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2018-05-15王楠
摘 要: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人的内心,是中华民族的基因,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对于高校思政教学来说,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能力,也能够陶冶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关键词:传统文化 高校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3-0039-01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長,在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十九大的召开,使我们看到党中央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要求各个领域要加大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力度,要把弘扬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抓手。而高校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接棒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现状分析
1.1 思政教学缺乏传统文化经典,理论化严重
思政教学是一个非常严肃的过程,内容应该具有很强的时代感。目前,由于缺乏事例,理论教学枯燥无味,缺乏传统文化经典的渗透,导致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极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进入疲劳状态。并且,受教学资源的缺乏和教学时数限制的影响,弘扬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了一纸空文,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在思政教学中鲜有出现,导致学生产生了虚无缥缈的空洞感。另外,思政教材是帮助学生解决与自身实际相关的问题,呈现给学生是好的一面,内容偏重于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在上课的时候,玩手机、睡觉、聊天等现象,导致学生认为上思政课是为了完成学分,和自身修养的提升没有一点关系。
1.2 教师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严重不足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师德建设如果缺乏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就像一个人失去灵魂一样,师德建设是学校的立校之本。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高校师德建设尤其要加强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培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要使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发挥其实效性,只有在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文化,才能找到传统文化与思政教学的契合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但是目前,在高学历、年轻化的教师中,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令人担忧,教师自身所具备的传统文化素养严重不足。
2 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学中的作用
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传统文化遭到“废除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大多数被摒弃、被否定,直到90年代,传统文化才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截止目前,虽然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已经逐渐步入正轨,但是文化知识仍然是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绝大多数教育者和学生并没有拿出应用的重视态度。但是经过不断的发展证实,将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有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振兴。
2.1 能够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思政教学中,能够提升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荣誉感,十分有利于增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历史的了解,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保家卫国、共筑和谐社会的决心。因此,为了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在日后的高校思政课程中,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行为特点,深入到学生的身边,来设计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2.2 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孟子曰:“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目前我国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呈现出大幅度提升的发展态势。在这种局势下,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有很多中国人还处在浑浑噩噩没有方向的状态中,尤其当代大学生。虽然其受到了最好的知识教育,但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得不到沉淀,与传统文化断裂。因此将传统文化注入到高校思政课程中,一方面可以让当代大学生找到人生方向,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能够让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相互流传、相互激励。
2.3 能够陶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来自于西方文化中的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之风对大学生的思想还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一些95后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孤陋寡闻,对西方文化却如数家珍,传统文化教育已经成了当下亟待完成的一件事情。因此,为了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作为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要将当代大学生爱祖国、敬祖国的情感激发出来,加强其爱国主义情操教育。
2.4 能够增强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能力
无论是国家、企业还是人,诚信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最重要的法宝,正所谓“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则衰”。诚信是华夏儿女所坚守的固有美德。因此,为了让当代大学生认识到诚信品德的重要性,高校可以通过思政教学来开展有关诚信教育的文化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起“以守信为荣、以失信为耻”的正确道德观念,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熏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美德,扭转当代大学生一些不良的失信行为,为中国梦的顺利实现打下夯实的基础,使和谐社会的繁荣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3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当代大学生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但其个性独特,易接受新生事物。由此,高校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政教学,进一步完善整合人才的培养目标,改变思政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才能实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目的,提升但大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袁凌杰.传统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思政类课程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
[2] 张海涛,王丽梅.谈榜样激励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
[3] 杨春梅.榜样教育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才智,2012(32).
作者简介:王楠(1985-),男,汉族,籍贯河北邯郸,大学本科学士学历,讲师职称。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