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主题实践课程 塑造人格灵魂之花

2018-05-14曹少平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11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曹少平

【摘要】主题实践课程是学校德育教育课程中的一门课程,比起其它课程,这门课程更有实效性,这门课程主要是结合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开发的相应德育课程,结合学校的德育主题与实际,从而在规定的时间内开展的相应活动。因此形成学校的主题实践课程序列,丰富学生的成长体验,同时促进其良好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主题教育 德育课程 实践活动 重要性

学校德育以学科课程为载体,而主题实践课程是学生延伸活动的一种德育形式。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德育教育课程其中的主题实践课程,主要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实践性学习活动,各项主题的制定要根据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并能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主题实践课程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思想品德的重要课程,开展主题实践教育课程,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主题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有一个系统的内容、清晰的目标、明确的实施方向。

一、主题实践课程的内容确定

仅靠课堂基础学科渗透,是不能满足社会对德育人才培养的诉求;不能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创新意识的诉求,主题实践课程的德育实践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使学生的道德观念在行为中得到实践与形成良好的人格。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种:

1.思想品德教育

思想品德教育旨在能推动学生的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发展为道德信念。重点强化学生的认识,培养五爱情感:爱惜生命,孝敬父母,关心他人,热爱集体,报效祖国。

2.习惯养成教育

行为是一个人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只有通过行为的重复和强化才能形成习惯,也才能将人的思想品德水平稳定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的核心是以行为主线,着重培养五好习惯:勤学好问,勤劳节俭,文明礼貌,遵纪守法,整洁健身。

3.人格修养教育

人格是德育教育核心的素养。人的性格需要塑造,能力需要培养。蒙台梭利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1】两者都有着共同的观点,是就人格的素养。所以应该把教育“拓宽”,从分数和特长之外的习惯、能力、情商、人格等角度思考,如此才可能更好地把握人的核心素养和本真的教育。从当今社会的需要来看,着重培养五自能力:独立自主,自觉自理,自我表现,自我调控,自我评价。适应社会的共存,就要依靠活动创设进行锻炼。

二、主题实践课程目标的确定

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各种知识是互相联系渗透的,内容的确定直接影响目标的确定,结合学校的德育课程与实际,确定适合自己学校主题实践课程的目标,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确定的目标有相似,程度却又有所不同,这些主题都是在不断反复中实践的,只在于年段不同有所侧重。目标可以划分为:

1.近期目标(低年级)

各年段按主题实践课程划分,人人初步具有的德育观念与习惯。一、二年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是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坚强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情感,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如:形成尊师友爱、环保、感恩等优秀品德。

例:环保主题实践课程,结合“植树节”会徽标志讲解,告诉他们植树不是只在这一天,而是要“过好植树节,留下植树月”,并强调植树节不必把植树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我们还要在植树节过后,实事求是地倡导植树月、植树周,甚至是护绿月、护绿周,植树造林、爱护、保护、营造绿色生态环境,让学生形成环保观念。

2.中期目标(中年级)

能根据主题实践课程的主题人人自觉参与实践活动。三、四年级,在实践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和初步具有辨析是非好坏、善恶美丑的能力。如学生在已有的环保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社区周边除草,整理花坛、护小树苗。

3.远期目标(高年级)

已形成良好的品格。五、六年级,在主题实践课程的规划下反复实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具有较高的辨析能力,能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入侵,敢与坏人坏事作斗争。所谓习惯成自然,学生就要从小抓起,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

这样通过分阶段落实,促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如校园里拾金不昧、主动帮助同学、自觉为校园或社区打扫等。正所谓:“人之初,如玉璞,性与情,俱可塑”。

三、主题实践课程的实施

根据主题实践课程的内容、目标,有目的有计划进行实施,在实施中结合年龄段、认识水平等,通过多渠道、多形式进行。

1.基础学科教学中相机实施主题实践课程(侧重于校内实践)

在小学基础学科教学中相机如何融合主题实践活动课程,是每一位老师都关注的问题。例:小学英语学科,如何把“勤劳朴实”的教育主题课程在英语基础学科中的渗透?那就要结合英语学科特点,创设情景,选准“文本”与“德”作为结合点,把主题实践课程融入教学当中去,做到以情悟德,文德结合。如:教《Waiting for another hare》時,设计情境,引导学生学习文本,通过农夫辛苦的在田里劳作到毫不费力的捡到美味的兔子,唯一的一次偶然,使得他发生思想的质变:守株待兔,最后一事无成,一物没存:耕种的田物,颗粒无收;家养的畜物,无一生存。再联系当今的一些网络、微信、QQ等中奖诈骗,教育孩子,使孩子认识到:哪有那么大的馅饼从天下掉下来,没有“不劳而获”的“好事”,“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勤劳朴实是收获、幸福、快乐的保证。

同一学科在不同的年级中,其德育元素及德育功能并非独立的。它需要通过反复螺旋开的延伸,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反复出现,从而通过浸润的方式来使学生自身养成良好习惯,形成核心素养。

2.德育专题活动中实施主题实践课程(侧重于家校结合实践)

在育德课程中讲到的“节日课程”,在特定的日子里,一个节日,一种文化,传递的是情感。中国的的传统节日,它体现了一种民族情感,它具体表现为对祖国、对家乡、对故土的热爱和依恋。譬如:

端午,形式上虽为划龙舟、吃粽子,但在本源上却暗含着屈原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清明节是中国人扫墓祭祖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缅怀先辈寄托哀思也激励后人,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

在中秋节人们以赏月、吃月饼为形式,表达乡思、乡恋之情,也蕴含了民族大团结、祖国统一的思想內涵。

春节是重要和隆重的传统节日,除夕夜的团聚和年夜饭则是春节最重要的标志,离家在外的游子和在外的人们,每年都要克服一切困难,赶在除夕夜到家,为的就是一家人在除夕夜吃团圆饭,团圆表达的虽然是一种情感,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具体体现。

过节是很热闹的,如果让我们青少年充分感受这些节日的氛围,体验每一个节日的寓意,通过活动参与其中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直接手段之一,又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3.社会行规范实践活动中实施主题实践课程(侧重于校外实践)

离开校园,落实到社会、家庭中参与实践。

①进敬老院:主要服务内容为前往敬老院开展尊老服务,协助敬老院开展各项义务劳动工作。

②深入社区为生活困难的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③到公共场所参加公益活动,义务服务

……

目前在家长和学生心中,认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学科教学,学生需要在学校接受教育教学时间就可,每门学科,在对学生进行学科知识教学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各个方面的成长与发展,里面也包含了学生的道德培育发展。事实上,虽然学科教学中渗透相应的德育内容,但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更偏于知识的掌握。正是这种的偏向,使部分隐性德育因素一带而过,很少去深入发掘与拓展,正是这样,更需要拓展主题实践课程,在学科的和风细雨中创造了优良条件,就使德育主题实践课程不再停留于形式与知识中,而是在不断反复实践,让学生提升能力与品格。

由此,我们教育的孩子,不仅需要知识,更需要净美的心灵,为了避免我们的教育变成没灵魂的教育,就要重视孩子的实践课程教育,让孩子从认知转化为个人行为,让孩子在学习、生活实践中成长,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钱林.《在人格才是教育最核心的素养》.摘自中国教育学会.2016年11月

[2]张蕊.《“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学科德育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第一版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增进大学生党员主题教育实效性之应然选择研究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中国梦”哲学逻辑视域下高校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
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研究
在过程中体验 在体验中发展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幼儿园主题教育背景下的环境创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