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量词“阵”的搭配组合研究
2018-05-14许诺
许诺
“阵”是现代漢语中的常用动量词,在现代汉语可表示短时义,还可称量自然现象类、抽象事物类、心理感受类和其他动作等。“阵”称量的动作需符合以下特征:即动作在不长时间内较为密集地持续发生,同时兼具密集、短时和持续性等特征,主要与自主动词和持续性动词组合使用。
现代汉语中的“阵”主要称量以下几种动作类型和事物:1自然现象类;2抽象事物类;3心理、感受类;4其他动作。
1 自然现象类
(1)我们上了火车之后,下了一阵雨。(《福尔摩斯探案集》)
上例表示了自然现象,现代汉语中“阵”称量自然现象的用法是古汉语中“阵”用法的延续,自然现象由于是自发现象或无显著动作主体,因而“阵”在这种用法中与动作的关联也不大,多表示自然现象的持续,同时又有较密集的特点。
2 抽象事物类
(2)又是一阵掌声。见金枝鼓掌,大立也跟着鼓掌。(陈建功《皇城根》)
以上例句中“阵”称量的都是抽象事物,例(2)中称量“掌声”,“阵”称量“声响”类的用法从唐朝就开始出现了,一直延续下来。“阵”称量抽象类事物时,与动作的关联不大,但“如”阵前出现了动量词,则其与动作仍有关联,因而这种情况下“阵”应视为动量词。
3 心理、感受类
(3)……没带什么钱,李浩淼着急了一阵,对众人抱一抱拳,说我财运好呢我还自己不当心带少了钱。
(池莉《你以为你是谁》)
上例中“阵”称量了表心理的动词 “着急”,这种用法中的“阵”应视为动量词,无明显的动作密集发生的特征,但表示心理状态或感受的持续,持续时间是短时的时段。这种用法也是古汉语用法的延续。
4 其他动作类
(4)这天,赏心苑没住客人,暖暖难得地闲下来,就在家洗了一阵衣裳……。(周大新《湖光山色》)
“阵”的特征即动作在不长时间内较为密集地持续发生,语义特征为【+密集】,【-长时】,【+持续】。因此,与“阵”组合的动作都要要符合“阵”的特征。例(4)中“洗了一阵”表示动作在不长时段内持续地发生,且动作较密集地出现。
我们对“阵”与动词的组合情况做了语料调查,发现可与“阵”组合的动词个数较多,这也与“阵”衍生出的表时段的用法和称量事物类用法有关。从动词的自主和非自主角度来看,与“阵”组合的多数为自主动词,这符合大部分动量词和组合动词的规律,但语料调查显示少量非自主动词也可与“阵”组合使用,如:
(5)如果这是一场敌方投入了数字化班的局部战争,我们已经败了一阵。(柳建伟《突出重围》)
以上例句中“阵”前出现的动词“败”,“爆发”,按照马庆株(1988)的分类都属于非自主动词。例(5)中“败一阵”是延续自古汉语中的用法,称量战争类动作,也是“阵”作为动量词最早期的用法,动作都没有具体的动作发出者,都表示在不长时间内某种状态的延续。我们认为“阵”可与非自主动词组合使用是由于“阵”最早作为动量词使用时就称量自然现象,而自然现象都是无动作发出者的,因此发展到现代汉语中,“阵”是为数不多的可与少量非自主动词组合使用的动量词。
从动词的持续性角度,“阵”不可与非持续性动词组合,我们根据马庆株(1981)根据动词持续性所做的分类做了语料调查,非持续性动词中仅动词“败”一词可与“阵”组合使用,在上文的分析中“败一阵”是从“阵”作为动量词最早期的用法延续而来的。我们认为“阵”不能与非持续性动词动词组合由于“阵”的【+持续】特征,非持续性动词多为一次性动词,如:死,丢,成立等,或为有完结义的动词,如:完,结束等,这些动词显然与“持续”是相悖的,因而这类动词不能与“阵”组合使用。根据语料调查的结果,可与“阵”组合动词较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强持续性动词,如:
(6)黎青在床上躺了一阵,坐起身来,一鼓作气地写完经沈振新的信。(吴强《红日》)
“躺”属于强持续性动词,与“阵”组合后,表示在短时段内动作状态的延续,而因动词的强持续性,因此动作一般不表现出密集特征,仅符合“阵”的【+持续】,【-长时】特征。另一类是“看”类弱持续性动词,如:
(7)谢小玉骂了一阵,自己……。(古龙《圆月弯刀》)
这类动词持续性较弱,动作性较强,与“阵”组合后,依然表现出动作密集的特征,如“骂一阵”,“打扫一阵”,“跳一阵”分别表示“骂”,“打扫”,“跳”动作在不长地时段内密集地持续地发生。按照马庆株(1981)的分类,还有“挂”类弱持续性动词,根据语料调查,这类动词中可与“阵”组合的动词不多,如:
(8)她接过鲜花,欣喜地叫了一声,举起来在脸上轻轻贴了一阵。
“贴”属“挂”类弱持续性动词,这类动词特点是持续性不强,多为静态动词。与“阵”组合后表示动作状态的持续,“贴了一阵”是指“贴着”动作状态的持续,并表示动作发生在不长的一段时间内。由此,“阵”在于“挂”类弱持续性动词和强持续性动词组合使用时,动作呈现出【-长时】,【+持续】特征,在于“看”类弱持续性动词组合使用时,动作还有【+密集】特征。
(作者单位:上海财经大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