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展示 彰显课程模式理念 教学研讨 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2018-05-14向邦卓

中国学校体育 2018年1期
关键词:运动体育课程

向邦卓

为进一步推动体育课程改革,不断提高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由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主办,西南大学体育学院承办,重庆市教育学会体育卫生专业委员会等协办的“核心素养下‘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教学研讨——第四届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大会”于2017年12月21-23日在重庆市西南大学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体育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原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杨桦,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体育学科首位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主席季浏,西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徐晓黎,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辉,教育部长江学者、华中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王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体卫艺所所长吴键,重庆市北碚区教委副主任罗菁,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何玉秀,安徽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席玉宝,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苗治文,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陈仁伟,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汪晓赞等领导、专家,及来自全国各地的体育教研员、学校领导、体育教师,和中国教育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等媒体共计2000余人参加了本次会议。开幕式由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院长郭立亚主持。

近年来,作为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的成员之一,重庆市的中小学体育,在广大体育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正在形成具有重庆特色的,既尊重传统,又不失创新,既注重形式,又关注内在的体育教学模式,并在开幕式上分“课间活动”“课堂教学”“课余训练”“铜梁龙:龙行天下”四个版块进行了体育创新展示。丰富多彩、精彩纷呈的活动展示,彰显了师生们拼搏进取的精神风貌,充分展示了重庆市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成果,为后面精彩的会议研讨拉开了帷幕。随后,杨桦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他充分肯定了由华东师范大学领衔、建设的全国学校体育联盟(体育教育)为学校体育工作做出的突出贡献,认为通过“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试点与推广,促进了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的协同发展,并进一步强调: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之所以要成立全国学校体育联盟就是为了发挥全国的优势,团结各成员单位,认真履行承诺,推动学校体育改革,着力提高教学质量,展示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取得的成果,实现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服务人才建設的教育功能和提升国民素质的社会责任。联盟成立后,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体育运动的特点,为了青少年体育教学、课外活动、运动竞赛、成果展示以及体育师资的培养、培训等方面进行细致的研讨,并在组织、实施方面大力提高体育教学科学化的水平。

解读理念 更新教师教学观念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建议》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教育部等部门近年来积极推动体育课程改革,组织专家组修订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了由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三方面组成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在长期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季浏教授研发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并指出:该课程模式是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和培养学生体育与健康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现存的“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30多年持续下降”“学生学了12-14年的体育课却未掌握好一项运动技能”“学生喜欢体育活动却不喜欢体育课”等三大问题的有效手段。

为加深与会人员对“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解,季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和“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两大部分,作了题为《学科核心素养下中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式理论与实践》的学术报告。他指出,“健康体育课程模式”要求从学习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学习评价的运用等各个环节都要围绕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来展开,培养学生的体育与健康学科核心素养,并强调:体育是为了培养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人,要想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形成,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军事课”“纪律课”“安全课”“说教课”“技术课”的课堂教学形态,以及改变传统的无运动量、无战术、无比赛的“三无”体育教学,倡导有运动量、有技战术、有比赛的“三有”体育课堂教学。

报告现场,季浏就一些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惑答疑。对于“为什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目的只是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他认为,“每一个课程模式都是侧重于解决某一重要问题,本课程模式强调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特别是体质健康,这一问题是学校体育中最受社会关注的。在本课程模式中运动技能主要是作为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手段和载体,不但没有弱化,而且更加重视和强调”。同时,他进一步阐述了健康体育课程模式的理念:一是,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行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二是,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运动;三是,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对运动的喜爱。

对于“75%的运动密度和140-160次/分钟是否太大?”他指出,“目前近两年的实验结果表明,在华东师范大学“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50所的“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地学校中,参与的中小学学生近10万名,这样的密度和强度一点都不大,也没有出现一例安全事故,而且相比而言,国外发达国家的体育课密度和强度比基地学校的还要大。”在此基础上,季浏再次强调:开展该实验的目的在于通过先行在基地学校实施这一课程模式,在有效改善基地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以点带面,未来希望能在全国推行该课程模式,为提高全国中小学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作出更大贡献。

扎根课堂 落实课程模式要素

针对本次教学研讨会,大会提供了13节展示课,其中有10节课是“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基地学校提供的教学课。从整体情况来看,展示的课例较好地呈现了“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三大核心要素。

第一,运动负荷。课堂教学要保持一定的运动负荷,即75%的运动密度和140~160次/分钟的运动强度。如,水平五《足球运动》(第7课时),运动密度90%、运动强度153次/分钟;水平四《篮球运动(第3课时)》运动密度86%、运动强度146次/分钟;水平一《跳跃与游戏》(第5课时),运动密度85%、运动强度175次/分钟。

第二,体能练习。体能练习时间为10分钟左右,且方法手段应该多样化、趣味性,并有多种体能的练习,注重了体能的“补偿性”练习,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如,水平一《课程组合单元》(第1课时),执教教师在基本部分教学时主要以上肢练习为主,而在体能时,进行了一些下肢力量的“补偿性”练习,并采用“兔子跳”“鳄鱼挺身”“大象跪撑”多种方法,让学生上下肢协调发展的同时,还收获了乐趣。再如,水平五《足球运动》(第7课时),采用“2人一组仰卧互抛球”“2人一组俯卧撑推球”等多种方法进行“补偿性”体能练习。

第三,运动技能。技能学习时间基本保证在20分钟左右,以比赛和游戏为主来进行运动技能的教学,并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变了单一的技能教学形式,解决复杂、真实运动情境中的问题。如,水平四《排球运动》(第6课时),执教教师在排球教学时就是在综合发球、扣球、垫球等多项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学活动和比赛,并在比赛环节适当降低比赛要求,以保障比赛顺利进行,让学生较好地体验了比赛带来的快乐。再如,水平三《足球》(第5课时),执教教师采用“对抗游戏:进攻与防守”“课堂联赛:2VS2,3VS3”,让学生在玩中学,在比赛中学,并在对抗当中去体验、掌握动作技能。

教学研讨 深化体育课程改革

作为本次教学研讨会议的重要内容之一,大会组织安排了“关于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研讨”和“关于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研讨”2个研讨会议,会议分别由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体育教育系主任董翠香教授和教育部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谭华教授、“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工作组组长、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助理刘春燕教授主持。董翠香从国际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趋势着眼,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所提出的课程改革目标,引导大家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大中小学一体化课程改革的讨论,并以此为契机向与会教师介绍了目前上海市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高中体育模块化、大学体育个性化”。谭华则结合众多现实案例有条不紊地讲解了体育课堂中的运动密度问题、体能练习问题、运动安全问题。其中,运动密度问题介绍了运动密度的重要性、操作性以及实际影响等内容;体能练习问题则向大家讲解了体能练习的有效时间控制以及所带来的运动强度变化等内容;运动安全问题则从一系列校园体育事故中总结并着重强调了运动安全问题,并指出运动安全并不仅仅局限于运动方式和强度等因素,还包含生理以及病理性因素,提醒大家要防患于未然。

会上,与会教师踊跃发言,提出了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如“如何对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可操作性的评价”“在课程内容方面如何實现大中小学一体化的安排与衔接”“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在实验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样本及如何监控,是否具有普适性”“中国健康体育课程模式是否能够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怎样的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是最适合儿童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如何提高体育课堂的有效练习时间”……针对上述问题,与会专家和一线体育教师展开了激烈讨论,氛围热烈。作为一次大中小学体育工作深度交流的会议,本次教学研讨大会为全国各地优秀的体育教师提供了一个体育教学与科研助力专业成长的平台,也将有力地推进体育课程改革,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内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中国的学校体育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它的推进除了需要科研团队的努力,更需要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与配合。“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广大的一线体育教师以此为契机,主动学思互鉴,及时更新教育观念,以体育为突破口,关注亿万学生的身心健康及教师专业成长,强力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学校体育改革。

猜你喜欢

运动体育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不正经运动范
我们的“体育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自行车的发明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