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51例临床观察
2018-05-15安守伟
安守伟
广州市中医医院推拿科,广东广州 510130
胸椎小关节紊乱在临床上又被称为小关节滑膜嵌顿,在中医中属于胸椎小关节错缝[1]。这种不对称性的错位改变患者会出现背痛、活动受限等临床表现。胸椎小关节紊乱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在女性以及体力工作者群体中发生率比较高,好发于3~6胸椎之间。目前针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其治疗目的是解除患者滑膜嵌顿,实现原本失稳的小关节恢复正常解剖位置。采用中医手段治疗其临床效果良好。本次研究共纳入102例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3月~2017年4月进入我院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中,男29例,女22例,年龄最大62岁,最小30岁,平均(49.56±10.24)岁。研究组中,男30例,女21例,年龄最大61岁,最小 28岁,平均(48.93±9.87)岁。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确诊为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2];(2)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患者或家属了解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神志不清、无法正常沟通者[3];(2)存在心、肝、肾等脏器实质性病变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平均滑脱3.85 d,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国药集团致君(深圳)坪山制药有限公司,0.1 g×12片/盒,国药准字 H0970209]口服:1 次 0.1 g(1片),每日1次,或遵医嘱。晚餐后用温开水送服,需整片吞服,不要弄碎或咀嚼。
研究组:采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针刀治疗:要求患者取俯卧位,在患者腹部垫一个薄的枕头,操作者站在患者的左侧,在患者胸椎棘间旁15~20 mm的胸椎横突背侧骨面上寻找到压痛点或软组织触及痛性结节及条索状物处,根据患者的病情定点,病情一般定4~6个点,严重的患者定6~8个点。完成上述操作之后,进行常规皮肤消毒铺巾,操作者戴无菌手套完成麻醉注射后,左手拇指按在压痛点,右手持针刀,快速将针刀刺入皮下,匀速推进。直达横突骨面,调整刀锋至横突根部,紧贴根部骨面切开筋膜2~3刀,进行纵行疏通,横行剥离2~3下。完成松懈后迅速出针刀,针孔压迫止血。完成后在创口上贴创口贴。
手法治疗:针对中、下段胸椎小关节紊乱采取定点作为旋转复位法、坐位扳肩膝顶复位法;针对后凸为主的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采取叠掌冲压复位法;针对下段胸椎小关节紊乱采用侧卧斜扳复位法。
1.4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治愈[4]:患者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X线检查脊柱无畸形,活动自如;显效:患者各项阳性体征消失,仅出现轻微压痛;好转:患者自我感觉症状改善,体征基本消失或消失;无效:治疗前后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使用 NRS 评分法[5]进行疼痛评估,0 分:无痛;1~3 分:轻度疼痛(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中度疼痛;7~9分: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者睡眠中痛醒);10分:剧痛。(3)对比两组McGill疼痛量表[6]各项评分,包括PRI(疼痛分级指数)、VAS(视觉模拟定级方法)、现有痛强度(PPI)。 (4)对比两组不适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的处理与对比,计数资料以[n(%)]形式表示,采用 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来表示,采用 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总有效率96.08%,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NR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NRS评分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疼痛改善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研究组51 51 t值P 6.02±0.64 5.98±0.71 0.42>0.05 4.24±0.16 2.03±0.18 6.64<0.05
2.3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治疗前 PRI、VAS、P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 PRI、VAS、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3。
2.4 两组不适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6例不适(11.76%),研究组出现1例(1.9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4。两组不适均较轻微,未出现严重不适。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表3 两组治疗前后McGill疼痛量表评分变化情况比较(±s,分)
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PRI VAS PPI对照组研究组51 51 t值P 12.03±5.89 11.98±6.02 0.41>0.05 6.02±2.06 4.23±1.02 6.32<0.05 7.34±1.21 7.29±1.09 0.18>0.05 3.92±0.68 3.01±0.35 5.39<0.05 4.09±1.97 4.11±1.67 0.11>0.05 1.08±0.72 1.02±0.69 5.03<0.05
表4 两组不适情况比较
3 讨论
3.1 关于胸椎小关节紊乱
人体中的胸椎小关节主要起到稳定脊柱、协调脊柱活动等作用[7],但由于外力作用、姿势不良、用力不当等导致出现扭伤,导致关节错动偏移。胸椎小关节紊乱的发生会导致患者的局部缺血、缺氧、水肿无菌性炎症渗出,带给患者沉重的身心负担。在临床中,胸椎小关节紊乱主要发生在从事体力劳动的青壮年[8],部分还会伴有肩背部慢性劳损或外伤,与患者长期处于不良体位或上肢用力不协调有关。
3.2 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治疗
目前临床中针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治疗并没有一个公认的、确切的治疗方案。西医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方式,通过在止痛的过程中同时进行血管扩张、解痉等药物,这些药物均只能暂时性地缓解患者疼痛,复发率比较高。而祖国医学中采用针刀、手法等方式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有良好临床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实现关节周围特别是深层软组织的充分放松[9]。
利用手法治疗可以有效纠正胸椎小关节紊乱,通过利用手法拨正偏外棘突[10],将其恢复到正常的解剖位置或代偿位置,确保脊椎重新调节力学平衡,达到减轻或消除对神经根的刺激、压迫和牵拉[11],有效改善血液循环。这种手法治疗见效快,即使对慢性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也有一定效果。手法治疗通过改变胸廓运动,增宽关节间隙[12],有效恢复正常的解剖位置,促进关节囊损伤后炎症的吸收。通过手法达到通都调俞、调整脏腑功能的目的。如果单纯采取手法治疗,并不能获得良好效果,这是因为由于胸椎小关节紊乱患者还会出现关节附近水肿、渗出等病理变化[13],如果只是采用手法治疗无法解决这些问题。针刀治疗主要是对患者的软组织、肌肉及关节囊病变进行治疗[14],利用针刀治疗可以实现对软组织的松解粘连,有效缓解肌肉的痉挛与紧张。通过对关节囊炎性薄膜切开形成内引流,可有效促进炎症致病物质的吸收与清除。通过针刀结合手法治疗[15],在缓解软组织病变的同时能够有效实现对病变脊柱的复位[16],大大缓解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本研究中,研究组总有效率96.08%,对照组总有效率82.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是因为如果仅使用针刀治疗的方式对软组织进行松解,而不对胸椎小关节复位进行处理[17],并没有达到完全治疗的效果,通过实现针刀结合手法治疗的方式,让胸椎的小关节的动力平衡与静力平衡都得到恢复,达到内外平衡的效果[18]。
本研究中,两组NRS评分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NRS评分治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在治疗前PRI、VAS、P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 PRI、VAS、P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这一点可以发现利用针刀结合手法治疗的方式可大大改善患者的疼痛情况[19],对照组出现6例不适(11.76%),研究组出现1例(1.9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叶田等[20]的研究中,其纳入 160 例患者,分别采用电针结合手法和单纯手法整复治疗的方式,采用电针结合手法治愈率56.3%(45/80),与单纯手法组 18.8%(15/80)有显著差异(P<0.01),电针联合手法总有效95.0%,与单纯手法组(76.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两组治疗后 PRI、VAS、PP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电针联合手法组优于单纯手法组(P<0.05)。其认为电针结合手法整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优于单纯手法整复,可有效改善胸椎小关节紊乱的症状,本次研究与该研究结果类似。
综上所述,针对胸椎小关节紊乱的患者采用针刀结合手法的方式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疼痛,无明显不适症状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LI Weidong,XU Huaqun,QIU Haisong.Tuina is superior to electroacupuncture in treating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3,11(6):349-351.
[2]孙方.电针配合整骨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7,36(7):836-839.
[3]冼燕波.针刺夹脊穴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32-33.
[4]卓缘圆,吴家满.针灸配合脊柱复位手法治疗产后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11):1072-1075.
[5]余鸿斌.正骨手法结合针刀治疗第三胸椎小关节紊乱[J].江西医药,2015,50(10):1037-1039.
[6]于岩.针灸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73例[J].基层医学论坛,2015,19(26):3702.
[7]郑锦清,吴峰,黄漫为,等.热敏灸配合手法复位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随机对照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6):565-567.
[8]敬胜伟,徐建华,宋永达,等.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96例临床观察[J].甘肃科技纵横,2015,44(4):96-97,80.
[9]刘仍军,李伟,付伟.“半握拳”复位手法配合微波照射治疗慢性胸椎小关节紊乱综合征[J].中医正骨,2014,26(11):45,47.
[10]陈天成,陈莹,王升旭.针刺夹脊穴配合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临床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3,31(9):128-130.
[11]ZHOU Weicheng,ZHU Jianfang.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at Jiaji(EX-B 2) points plus tuina in treating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6,14(2):109-110.
[12]Guang-ming Zhou,Jun Jiang,Yan Zhang.Clinical observation on acupuncture combined with tuina manipulation for thoracic facet joint disorder[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15,13(4):233-235.
[13]del Carmen Baena-Ocampo Leticia,Rosales Olivares Luis M,Arriaga Norma Marín,et al.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of thoracic facet joint presenting as rapidly progressive paraplegia[J].Journal of Clinical Rheumatology,2009,15(8):2374-2376.
[14]黄玮,周菊蘋.中药熏蒸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症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8):198.
[15]丁方平,王人彦,张玉柱,等.小针刀配合手法松解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29(4):1275-1277.
[16]石先明.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55.
[17]Leticia del Carmen Baena-Ocampo,Luis M.Rosales O-livares,Norma Marín Arriaga,et al.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 of thoracic facet Joint presenting as rapidly progressive paraplegia[J].JCR:Journal of Clinical Rheumatology,2009,15(8):145-147.
[18]蒲尚喜,陈普庆,穆浩宏.小针刀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观察[J].中国乡村医药,2016,23(18):45-46.
[19]潘沈淇,潘海涛,黄海.中医小针刀与手术治疗腕背侧腱鞘囊肿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15,22(8):47-48.
[20]叶田,薛宏伟,王宇,等.电针结合手法整复无治疗胸椎小关节紊乱疗效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13,33(12):1077-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