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融入微课
2018-05-15曾梅蓉
曾梅蓉
【摘要】伴随着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发展与来临,“微课”这一教学形式应运而生,并且获得了愈来愈多主体的实践与认可.小学是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与实践水平提升的关键时期,能否有效应用“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则成为数学教学有效性提升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探讨了将这二者有效融合的具体策略,希望有助于广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微课模式;有效性;策略
现阶段,微课这一模式在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信息化、网络化的多媒体平台以及相关的操作技术,不仅没能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师生沟通困难、学生自主能力较差、学科素养不高等问题,反而限制了实际教学内容的展开,以及教学进度的有效把控,其实际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所以,研究该模式与小学数学教学的平衡点与契合点,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水平的提升,有着较高的现实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明确微课的价值
微课是现代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但是它永远都不能取代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这一模式,应当有针对性、有安排的选用,使其成为推动课堂教学质量、效率提升的重要动力.
我们以“小数的性质”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为学生播放了这样的一段视频:一位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了三个数字“1”,然后设置了“这三个数字是否相等”的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相同”.在此基础上,教师在第二个“1”后面写了一个“0”,又在第三个“1”后面写下了两个“0”,又问了学生们相同的问题,大家自然纷纷否定.这时,教师可以引入有关小数的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小数点的添加,最终让这三个数相等.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观看兴趣与较高的参与度,这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的局面[1].需要注意的是,播放微课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学习,教师應当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引导作用,推动学生在正确的轨道上不断前行,实现自身更好地成长与发展.
二、有效地选择微课
既然称其为“微课”,这就凸显了该模式所具有的“微”的特征与价值.该模式涵盖了以“4+1”为主体的资源,包括微视频、微教案、微课件、微习题、微任务等.教学主体必须要凸显出其“短小精悍”的设计特征,即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挑选科学、有效的教学视频[2].
针对一些较为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通过“微课”这一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实现自身思维能力与实践水平的有效提升.例如,在进行“倍数”这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如下一段视频:教师在课前准备了从1-42有序排列的卡片,然后分别发放给全班42名同学.首先,让手中拿有“2”倍数号码的学生离开,然后以此类推,分别让“3”“5”倍数的同学离开.这一视频的播放,使得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有关倍数的知识,并且理解了该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实现了自身学科素养的有效提升.
三、灵活地使用微课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为了追赶潮流,不加选择地随意套用的情况,所以并没有让微课发挥其原有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其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与教学进度掌控情况,选择合适的微课视频.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借助于各种微课平台,让学生自行去搜索相关的教学视频.例如,在开展“三角形的面积”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安排学生观看相关的视频,而且可以记录下自己在观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学生之间展开互动与交流[3].在上课的时候,学生就已经具备较为良好的知识基础.所以教师就可以在知识引入与总结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知识的深化与内容的发散.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接成一个正方形或者是矩形?然后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进行分工与合作.在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之中,学生们实现了自身知识储备的扩大.
四、注重总结评价工作
微课的使用,并不意味着要放弃教师的主体作用.相反,在微课播放结束后,教师必须予以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价,才能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提升.新课标中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有着一定的评价总结意识和能力,从而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动力,并使其及时反思、分析、改正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做到学有所获[4].所以,在微课这一模式下,教师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反馈状况,以及日常的测试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总结.例如,微视频播放完成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一定的练习,并将不同学生的练习结果记录下来,分析其对该内容学习的问题所在.然后在之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出内容上的完善、方法上的改进以及进度上的调整,实现教学工作开展与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有效对接.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这个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影响其思维能力培养与实践水平发展的重要学科——数学,相关教学主体必须要加大重视,有效应用微课这一新兴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控制教学进度,实现实际教学工作与学生需求的有效对接,做到“教学相长”,实现自身与学生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闻礼艳.让“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5):73.
[2]何海燕.将微课教育融入数学课堂的思考[J].学周刊,2016(11):5-6.
[3]徐利华.提升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新途径——微课助学[J].才智,2016(2):74.
[4]方益平.让“微课”融入小学数学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8):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