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及其教学启示
2018-05-14马德才
马德才
【摘 要】2018年高考在学生的轻松与释怀中落幕,学生所感受到的轻松与释怀,正反映了本次高考试题的“贴心”。这种“贴心”不仅体现在本套试题对历史学科本身的知识素养、能力要求的重视,同时也体现在在落实立德树人要求的前提下贴近现实,较大程度上对试题难度作出调整。这一“贴心”比较符合教学实际,因此也赢得了广大师生的一致欢迎,相信也会对此后的高考产生重大影响。
【关键词】高考历史 试题评析 教学启示
一、突出主干知识,凸显核心素养
2018年全国I卷历史试题主要围绕以下知识展开:百家争鸣(墨子思想)藩镇的本质与作用、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朝贡贸易、甲午战争时期的近代外交、马克思主义与中共的成立、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外交政策、一五计划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雅典人文主义精神、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工业革命研究、第三世界崛起等。这些知识均为考纲中明确标识出的核心主干知识,基本没有出现像往年那样脱离教材需要拓展的内容,怪题、偏题基本绝迹。
在2018年版考试大纲中,进一步强调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凸显考试与素质教育要求的内在联系。核心素养主要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五部分构成。第一,时空观念定位。时空是历史试题构成不可或缺的部分,全卷所有试题的时空信息均通过直接的数字提醒,或历史概念、历史事件的呈现告知学生,以此将试题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借助时代特征进行材料解读。第二,唯物史观指导。24题通过《墨子》中关于数学和物理知识的记载体现出劳动人民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25题从藩镇的不同类型入手考查藩镇对唐朝政权的双重作用体现了事物发展间的辩证关系;27题通过对明朝朝贡贸易的解读体现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联系。第三,史料实证。全卷材除文字形式以外,也加入了表格、图片、漫画等材料形式,学科色彩较浓,体现了“史料实证”的素养要求。此外,42题要求学生通过《鲁滨逊漂流记》这一文学作品的情节指出所反映的重大历史现象,并对其进行评价,体现了历史研究中“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素养要求。第四,历史解释。选择题部分以“反映”、“表明”、“说明”等词汇设计问题的均是考查学生对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理解。材料题部分主要涉及的问题,如“说明……作用” “简述……历史背景” “评价历史现象”等也均属对历史理解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第五,家国情怀。尽管试题无法直接呈现对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的考查,但细细体会试题命制的深意则会发现家国情怀无处不在。例如,全国I卷第27题(明朝朝贡贸易)28题(甲午战争时期的清政府近代外交)30题(中共外交政策)共同构成了一部简易中国外交史,由古代不平等的、保守的朝贡体系到近代清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再到中国共产党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很明显可以体现出中国外交的进步和中国共产党所为之做出的贡献。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也将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理解。
总之,主干知识构成了试题重要部分,同时又通过不同主题的题目将核心素养贯穿其中,使其成为一套既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历史试题。
二、突破思维惯性,关注学术前沿
随着史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也不断被引入高考试题中来。这无疑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推动知识更新,同时也使得教材内容与观点滞后现象严重。例如,全国I卷25题中就给出了与教材中较为不同的“藩镇”。高中历史教材对藩镇的描述多是放在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过程中呈现,强调中唐以后藩镇割据局面出现,削弱了中央集权,进而造成唐朝后期日渐衰落。而高考试题却给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藩镇,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藩镇在唐朝中后期所发挥的作用。初见此题,学生可能会受思维惯性,脱离材料而选择符合教材内容的选项。其实,关于藩镇的本质与作用,程志在其《论中唐藩镇的本质和作用》一文中早已指出“藩镇是唐代特殊的历史现象,在唐后期历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藩镇是李唐王朝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战时还是战后,做为唐廷的地方行政机构,它的存在有利于巩固唐王朝的统治,维护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对教材内容的讲述,更应及时参考新的学术研究成果,抓住关键历史现象和历史概念进行全方位、多视角的解读与分析。
三、呼应时代热点,激扬家国情怀
“以史为鉴”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因此高考历史试题格外重视历史对现实的关照,很多试题就是以社会热点切入进行试题命制,将社会热点与历史知识相结合,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
例如,第24题通过对《墨子》中关于自然科学和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既弘扬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时也呼应了当前国家所大力提倡的科技创新和工匠精神,引导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第29題通过对五四运动后发生的关于社会主义是否适合中国国情的争论为后来中共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的考查,体现出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呼应了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培养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认同。第33题通过正义者同盟名称、口号和斗争目的的变化考查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此前本部分内容并非重点考查对象,今年对马克思主义的多次考查就是对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周年这一重大历史周年纪念热点的回应,并以此帮助学生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总之,命题人在选择命题切入点时往往会从中国当前必须面对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出发,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趋势。
参考文献
[1]激扬家国情怀,传承时代精神——2018年全国卷高考历史试题评析.教育部考试中心
[2]吴伟.《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历史教学》(上半月)201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