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尊重成为小学班级管理中师生和谐共处的纽带
2018-05-14欧阳绮壮
欧阳绮壮
【摘 要】师生之间和谐共处的融洽关系是教学的最高追求,这种师生关系可以使班级内的气氛更加活跃,使师生间的距离更近,教师更容易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使班级管理变得更加容易。传统的教学教学方法中往往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使得师生间的关系不和谐,彼此对立,很容易产生冲突与矛盾,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尊重,既是教师不尊重学生,也是学生不尊重教师。为此本文提出了让尊重成为小学班级管理中师生和谐共处的纽带,并对此进行了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 班级管理 师生关系 尊重
一、引言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与班级管理中,大部分小学教师认为小学生还是孩子,因此其行为与说话方式等都没有顾及到学生的感受,其往往没有将小学生放在与其同等的地位上,这种错误的想法使得学生没有受到教师的尊重,即使教师没有明显地表达出这种想法,但是学生依然可以感受到。这种情况使得学生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对教师抱有惧怕的心理,而无法与教师之间形成和谐共处的关系。若想改变这种情况,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相处,“尊重”二字必不可少。
二、当前师生关系不和谐的现状及原因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得师生之间和谐共处,彼此尊重,是提高班级管理的重要保证,这也是教师所追求的的目标,但是当前小学师生关系的现状却并不是如此,师生间关系不和谐,甚至彼此对立,矛盾冲突不断发生,因此造成了很多可悲的事件发生。究其原因为以下几点:一是社会原因,受到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等方面的影响,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地位要高于学生,学生应该服从与他,因此对学生的态度往往比较强硬,同时不关注学生的需求与个性发展,造成了学生受到压抑与束缚,产生了逆反心理。二是家庭原因,当前的小学生大部分为独生子女,其已经习惯了予取予求,很少会受到挫折和委屈,因此造成了小学生的性格执拗,自我意识过高,感情脆弱,缺少合作意识,最终导致学生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三是教师原因,一部分教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其没有认真地看待学生,仍是将学生看成下级地位,其平时的言语与行为也会不知不觉中体现出来,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想法,必然会产生对抗和逆反心理,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缺少师德,其更注重个人利益,而没有更好地关心学生。四是学生原因,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缺少经历与见识,不能更好地理解教师,克制自己,因此导致了师生间关系不和谐。
三、让尊重成为小学班级管理中师生和谐共处的纽带的策略
1.尊重学生的人格
很多小学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在教学与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角,没有给予其应有的尊重。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很多教师通常都会以自己是为了学生好为借口,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年纪与心智水平,而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学生,对学生的要求过高。这都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小学教师应该尊重小学生的人格,用平等态度对待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语言,用欣赏的态度对待学生的行为。对于学生不能根据其成绩进行评价,也不能只用好或者不好看待学生,好与不好这种区别对待是不尊重学生的人格与思想的一种表现。小学生年纪尚小,其缺乏见识、眼界与经历,心智也尚未成熟,其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犯错误,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某些错误就将学生贴上“调皮” “不听话”等标签,而是应该倾听学生的辩解,用和善的态度纠正学生的错误,通过敦敦善诱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前行,同时对待所有的学生都要一视同仁。
2.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要知道性格、生长环境等必然会影响到小学生,使其出现个性差异,小学的教育是集体教育,教师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这种个性差异是必然存在的,要尊重这种个性差异。由于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其在接受知识能力、对待事物的态度、行为等必然会有一定的不同,教师要承认这种不同,在对待学生时,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态度,而不能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因此,教师要详细地了解到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知识接受能力、优点、缺点等,在进行班级活动时让每一为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使学生有表现的机会,从而提高其自信心。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育,对于知识接受能力与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要为其制定难度合适的教学任务,在作业布置与课堂提问上也是如此,这样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压力降低,同时可以让学生最大程度上获得知识。在降低了学习压力后,学生才可以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与班级活动中来,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加和谐的相处,使班级的管理变得更加容易。
3.尊重学生的思想
尊重学生的思想也是极为重要的,其表现为给予学生说话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是教师安排好教学计划,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台下一片寂静,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使得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活力,学生不仅会因此而缺少与教师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不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很容易造成学生产生对学习与教师的厌恶和逆反心理,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有说话和表现的机会,可以自由且没有顾忌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使得课堂更加活跃愉快。因此,教师要给予学生一定的空间让其自由思考并交流与讨论,使学生可以在发现问题或者有意见时可以提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中来,与学生展开交流和探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过多的干涉,其主要目的是对学生出现的问题给予解答,对方向错误的学生给予纠正并加以引导。这样长此以往,学生会感觉到教师对其信任和尊重,变得更有信息,从而更加大胆地去思考和提出自己的看法。
4.加强教师师德建设
学生的年纪尚小,其行为与思想更容易受到成年人的影响,在学校既是教师对其的影响最大,因此学校要加强师德方面的建设,使教师成为一个良好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定期开展师德方面的培训与活动,要求教师参与的次数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同时在培训与活动结束后对其进行考核,只有考核达标的教师才可以重新回到其工作岗位。另一方面建立起奖惩与监督制度,学生、家长、教师都可以对其他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并且将该监督的详细情况纳入到年度考核的评价中,使每一位教师的善行与恶举都会得到应有的对待,以此使教师更加注重自身的行为,使其在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可以更加严谨,注重与学生的关系,尊重学生。
5.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与交际能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共处不仅需要从教师方面做起,同时学生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尊重不只是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要发自内心的尊重教师。因此可以通过以下两各方面提高学生的自制能力与交际能力,为师生间和谐共处的关系打好基础:一是家庭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多与家长进行交流和沟通,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家长提供合理的建议,使家长在家庭中配合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制能力与交际能力,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二是学校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机构,针对学生的逆反及其他情况为学生展开心理辅导,从思想上改变学生,同时学校可以定期开展有关心理健康的课程或者讲座,还可以开展一些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借助这些方法促进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交流,增进彼此的关系。通过这两种方法,可以让学生也学生尊重教师,并提高其交际能力与自制能力,更好的与教师进行交流和活动,促进师生间的和谐相处。
四、结束语
师生之间形成和谐共处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展开,同时也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为此小学教师要对该方面加以重视。笔者在上述的文章中提到了一些有效的策略,望各位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日常的实践与教学中根据自身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有所借鉴,从而使尊重成为师生和谐共处的纽带,推动小学班级管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許金梅.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师生和谐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14(29):15.
[2]陈岚.让校园成为师生和谐发展的现代乐园[J].江苏教育研究,2009(20):24-26.
[3]王东. 师生和谐发展的再思考[N].中国教育报,2007-09-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