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战争不是一件好玩的事

2018-05-15曾颖

读者·校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胜利者影视剧胜利

曾颖

看了很多战争电影和电视剧,发现中外战争影视剧有非常多的不同,这些不同有霄壤之别,而其中尤以对胜利者的描绘为最。国产影视剧的胜利者,风光无限,快乐兴奋。而国外影视剧中的胜利者,一个个灰头土脸,狼狈不堪。这种格局,无论是美剧、英剧、俄剧、日剧或其他国度的剧,表现都很明显。

以“二戰”的胜利方美国为例,他们在那场战争中,取得了货真价实的胜利,无论对纳粹德国还是对日本,从战略到战役,都取得了无可争议的胜利。但你看到的胜利者们的影视作品,无论是“诺曼底登陆”还是“北非沙漠大战”,无论是“中途岛海战”还是“硫黄岛战役”,这些毫无争议的胜利在他们的镜头下展示出来的却是伤痛、血泪、鲜血四溅。胜利者们的形象,无一不是衣冠破损、血汗交融、狼狈不堪。每一场胜利,都是一刀一枪血肉相搏的结果,没有哪一仗是搂草打兔子哼着小曲就搞定了的。而面对胜利之后尸横遍野的战场,沉默多过了欢呼,后怕多过了庆贺;面对敌人的尸体,反思战争的合理性多过对战争的狂热。有的影视作品甚至直接展现的就是战胜者回到家乡后长达一生的痛苦和噩梦,这些有一部分来自身体的伤残,而另一部分则来自战争对他们心灵的伤害。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从炼狱般的战争归来,他的身心所受的创伤是可想而知的。战争其实就是将人变成兽的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痛苦。唯一不同的是,战争本身有正义性与非正义性,但被战争裹挟其中的个体,因为要承担“同类相残”的痛苦和被同类所杀的恐怖,其对战争的体验和感受应该是相近的。

我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一本讲怎么打仗的书,但这本书开宗明义却是反对轻易言战的。它的第一段,明确告诉读者:“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影响千百万人生命财产的大事,不可不冷静对待,这种“知兵非好战”的态度,贯穿于《孙子兵法》全书,非不得已,决不言战,因为孙子知道,胜也是一件惨烈的事情。

这种思想,并没有被我国的一些影视人接受。在他们的手中,无论是国人之间的内战,还是抵御外侮的抗争,一律是以一种轻慢浅薄的态度对待胜利和胜利者。一场战斗下来,无论将帅还是士兵,都幸福得像是参加了一场盛筵,衣着鲜亮,神采奕奕。战场上,见不到炸得破碎的尸体,见不到伤者的哭喊惨叫,见不到一个正常人在血雨之后的惊恐,更见不到与同类相残之后的伤悲。这些看似正面的描绘,包括敌人像秋风中的落叶一样弱不禁风,像蒙上眼睛一样的蠢笨枪法,像猪八戒一样的军事素养,像倒霉熊一样的运气。这些不仅没有衬托出胜者的英勇和胜利的来之不易,反倒让人觉得滑稽。虽然,这样的意淫也能换来廉价的掌声和追捧,就如同毒酒在入口的时候似乎也有解渴的功能,但从长远来看就可怕了。

一位20世纪70年代参加过越战的前辈告诉我:猫耳洞里湿热难耐,蚊虫叮咬,很多战友浑身烂得连裤子都穿不上,不打仗时,大家甚至连裤子都不穿。你能想象这样的不雅镜头吗?许多人,从猫耳洞出来半年都不敢抬头走路,怕碰头;更不敢轻易出脚往可疑的地面上走,怕踩到地雷。有的人的噩梦一做就是几十年。这些,才是真实的战争。

刘伯承元帅一生身经百战,但远离战争的他,坚决不看战争电影,他究竟是怕勾起痛苦的往事,还是怕智商受辱,便不得而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一个胜者,他的内心是被伤得很深的。

把战争拍得很炫很美很夸张的,是征兵广告,它使不懂世事的年轻人把战争当成好玩的事情,一遇纠纷,便喊打喊杀,今天“核平”这里,明天“核平”那里;而把战争拍得真实而残酷的,是和平主义者,他们希望人类在真实的灾难面前,保持足够的清醒,并通过和平手段来处理纠纷。这也许是那些拍“脑残”战争剧的人,应该反思的事情——电影电视,是否真如他们说的,只是娱乐工具?在呼唤世界和平和传播人类和谐相处的理念上,是否就没有必需的义务和担当?

猜你喜欢

胜利者影视剧胜利
坚持就是胜利
纪念碑
怕吵到你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坚持
影视剧制作方需提高隐私保护意识
胜利的手势
戳破泡沫不能只靠自然选择
胜利
胜利者和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