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分析汉字初文造字心理

2018-05-14白晓妮

知识文库 2018年16期
关键词:造字语言学古人

白晓妮

汉字以象形表意为基础,具象性是汉字的重要特征。汉字字形的构造牵涉古人的社会生活、语言特征、思维方式、心理和习俗等诸多方面。认知语言学注重的经验哲学和意象图式的原型概念与中国古代先民造字的思维方式存在相似之处。本文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探析汉字初文造字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方式,从而阐释古人造字的心理活动。

认知语言学是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试图从认知的角度解释语言的一般规律和生成机制。认知语言学以经验主义为基础,认为人类的语言能力与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认知主体通过对现实环境的体验获得对世界的认知,用人的一般认知规律去描写或模拟语言。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表明,人类通过对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来获取意义,而头脑中对某一客观现象的认知是构建感知对象抽象概念的基础。认知主体与现实世界进行互动和交流,对某一事物有了形象具体的感知,进而对其进行抽象概括,成为头脑中认知世界的表征形式。按照认知语言学的观点,对世界初步体验的认知结构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形成抽象概念。意义是一种动态的心理操作和构建过程,它的获得不仅来自于抽象符号与客观世界的联系,而且来自人类自身的经验,这与汉字初文造字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相似性。

认知语言学以思维来解释语言,而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类脑中形成的对事物的认识、判断和推理等思维活动都需要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语言成为人们社会交际和沟通思想的媒介。人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某一客观现象有了具体的概括和感知,这种动脑的过程就产生了思维活动,思维的表达需要以词语为依托,在语言的交流中实现。文字是用来书写语言的符号系统,由于“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创造了文字来记录语言。文字的出现使得只有口头形式的语言又具备了书面形式,使得转瞬即逝的听觉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了视觉的记录和留存。古人为了方便记事,最初是在岩壁和器物上模仿事物的形象刻画符号,直到甲骨文时期才形成了成熟的文字体系。古人在造字之时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体验,这与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结构来源于人的感知和社会经验本质上是相似的。

汉字初文是汉字最早出现的形体,是汉字源流中“源”的部分,同时往往是一些无法再加分析的独体字,且在功能上具有孳乳繁衍的作用。初文主要以象形表意为主,承载了古人主观的心理意图,体现了先民造字时的思维方式,通过对初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人在造字时的思维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 以自身为中心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把人作为认识、改造世界的主体,人在社会劳动的过程中,最先有了认识自我的意识。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说到古人创造初文的方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孔颖达解释“近取诸身者,若耳目鼻口之属是也。”古人通过观察自己,创造了与人自身有关的初文,包括不同角度的人形、人身上的具体器官以及与四肢有关的初文。如“首”,从字形来看,象人首正面之形,耳目口发皆具,十分形象。“囟”字表示头盖骨,段注:“囟,其字象小儿脑不合也。”其实从文字构形的角度来说,古人已经意识到了思维与脑的关系,比如从囟从心的“思”字,可以看出古人造字已有脑主思虑的概念。

2 以经验为先导

古代先民在与生存环境的互动中,体验到各种具体或抽象的早期观念,把这些观念用到造字上,使得汉字具备了早期社会结构和生存方式的性质。古人的生活经验是通过生产劳作以及社会活动获得的,他们按照事物的特点来体验世界,在描述自身无意识的认知时,经验创造发挥着核心作用,然后基于自身的经验常识发现事物存在的本质现象。《说文·齐部》:“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象形。”古人在收割麦子的时候发现麦子吐穗后特别整齐,于是创造了“齐”字来表达物体整齐的概念。再如“垂”的初文象草木华叶向下形,后加“土”用来表示下垂的意思。这种根据生活经验创造文字的现象与认知语言学的经验哲学不谋而合,都注重人的亲身体验对认知的作用。

3 注重观物取象

汉字源于古代先民对自身以及所处环境的体验和观察,人类通过观察周遭环境从而对世界有了最初的认识,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就需要一种符号来记录语言传达思想。许慎《说文解字·叙》中谈到古人通过对天地的俯仰观察,“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看见鸟兽蹄爪的痕迹便“知分理可相别异也”,根据摹拟物体的形象来创造汉字。象形表意字的字形是古人观物取象的认知结果,其表达出来的象物之形的文字是经过心理加工的产物,是认知主体对某一类事物总体特征的抽象概括,打上了主观认识的印记。古人通过观察事物和现象认识世界,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来区别相类似的事物。如“牛”象牛头形,角向上而笔直,“羊”构形思维与“牛”相同,但特征有别,其初文象羊头形,角向下而弯曲。“小”象小颗粒形,表示细小的事物。“身”象人怀孕之身,突出了人怀孕时肚大的身体特征。

4 构字依类象形

语言的象似性是人们通过类比语言符号系统单位以及彼此的关系,得出语言功能上和所指对象被人感知的相似性特征。语言的象似符通过模仿刻画其表征对象,与其所指对象在性质上存在着某种相似性。在构造文字的过程中,古人亦借鉴其生活经验,使得构造出来的文字具有合乎逻辑的象似性。许慎认

为古人在创造文字时,“画成其物,随体诘诎”,通过对词语概念所指客观对象的象征性摹写以构成文字符号。用简单的线条勾勒出物体的外部轮廓,使人一见便知道是某物,由形的直观性引起人们的联想,以沟通字形符号与词语概念的联系。不同民族的早期文字符号构造都是以对象的直观性表现词语概念的抽象性。如“日”象太阳之形,“月”象月亮之形,“山”象峰峦叠起之形,“川”象水流之形,《说文·川部》:“贯穿通流水也。”

5 意象圖式思维

早期的汉字以象形表意为主,这一阶段产生的字形能够表示所记词的意义,也能侧面反映出造字主体主观的心理意图。汉字中的表意字是古人对生存环境以及社会生活认知体验的结果,有了生产劳动的经验,就会创造出与人生活生产关系密切的初文来。有的初文比较直观,根据字形的大致轮廓就能看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有的则比较抽象,在字形中蕴涵了人们对事物的感觉和认知,这与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图式”相类似。古人在创造初文的时候往往将生活中常见并且对其有根深蒂固的认知的事物进行图式化的模仿,通过转喻和隐喻的思维方式实现抽象意义的具象化表达。比如表示性质状态的“高”字,本是人工建成的高台建筑,甲骨文象台观之上复有高耸的建筑物,《说文·高部》:“崇也。象台观高之形。”用层叠形的楼台来转喻事物“高”的特征。再如“永”字,《说文·永部》:“长也。象水巠理之长。《诗》曰:‘江之永矣。”用涓涓流动的河水来隐喻“永久”之意,字形以空间河流的形象隐喻时间的长远。

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的语言能力跟人的一般认知能力密切相关,这种认知模式与汉字初文造字的心理在本质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在认知形式上,汉字形成的初期先民们对世界的认知还处于混沌的状态,没有形成以概念和逻辑为基础的理性思维,主要依靠生产劳动的经验来认识和把握世界,对世界的认知主要以意象的形式储存于头脑中,在造字的过程中运用具体的形象进行比类构形将抽象的意义具象化。我们可以运用认知语言学诠释语言的概念和方法来探析汉字系统的认知结构,从而了解古人在创造初文时的具体心理活动。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造字语言学古人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古人的过年诗
隋文帝造字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咱们最初是啥样
咱们最初是啥样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