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考研热”现象下大学生择业心理的探究

2018-05-14张鹏飞蔺婧符兰丹

知识文库 2018年14期
关键词:考研研究生心理

张鹏飞 蔺婧 符兰丹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大幅度上升,本科学历已不再是当代90后仅追求的目标,为了追求更高的文凭,以及能在未来拥有理想的工作,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考研“大军”。此次课题围绕“考研热”背景下大学生的择业心理进行深入研究,由在校大三学生联系自身实际并实践调查讨论,使探究结论更具意义。

1 调查背景

据《2017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显示,在职研究生首次纳入全国统考后,考研报考人数达到“史上最高”的201万,首次突破200万人,比2016年的177万报考人数增长13.6%。来自300多所高校850人的被调查群体中,76.71%的受访者表示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或打算考研。23.29%的受访者在求职或实习面试时遇到过学历歧视,42.4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本科就读高校一般,希望通过读研改变“出身”。由于本科学历者越来越多,其竞争力自然下降,进而追求更高学历。考研人数越来越多,本该算是好事,可是从这几年的各界人士反馈来看,却多是一副忧心忡忡的姿态。已形成从众之势的“考研热”现象同时也揭露了一些隐藏的社会问题。本项目即对于大学生“考研热”现象背后的择业心理展开分析与研究。

2 前期实践

在项目立项前,团队成员已经就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的同学做了“关于毕业后的择业去向”的抽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心目中的择业方向主要有六种:继续升学(考研)、出国深造、自主创业、直接就业、应征入伍、待就业。且对初次就业方向有高薪化的偏好,同时追求企事业单位岗位。不难看出,大学生群体对初次就业较理想化,缺少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分析。由于有了前期的调查分析,也为项目后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3 调查分析

项目立项后,小组成员就“考研动机”“影响做出考研决定的内外因素”“考研安排计划”“报考院校及专业”等问题制作调查问卷,采用在仙林大学城区域线下实地发放与线上进行网络问卷调查,两条线同时进行。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得出,决定考研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以下几种心理:

3.1 纯粹科研心理。少部分学生是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而这也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3.2 求实心理。为了更好的就业,这也是大部分大学生选择考研的目的。目前,专科生供大于求,本科生供需持平甚至以后也是供大于求,而研究生暂时供不应求。大众普遍认为社会以后会演变成硕士学历者的天下,趁着年轻,多拿学历,未来才更有保障,高学历者更容易得到提拔当然这是在自己能力足够好的情况下。

3.3 自卑心理。当大学生真正进入社会,面对竞争机会,许多大学生并没有积极主动地去把握机会,在自我推销时不自信、没有把自身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用人单位,而是消极的等待着用人单位的选择。特别是当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退堂鼓心理会逐渐占据上风。这种渴望参与竞争又缺乏自信的心理,使许多大学生在面对竞争的压力时非常被动。从而逃避就业,选择考研的道路。

3.4 功利心理。经过考研考入入知名高校后,“镀金”包装,改变本身普通的本科生学历,就业待遇薪酬福利更优.

3.5 盲从心理。缺乏职业规划和自我定位的大学生群体对毕业后的生活一片茫然,逃避就业的心态加上内心毫无目标,对首次入职想法过于理想,高不成低不就,极容易被身边的有考研规划和机构宣传带动,人云亦云,“随大流”,最终盲目被动加入“考研大军”。

4 建议与启示

决定考研的出发点因人而异,积极的心理能在营造良好氛围的同时指引大家寻找出最适合自己的那条道路。当然,消极的心理也是存在的。经过我们对消极心理的研究,有以下几种心理:

4.1 对于自卑和逃避心理,其实是对自己本科学习成果,本科院校的不自信的表现。以至于羞于面对社会,没有勇气竞争工作岗位。人总会长大,逃避不如面对,早日接触社会可以更早的知道自身的不足。针对这种心理,同学们应当多与自己的父母、老师交流,尽早发现自身不足,采取措施提升自我素质与能力,慢慢建立起自信心,跨出第一步,逐步积累经验并总结。而对于考研,同学们应该合理的权衡利弊,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相对客观的角度考虑,这才是正确的方式。

4.2 对于盲从心理,这部分同学由于身边同学都在考研都在考研,就觉得自己也要去考。其实这是一种缺乏自身职业规划的表现。作为一个应届毕业生关于自身优势、自我发展方向、人生阶段的目标等都不明确,則必定是缺乏竞争力,更别提执行力了。对于在校大学生,学校及老师应尽早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尽早普及不同职业的工作性质与特点,了解学生对不同职业的偏好与兴趣,,从而引导与帮助。所以这类同学不妨静下心来,思考自身优势与兴趣所在,了解目标岗位用人需求,再决定是否选择考研来提升学历。考研不是一条轻松的道路,既然选择了就必须全力以赴,不然纯属浪费青春。明确自身,规划人生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这些心理的背后暴露出不可忽略的问题:过度教育 ?考研动机功利化?考研形势应试化 ?文凭导致社会分层 ?“考研热”导致“就业难” ?名校效应与为“名”而考 ……这些问题仍需要专家思考与进一步剖析。

基金项目:本项目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校级项目,项目名称:大学生“考研热”现象下择业心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张鹏飞 符兰丹),项目编号:JS201713994035,项目指导老师:沈洁 范钦。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

猜你喜欢

考研研究生心理
我的考研故事
高校给考研学生免费加鸡腿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心理小测试
考研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