面分析该片广受好评的原因。

一、符合读者(观众)的期待视野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够顺应读者的阅读期待,而且能打破读者原有的期待,唤醒读者阅读记忆,重构读者的审美期待,不断填补或更新自己的期待视野。影视作品也属于文学创作的一种,一部影片要想获得成功,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博得观众喜爱,才会获得理想的票房收入。《七月与安生》取得成功的原因是该影片在叙事手法、场面调度、视觉效果、背景音乐、画面构图、影片剪辑及演员等方面符合了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

在改编成电影之前,小说《七月与安生》就已经在网络走红,安妮宝贝用支离破碎的语言刻画了渴望自由不羁的安生和追求现世安稳的七月,整部作品不到两万字,却用简单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凄美的画面。

该片以畅销书《七月与安生》为线索,开头倒叙、中间设置疑团、结局反转、谜团逐渐解开,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比如该片对原著最大的创新就是“交换人生”,七月追求现世安稳,安生向往四海为家,而故事的结局却是:安生变成七月,七月变成安生,彼此过上交换的人生。这很符合当下都市青年的心理追求,一面渴望一人一马浪迹天涯;另一面又必须考虑现实因素,过着规矩稳定的生活。七月与安生可看作互相矛盾的双生体,是现实社会中个体的缩影,每个人都能从她们身上寻找到自己的影子,在沉稳厚重的社会外衣下隐藏一颗躁动不安的心,在这方面,该影片很符合观众的期待。

与最近几年国产青春系列电影相比,此片的表现形式不落俗套,导演将象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意识流以及蒙太奇等手法结合使用,以表现复杂的情节和错综的时间变换。镜头切换张弛有度、场面调度平缓和谐,没有丝毫的违和感。比如当影片表现两位女主角年少相识的场景时,运用的手法是让生活在现在时间里的安生跟着小说的字眼回忆,小说文字和过去的场景同时出现,瞬间将观众带入那个唯美清新的世界中,感受七月与安生青涩纯洁的友谊。酒吧里驻场乐队唱给安生的歌曲是崔健的《花房的姑娘》,这首歌是摇滚的标志,安生上台狂吼“我独自走在你身旁”,吼出她的不羁,宣泄出她对自由的向往,也是观众对当下生活压力的一种释放。

此外,影片语言生动,演员演技精湛,向观众完美展示出圆润饱满的电影人物。周冬雨饰演的安生是一个打破传统、内心躁动不安的女生,13岁时安生和七月第一次一起沐浴,满脑奇思怪想的安生就大胆问七月:“你穿这个了,你发育了?”“你文胸的样式好土啊!”“七月,让我看看你的胸。”一般十几岁的女孩是羞于将这种话说出口的,可活泼开朗的安生却替她们大胆说出来。后来得知七月喜欢上了苏家明,安生更是跑到学校挨个问同学:“认识苏家明吗?”即使在当下的现实中,再开朗的女生也不会如此天真直率地打听一个男生。此时的观众借着安生的话语重走一遍懵懂的青春岁月,重拾被时光湮没的记忆。

二、颠覆读者(观众)的期待视野

影视作品的成功必然首先要满足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包括情节、表现形式、演员配置等方面的期待,当这些形式与观众的期待视野相一致,观众定会因自己的期待得到验证而产生审美快感。但是,人的内心深处都隐藏着猎奇的诉求,公式化的开头和结局会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進而停止审美活动,也就失去了审美快感。“只有当后来者仍在或再度对它做出反应”①,打破既定的期待视野,建构新的期待视野,升华审美体验。《七月与安生》在以下几方面颠覆了观众(读者)的期待视野。

首先,电影海报上的宣传标语“9.14就要撕,爱人姐妹,仇人知己。”在没有观看电影之前,一些“安妮”迷肯定担心这部影片会和以往的小清新电影一样,有着早恋、抽烟、酗酒、泡吧、乱搞等桥段。当观众走进影院,这些套路全都出现在银幕上,满足了他们的期待视野,但是导演用后现代主义的方法演绎这些套路——姐妹撕得入骨,却没有《小时代》里的做作;对家明爱得洒脱,却没有《致青春》里郑薇的遗憾。

其次,在对原作进行改编时,导演只保留了故事的主体框架和人物的基本性格,中间穿插很多情节使得故事更凄美,人物性格更复杂饱满。表面上七月文静沉稳,可实际上她深谙世故、自私自利,颠覆了观众对“乖乖女”的认知。比如影片开头,观众可能会认为是安生砸响了警报器,然而当谜底揭开时,观众才发现,砸响警报器的人是七月;也是七月策划的逃婚计划。此时的观众会因为七月的性格反转而震惊,其原因,就如同七月在影片中的独白:“她对自己感到失望,失望没办法爱安生和爱自己一样多。”相反,淘气任性的安生却没有一直流浪,最后过上了朝九晚五、接孩子做饭的生活。观众也可能没意识到,放肆的安生也会细心想到送给七月妈妈耳环,也会对七月伸开瘦小的胳膊:“来,躺在我厚实的臂弯里。”当姐妹花为了家明开撕后,观众想当然认为二人从此相忘于江湖,不再联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怀孕后流浪的七月找到了安生,是安生陪她生产,是安生在七月的死亡通知书上签字,也是安生独自抚养七月和家明的孩子。

此外,这部影片淡化了过去与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在影片的后半部分,七月与安生开始了互换人生之旅,但观众期待的是规矩的七月从此浪迹天涯、四处飘泊;安生也过上了稳定的生活。可曾国祥导演再一次打破常规,生产后的七月确实在流浪,只不过不是在安生生活的世界,而是去了另一个世界——在安生小说里四处旅行。安生一直说自己的生命只有27年,出人意料的是,27岁那年的确有人去了另一个世界,不过不是安生,而是七月,这也令观众震撼不已,在感叹世事难料的同时,也为七月的离去表示惋惜。

再次,男性角色在片中则显得没有那么重要。这是非常令观众吃惊的一点。七月与安生因为家明开始相爱相杀,但家明在片中的作用则弱化了很多,自始至终他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选择,只是跟在两位女主角的后面。也许他既喜欢安生的狂野,也需要七月的温柔。最后,他没有按照观众期待的那样,与其中的一位女主角幸福生活下去。这一点也与小说有很大出入,小说的结局是七月和家明共同抚养安生的孩子。除此之外,七月的爸爸在片中也没有多少台词,表现最多的也就是吃饭时,不断劝七月和安生多吃菜;对安生爸爸的描写也是一句台词带过,“我爸爸早就死了。”

三、影片存在的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

在文本与读者的关系上,伊瑟尔提出的重要概念就是“意义空白”和“不确定性”,伊瑟尔发现文学作品内部都具有“召唤结构”,“召唤”读者与文本进行互动,他将文本句子结构的意向性关联物的非连续性称之为“空缺”,并强调空缺也是文本召唤读者的结构机制。②作品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则给读者(观众)留有思考空间,丰富或者颠覆已有的期待视野,构建自己的审美体验。读者恰恰是借助“意义空白”与作品进行交流沟通,参与作品的创作。

《七月与安生》这部影片一共包含三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七月想变成安生,安生想变成七月”③;第二个故事是“七月心里住了一个安生,安生心里住了一个七月”④;第三个故事是“有一条生命,永远停在了27岁”。这三个故事相互交织,贯穿于整部影片。七月喜欢安生无拘无束的生活,安生向往七月恬淡稳定的生活,她们都在渴望彼此的生活,可谁都不愿意向前迈一步,双方的挣扎始终牵绊着观众的神经。伴随着故事的展开,一系列的疑团也浮现在观众的脑海:安生和七月是否互换了人生,或者说她们本是同一个人?片中的孩子是七月的还是安生的?安生最后和家明在一起了吗?最令观众感到疑惑的则是七月和安生的关系:是闺蜜还是“拉拉”?对于这种不确定性,观众(读者)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推理思考。

文本中的空白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并邀请读者参与文本的创作。读者依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已有的审美体验,建构出丰满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深刻表现出作品的艺术价值。意义空白等同于桥梁,连接文本与读者,进行交流沟通。

片中很多场景设置都出现了空白,比如,儿时的安生和七月一起奔跑打闹的树林,长大后她们再没去过;七月看到安生和家明在山上廟宇中的一幕时,她选择沉默的原因是顾及和安生的友谊还是舍不得家明;安生没有将七月死亡的消息告诉家明,是为了谁的安生?这些都会引发观众进行深入思考与想象。

四、结语

《七月与安生》避免了大部分国产青春电影的俗套,在内容和结构上推陈出新,既满足大众当下观影的口味需求,也通过各种方法手段颠覆观众的期待视野,同时在片中留有不确定性因素和空白,引领观众深入思考,使得这部清新文艺片具有深刻的人性内涵。

注释:

①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45.

②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95.

③④南宫天伦.给你一个七月,换你一个安生——评电影《七月与安生》[J].工友,2016(11).

参考文献:

[1]安妮宝贝,林咏琛,李媛,许伊萌,吴楠,包轩鸣,余静萍.七月与安生[J].当代电影,2016(10).

猜你喜欢

期待视野不确定性
法律的两种不确定性
英镑或继续面临不确定性风险
具有凸多面体不确定性的混杂随机微分方程的镇定分析
从接受理论看中国高校简介英译
探究如何培养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策略
具有不可测动态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的控制
RELAP5再淹没临界后传热模型不确定性研究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