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青桥故事
2018-05-14张四海
张四海
在2010年,说起崇州市隆兴镇青桥村,还是成都市经济发展缓慢村,村民人均纯收入仅有6500元。而今,来到青桥村,看到的是土地股份合作社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耕作,看到的是大棚里种植的草莓、葡萄、脆桃、蘑菇及羊肚菌等经济作物。2017年,青桥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823元。
短短7年多时间的发展,青桥村以土地股份合作社为依托,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示范村。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就是村党支部书记任建忠。
发展土地股份合作社,挖到第一桶“金”
隆兴镇青桥村位于崇州市安仁连接线和光华大道交汇处,全村有22个村民小组,农户838户,人口3222人,一直以种植粮油为主,主导产业不突出,农户收入来源单一,经济发展落后。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何调整种植结构?如何促进农民收入?一系列的問题,摆在村支“两委”的面前。
2010年,崇州市正在开展“1+4”新型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大力支持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时任村委会主任的任建忠觉得这是青桥村发展的机会。由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带头当起了农业职业经理人,成立了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引导农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当年入社农户367户,入社土地1317亩,入社农户人均增收423元。
通过成立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既把村上的年轻劳动力解放出来,安心在外打工,增加家庭务工收入;同时,采用机械化种植,提高种植效益,也解决了部分农村老弱劳动力务工问题。截至2017年底,全村入社农户 623户,入社土地1636亩,合作社购置了大型拖拉机3台、插秧机9台、收割机1台、自能化喷药机2台、育秧生产线2套,实现全程机械化种植,建成了青桥烘干中心、育秧中心、加工中心和营销中心。社员水稻种植收益亩平增收 615元;解放了1260名年轻劳动力外出务工,实现全村人均增收3960元;解决364名老弱劳动力就近务工,人均增收6890元。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优化增收
2011年,当时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已步入正轨,但作为农业职业经理人的任建忠觉得仅仅种粮的渠道单一、增收有限,还得用上“大春种粮、小春抓钱”这样的思路,于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想法在他的脑海转动。利用外出参观、学习的机会,他先后考察了大棚种植蔬菜、草莓、羊肚菌等特色种植情况,学习相关种植技术。2012年4月,青桥村利用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的农田资源,建起了第一个草莓种植大棚,种植草莓60亩,当年每亩增加收入23400元。
目前,全村建立了草莓、葡萄、脆桃、蘑菇及羊肚菌等经济作物种植基地420亩、稻鱼共生共养生产基地200亩、循环养殖基地2个、育秧烘储中心1个,实现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全面调整,解决了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晒粮难和储粮难问题,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发展,增强了集体经济的服务能力。
盘活农业农村资源,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为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所建资产的持续增收作用,2014年5月,任建忠在青桥村开展了育秧烘储中心财政补贴资金的资产股权量化改革工作。通过资产股权量化改革,明晰了财政补贴资金投资所建资产的产权,落实了管护权,明确了持有权,壮大了财产权,实现了“三权”一体。同时,可以充分发挥财政补贴资金投资所建资产的持续增收效益;就在当年,通过育秧烘储中心的运行,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696元,真正盘活了农村资源,壮大了集体经济组织,促进了村民财产性持续增收。
2015年,任建忠又紧紧抓住崇州市农业共营制的提升推进时机,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农业基地资源,大力发展观光体验农业,先后建成260亩葡萄采摘园3个、120亩草莓采摘园2个、休闲垂钓鱼庄1个和农家乐2家。2016年,仅接待成都老年协会游客就达到6800人次,实现年销售额187万元。2016年12月,任建忠又通过崇州市青桥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崇州市蜀荷采公司、四川省崇州市供销联社组建了成都西蜀粮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完成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平台公司+电商网络公司“三位一体”的农业经营体系,创建了“桤木河”农业品牌,建成西蜀粮仓“稻虾藕遇”大米主题馆,促进了青桥农业的品牌化发展和网络化经营。通过2017年线上线下销售“稻虾藕遇”生态大米213吨,促进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18500元,与2014年相比,人均收入增加约10%。
一年抓好一件事情,一年一个新变化。就在这不断的“造血式”发展过程中,任建忠展现出基层党员干部“说了干、干就要干好”的风采,这道风采朴实而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