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歌研究60年回顾
2018-05-15乔文熙
乔文熙
【摘 要】本文对建国以来所发表的有关新疆民歌研究的文章进行了搜集、整理,力求在繁杂的各族民歌研究文章中,探究新疆民歌的历史进展,以及每个阶段的特征,期待能为后续更深入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疆;民歌;研究;历史现状
中图分类号:J64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4-0046-02
一、开拓期(1956-1977)
1950年新疆刚解放,内地的文艺工作者们就来到了新疆,如王洛宾、石夫、万桐书等,這些开拓者们拉开了新疆民间音乐研究的“大幕”。由于整个社会各项工作都刚开始起步,此时期的民歌研究主要体现在对民歌搜集、记谱以及族题的探讨上。
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章为石夫发表于《人民音乐》上的《从新疆民歌的记谱谈起》一文,作者以西北音协主编的《西北民歌资料》第二辑《新疆民歌》集中所记谱的民歌为研究对象,针对民歌记谱和族属问题提出了两个观点:第一,新疆各少数民族音乐体系、语言格律、发音特点都不相同,加之民间音乐即兴性、变异性等特点,西方的记谱法很难准确记录民歌,因此要注意不同民族民歌的节奏、调式特点,尤其部分有手鼓伴奏演唱的民歌要注意鼓点的变化;第二,此民歌曲集所记谱中存在民歌族属混淆的问题,原本锡伯族的民歌被记载成塔塔尔族民歌,苏联的创作歌曲被记载成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民歌。“新疆地区,民族杂居,往往有很多民歌相互间有影响,同时也常常受苏联以及其他地区的影响”,对此作者认为,再搜集民歌时,不能仅从音符入手,还要对各民族民歌有深刻的理解,以及掌握这个民族各方面的知识。
二、辉煌期(1978-1999)
1978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新疆民歌的研究也迎来了“新生”,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新疆民歌的学术研究也开端于此。从发表文章来看,此时期的研究视角多集中在民歌形态研究和民歌唱词研究两方面。
一般而言,民歌的词句和乐句往往是一致的,而哈萨克族民歌经常会出现词曲不同步,也就是一句歌词跨越两个乐句或者一个乐句又跨越两句歌词,词句与乐句交错进行的现象。杜亚雄在《哈萨克民歌词曲交错现象》一文中对其的解释为:“哈萨克语属于突厥语,而突厥语族重音大多都是落在单词的最后一个音节上,民歌中每形成一个重读音节,就会形成一个音步,哈萨克族民歌音步主要分为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和呼喊性长音在不同的重音位置结合,是造成词曲交错的主要原因。”
贺继宏、张光汉的《柯尔克孜族民歌初探》一文,和石夫早期研究柯尔克孜族民歌形态特点不同,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民歌唱词上,作者依据唱词的内容把柯尔克孜族民歌分为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民歌三类,其中传统民歌内容主要反映了日常生活;革命民歌以反抗国民党统治为主;而新民歌则以人民解放,歌颂党和祖国的内容为主,这些民歌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不仅记录了柯尔克孜族的历史,也可以说是新疆历史的一个缩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语言大多属于阿尔泰语系,一般而言,同一个语系的民族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杜亚雄的《阿尔泰语系诸民族民歌的共同因素》一文借用语言学研究观点,提出了这些民族民歌的共同特点:大多数民歌属于中国音乐体系,采用五声音阶;体裁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许多民歌有曲首,曲首是全曲的核心音调,采用下五度或下四度摸进的手法展开乐思。
我国乌兹别克族与乌兹别克斯坦中的乌兹别克族实质上是同源民族,由于我国乌兹别克族民歌研究成果较少,境外乌兹别克族民歌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乌孜别克族民歌的研究有参照意义,金文达的《中亚地区的音乐》一文,以境外乌孜别克族民歌为研究对象,将民歌依唱词内容分为生活歌曲、反抗压迫的歌曲、史诗歌曲三类。这三类歌曲常用的格律有三种,第一种是鲁巴伊诗体,这是一种四句的格式,韵脚为a、a、b、a;第二种源于阿拉伯爱情诗的诗体,称为嘎札尔诗体,它的特点是对句韵,即逢双数句而韵,如a、b、c、b、d、b;最后一种诗体是穆哈玛斯,是五行诗的形式,在民歌中比较少见。
达斡尔族原居住在西伯利亚的外兴安岭,从1649年到1765年,被清政府移民到黑龙江、内蒙古、新疆三个地区生活。多涛的《论布特哈和新疆达斡尔民歌的风格及其形成》一文,以内蒙古和新疆地区的达斡尔族民歌为研究对象,论述了不同生存环境对同族民歌风格形成的影响,其中移民新疆地区的达斡尔族常年与新疆土著民族居住在一起,多少受其影响,从而造成了原生地民歌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民歌中直接吸收哈萨克族民歌的曲调;第二,原生地民歌的唱词多改为叙述新疆的风土人情;第三,某些传统体裁的民歌中还保留有部分原生地民歌曲调。
1755-1757年间,清政府把一部分柯尔克孜族人移民至东北黑龙江地区,经过时间的推移,今天东北的柯尔克孜族在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与新疆柯尔克孜族的不同。黎蔷的《柯尔克孜族音乐文化述略—兼论新疆与东北柯尔克孜族音乐的异同》一文,细化了上个时期石夫、夏中汤对柯尔克孜族音乐的研究,具体指出了东北地区的柯尔克孜族信仰喇嘛教,把民歌分为“长调”与“短调”,民歌调式多以五声音阶为主,旋律起伏不大,旋律风格完全是“东方民族式”,与新疆地区柯尔克孜族民歌相比,反差巨大。
三、继续期(2000-2016)
进入到了21世纪,新疆民歌的研究总体上除了深化上个时期民歌形态、唱词的研究外,还体现在民歌区域性研究、民间艺人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等方面。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集歌、舞、乐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套曲,其演唱方法与传统民歌演唱相比,有一定的区别。赛雅拉·阿巴索夫的《刀郎木卡姆与喀什木卡姆及维吾尔民歌演唱技法的比较》一文,从歌唱的音域、起始音、声带机能、咬字吐词等方面对比研究木卡姆演唱与民歌演唱的异同,提出维吾尔民歌演唱时音域大多比较适中,少有木卡姆演唱时极高极低音区的起始音,声音呈水平式,咬字比较随意,不是严格的格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