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射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的原因分析

2018-05-14邵惠芬董朝芳艾有林

农家致富顾问·下半月 2018年2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

邵惠芬 董朝芳 艾有林

摘 要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死亡率。一直以来,我市高度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有关法律法规及会议精神,在实践中创新,全面推行“分片包干、集中免疫、整村推进”的强制免疫模式和生猪“321”免疫技术,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成效明显,猪瘟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显著下降,为保障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创造了条件。但近年来我市在高密度免疫接种情况下,免疫过猪瘟疫苗的猪场及自然村仍零星发生猪瘟,并以由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所致的温和型(非典型)猪瘟多见,造成母猪早产、流产、死胎、不孕,以及造成猪群出现亚临床感染和亚健康状态,笔者通过调查,以下一些因素是造成注射猪瘟疫苗后又发生猪瘟的原因。

关键词 注射猪瘟疫苗;原因分析;免疫抑制

1 猪瘟母猪带毒影响

抗体水平低下的母猪在妊娠期期间感染猪瘟病毒时,多呈亞临床经过,感染母猪具有一定的免疫抵抗力,不表现明显发病症状,但带毒现象在相当普遍,带毒母猪通过不断向外排毒或通过胎盘将病毒传给胎儿,先天感染猪瘟的仔猪产生后天免疫耐受性,注射疫苗不产生抗体,成为持续性感染的带毒猪。

2 免疫出现空挡

哺乳仔猪注射疫苗早了受母源抗体的干扰,育肥猪注射疫苗早了会受上次免疫疫苗的影响,注射晚了会出现免疫空白期,引起发病。30日龄仔猪应进行首次免疫接种,到断奶时必须再重复接种一次,产生坚强的免疫力。注射疫苗过的母猪所产的仔猪可通过初乳将母源抗体传递给仔猪,要求妊娠前一个月必须注射猪瘟疫苗。由于生猪整个养殖周期总要接种多种疫苗,而各种传染病的易感日龄不同,各种疫苗间又存在相互干扰作用,每一种疫苗接种后,其抗体消长规律不同,因此要根据疫病存在情况,结合抗体检测结果,制定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同时重视补针工作。

3 冷链体系不健全影响疫苗质量

我市2004年配备村级的小冰柜只能保存冷冻疫苗,且现在多数已老化、损坏,有的疫苗只能存放在私家冰箱,难免与其他物品混存,有的灭活疫苗则不能冷藏保存,形成冷链脱节,必然影响疫苗质量。如猪瘟冻干疫苗要求低温保存,而且在不同温度条件下保存的日期亦有不同,按规定,估存期从制造日期起,于-15℃冷冻条件下保存,有效期限为1年;0℃-8℃冷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6个月;于是8℃-25℃阴暗干燥处保存,有效期为10日。基层乡村冷冻设备的实际温度达不到-15℃以下,本应冷藏保存的疫苗部分得不到冷藏。一般是春秋两防期间大量使用疫苗,每个防疫季节从市级分发疫苗到乡镇集中免疫结束一般在两个月左右,在此期间使用的疫苗应该没有问题,但冷链体系不完善,导致疫苗减效和失效的情况难免。

4 疫苗运输保管不当,会降低疫苗质量

一是疫苗箱通过车辆运输时,箱内疫苗瓶受车辆运动产生的振荡和摩擦导致个别疫苗瓶失去真空,降低效价或失效。二是由于疫苗箱内放冰太少或不放冰导致温度上升。当运到市站又放到冷库中保存,再次冻结,由于融冻交替而降低效价,缩短了保存期。三是基层兽医人员忽视了疫苗的保存温度与有效期的关系,到县或乡兽医站取疫苗时不带保温瓶,取回又放在冰箱下层降低了效价。四是各村防检员取苗过程中,有的用保温盒,水壶和冷水、冰棍,有的放在背包中,有的一次性取完全村疫苗数,回家在常温下保存几天再进行疫苗注射,村防检员进行防疫时,走村串户,野外操作,把稀释的疫苗随便在常温下放置,即使是夏、秋季节气温偏高的情况下也是如此,这样疫苗效价便会降低。使用效价低的疫苗免疫,免疫力不坚强,不足以抵御猪瘟野毒的侵袭,造成免疫猪仍然发生猪瘟。

5 疫苗使用方法不当,影响防疫质量

打飞针。村防检员为了注射方便打飞针,一是针头刚接触到皮肤时猪就跑了,将疫苗射在皮肤上,根本未将疫苗注入体内;二是注射在肌肉里面一半,外一半,射入皮下部分,又从针眼处流出一部分;三是将疫苗注射脂肪层内,而脂肪层吸收能力很差,在脂肪层内停滞而失去免疫效果。 上述由于疫苗剂量不足,影响免疫效果,不产生免疫力,虽然注射了疫苗,实际上等于没注射。

消毒不严,人工接种强毒 。虽然一再强调按技术规程操作,搞好消毒,防止针祸,但仍有个别村防检员缺乏防疫基本知识,很少更换针头,甚至一针扎到底,打防疫变成带毒传播,一但遇上潜伏期的猪瘟,不但致使针头和注射器带毒,而且会造成整瓶稀释疫苗污染或带毒感染,使防疫注射变成了带毒传播,引起注射后爆发猪瘟流行。

6 免疫程序不合理

接种猪瘟疫苗的母猪产仔后,经过母乳将母体的抗猪瘟抗体传递给仔猪,使仔猪获得被动免疫。仔猪1日龄中和抗体滴度在1:512以上,10日龄时中和抗体滴度在1:128以上,15日龄下降至1:64以上,这期间保护率为100%;20日龄抗体滴度下降至1:32,保护率为75%,此时为免疫的临界线;30日龄时抗体滴度下降至1:16以下,无免疫力。母源抗体与活毒疫苗免疫率关系是1:32以下100%可获免疫,1:64—1:512免疫率50%,1:1024以上则免疫无效。母源抗体价越低,疫苗免疫效果越好。因此疫苗接种期最好选定在仔猪保有的母源抗体不会影响疫苗的免疫效果,而又能防御病毒侵袭的期间,即仔猪母源抗体为1:8—1:64的期间进行。如果新生仔猪有母源抗体的存在,且抗体水平未降到适当水平(中和抗体滴度1:32 ),就给仔猪接种疫苗,这样就会造成母源抗体封闭,破坏猪机体的被动免疫,从而发生猪瘟。也有的仔猪21-25日龄接种了疫苗,从此再也没有免疫接种;由于仔猪体内尚残留部分母源抗体,能干扰疫苗的免疫力,免疫时间较短,抵抗不注病毒侵袭而得病。也有的仔猪在60日龄断奶,在家注射了猪瘟疫苗,到市场又重复注射1次。这些猪由于上次接种疫苗后机体产生的相应的抗体没有降到一定水平而过早接种了与上次抗原性质相同的疫苗,结果部分疫苗被机体内残留的那部分抗体所中和,致使猪只产生的免疫力低而发生免疫失败。

参考文献:

[1]吕红生.猪瘟疫苗注射后发生猪瘟的原因[J].云南畜牧兽医2004,3:31

[2]陈国花.猪瘟免疫失败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91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
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蛋白与胰腺癌的研究进展
硒镉互作对大鼠免疫功能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家禽免疫抑制疾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血清药物化学和血清药理学研究麻黄附子细辛汤抗炎和免疫抑制的物质基础
肿瘤微环境与其对肿瘤治疗的影响
五指毛桃与黄芪提取物对免疫抑制小鼠细胞免疫的影响
浅谈家禽养殖中导致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形式及原因
西罗莫司不同血药浓度对肾移植患者肝肾功能的影响
血液净化联合免疫抑制治疗百草枯中毒疗效观察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