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随访研究
2018-05-15周小爱王筱景
李 庆 周小爱 王筱景 陈 芊
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内分泌科,浙江宁波 315100
作为临床中一种极为常见的慢性、终身治疗性疾病,糖尿病主要是由于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代谢异常综合征,多发于中老年群体[1],若控制不良将引发患者致残、死亡,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国外报道,糖尿病人群中抑郁的发生率为20.5%~36.0%[2],我国相关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抑郁症患病率为30.0%~46.5%,糖尿病患者重度抑郁障碍的患病率是普通成人的3倍[3]。糖尿病伴发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全面下降,生理功能受损,急诊率及住院率升高,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现有研究发现,抑郁情绪与糖尿病患者的生命质量密切相关[4],随着抑郁情绪的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也会明显提高。为探讨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及高危因素,研究收集我院180例糖尿病患者的病例资料予以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糖尿病患者,男89例,女91例,年龄23~69岁,平均(58.5±6.6)岁,病程 2~16 年,平均(7.2±3.2)年,其中1型糖尿病52例,2型糖尿病128例。纳入标准:(1)年龄:18~70 岁;(2)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能够独立完成测评;(3)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DM诊断标准[5];(4)临床科室对本次研究同意并支持,医学伦理会批准此次研究,纳入病例均表示自愿参与研究,并在知情同意书上签署患者及家属姓名。排除标准:(1)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2)存在重要脏器疾病者及伴随心、肝、肾功能疾病者;(3)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合并甲状腺机能减退者;(4)意识模糊及精神紊乱者;(5)合并严重器质性病变者[6]。
1.2 方法
选取2015年9月以后于我院内分泌科住院并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患者(200例),在专科护士指导下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自我评定,由精神科医生根据评分结果评估抑郁程度(轻、中、重)。收集纳入对象的糖尿病病程、年龄、性别、BMI、空腹及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皮质醇、性激素、并发症情况、吸烟史、饮酒史等指标,寻找糖尿病伴发抑郁症的高危因素。出院后门诊治疗,剔除重度抑郁患者,其余纳入对象予以有效降糖及严格控制高危因素治疗,随访1年后,再次评估抑郁程度,比较随访前后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是否减轻。
1.3 观察指标
对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率、抑郁高危因素进行随访分析。出院后门诊治疗,剔除重度抑郁患者,其余纳入对象予以有效降糖及严格控制高危因素治疗,随访1年后,再次评估抑郁程度,比较随访前后研究对象的抑郁程度是否减轻[7]。SDS评分50~59分表示轻度抑郁,60~69分表示中度抑郁,≥70分为重度抑郁[8]。
1.4 统计学方法
以SDS抑郁指数≥0.5为标准,统计出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患者中抑郁症的患病率。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糖尿病是否合并抑郁症事件为因变量,将抑郁症组与非抑郁症组比较中具有显著差异的几个单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糖尿病患者伴发抑郁症的高危因素。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各样本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180例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分析
180例糖尿病患者中,65例患者存在抑郁症,抑郁症患病率占36.1%,其中轻度29例(44.6%),中度21例(32.3%),重度 15例(23.1%),见表 1。
表1 180例糖尿病患者抑郁发生情况分析[%(n/n)]
2.2 糖尿病合并抑郁与糖尿病无抑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在年龄、家族史、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等基本资料方面与糖尿病无抑郁患者差异不大(P>0.05),在性别、病程、并发症、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糖尿病合并抑郁与糖尿病无抑郁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3 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经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性别、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注射胰岛素等因素密切相关(P<0.05),见表3。
表3 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治疗前后SDS评分比较
治疗前糖尿病合并抑郁患者SDS评分为(55.72±7.96)分,经过降糖治疗及高危因素控制,其SDS评分降至(24.21±4.7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79,P<0.05)。
3 讨论
临床研究报道,随着病程的延长,糖尿病患者除产生微血管、大血管等神经病变外,还会伴随一系列心理变化[9]。糖尿病伴随心理障碍患者其病情更为严重,并发症多。有学者认为糖尿病会引发患者抑郁,而这种抑郁情绪也是导致疾病难以控制甚至恶化的重要因素[10-12]。作为一种内分泌代谢障碍性疾病,糖尿病患者经过长期治疗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对治疗缺乏信心,丧失对生活的兴趣,部分患者甚至产生自杀倾向,导致糖尿病控制不良。研究数据显示,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症发生率为10.8%。同时患有糖尿病和抑郁症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出现疾病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比只患其中一种疾病的患者高出2倍,共病导致临床结局变差[13]。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180例糖尿病患者中有65例存在抑郁,抑郁发生率为36.1%,与以往学者研究一致[14]。糖尿病与抑郁症存在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如患者具有相似的不良人格特征(焦虑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等)、遗传因素、幼年精神创伤等。其次,两者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物学同源性,即一种病理生理过程同时促进两种疾病发生[15]。研究显示,情绪活动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内分泌调节,进而对胰岛素分泌产生影响。糖尿病难以根治,需要通过长期饮食控制、药物控制及运动训练等缓解病情,随着病程的增加,并发症发生情况也随之增多[16,17],进而影响到患者的社会活动,这些都会导致患者产生抑郁情绪。这种情绪会影响到患者自身照料及治疗依从性,不良情绪导致对胰岛素需求增加,这也会影响到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次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抑郁与患者的性别有关,与男性相比,女性发生糖尿病抑郁的概率明显偏高,这是因为在应激状态下,女性更容易出现抑郁,再加上生活中女性更容易受到应激事件刺激而又缺乏应对对策,且大部分女性收入较男性低,这也是引起女性糖尿病患者抑郁的原因之一[18]。对患者给予有效降糖治疗并对高危因素进行控制,随访显示,患者的抑郁情绪得到明显缓解,说明降糖治疗及高危因素干预的有效性。先治疗抑郁有利于糖友治疗。对于糖尿病共病抑郁的治疗目标,应该聚焦于抑郁症的缓解或改善,以及控制血糖。糖尿病是慢性病,而抑郁症常常会导致情绪低落,甚至自杀,对生命而言更加凶险,快速改善或缓解抑郁症状应该放在首位,从起效时间看,治疗抑郁症要快于糖尿病,因此快速改善抑郁症状后,更有利于糖尿病的自我管理[19,20]。
综上所述,糖尿病患者易发生抑郁,病程长、并发症多、女性、糖化血红蛋白指标高是糖尿病患者抑郁的高危因素,需加强对高危因素的控制,给予患者有效降糖治疗,控制糖尿病抑郁发生率。
[参考文献]
[1]李苑,李晓淳,贾睿.基于社区的2型糖尿病伴发抑郁现况及生命质量的研究[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5,10(6):755-757.
[2]孙新宇,李涛,程瑶,等.老年抑郁障碍患者睡眠紊乱与抑郁疗效关系的一年随访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2015,48(6):339-344.
[3]蒲城城,孙新宇,张婷婷,等.老年抑郁障碍患者抑郁主观体验与医师临床评估一致性的1年随访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7,31(2):97-101.
[4]Hafidh KA,Abbas SB.Pilot study-depression in diabetic patients attending outpatient clinics at Rashid Hospital,Dubai:What is the prevalence and are there gender differences?[J].Addictive Behaviors,2015,8(1):353.
[5]欧阳海春,麦思资,吴沃栋,等.自我血糖监测对伴抑郁或焦虑情绪的非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治疗的影响[J].广东医学,2015,36(17):2676-2679.
[6]Pacella F,Romano MR,Turchetti P,et al.An eighteenmonth follow-up study on the effects of Intravitreal Dexamethasone Implant in diabetic macular edema refractory to anti-VEGF therap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2016,9(10):1427-1432.
[7]刘良红,韩蔚,陈敏华,等.教育路径联合数据库管理模式在住院中青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5,(3):259-263.
[8]吴硕琳,余苹,张宁,等.血糖变异性对老年伴糖尿病患者急性脑梗死后3个月抑郁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7,19(3):284-287.
[9]王月萍,徐青华,陆群,等.院外心理干预在2型糖尿病患者首次胰岛素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64-67.
[10]罗琼,王玲,查娟,等.同理心护理对冠心病伴糖尿病患者认知程度心理状态及社会功能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6,28(7):1030-1033.
[11]蒋菊芳,张紫娟,许玉芳,等.延续性自我管理教育在糖尿病合并抑郁症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4):493-496.
[12]赵贵淳,梁英,王骁,等.抑郁障碍住院老年患者的躯体症状及治疗后转归的1年随访[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3):204-209.
[13]胡劼,葛翠翠.社区综合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社会支持抑郁状况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63-64.
[14]Habtewold TD,Alemu SM,Haile YG.Sociodemographic,clinical,and psychosoci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on among type 2 d iabetic outpatients in Black Lion General Specialized Hospital,Addis Ababa, Ethiopia:A cross-sectional study[J].Bmc Psychiatry,2016,16(1):103.
[15]卢甜甜,巫海娣,莫永珍,等.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风险等级与生活质量及抑郁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预防医学,2015,26(6):56-58.
[16]胡斌,成莉霞,曹晓征.131I治疗Graves病患者1年后社会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13):61-65.
[17]王宇,许珊珊,孙霞,等.轻症抑郁患者在团体认知行为治疗后特质应对方式的变化[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7,17(2):98-102.
[18]孙喜蓉,袁杰,瞿正万,等.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障碍现况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7,27(4):238-240.
[19]徐则,蔡荣,朱枣兰.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和生活质量与其低血糖反应关系研究[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6,39(4):486-488.
[20]严茂,袁丽.糖尿病患者抑郁焦虑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8):1086-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