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2018-05-14李洪宾赵洲洋
李洪宾 赵洲洋
[摘 要]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积极向上和功利化取向的两面性特点,因此,需要红色精神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导向,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红色文化,发挥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作用。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内在的联系,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而且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根据大学生价值取向体现出的特点,需要教师加强对红色文化理论研究,以身示范发挥榜样作用,亲自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论学习与红色圣地实践考察相结合,并且要加强制度保障,确保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落实。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目标。
[关键词]红色文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8)02-0032-05
大学生作为时代发展的主体,价值观的取向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新时代,价值观念多元化、价值取向多样化、利益格局不断分化,社会环境影响力进一步增大。因此,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红色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来源,是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好紅色文化这一全新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让大学生感知共产党的革命奋斗历程,珍惜当下美好的生活,有利于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养成自觉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的好习惯,有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的作用。笔者主要从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以及融入的路径方面进行问题探讨。
一、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主体,担负着历史使命与时代责任,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学不仅是一个培养学生技能的地方,更是一个塑造健全人格的地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知识技能的过程,更是一个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过程。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珍贵资源有着丰富的时代内涵,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根本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特点
新时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现出两面性的特点。首先是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展,中国的改革开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受全球化的影响,生活、学习条件的改善为大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他们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大学生深受信息化社会的影响,各种思潮相互交锋,使大学生的思想特征呈现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更为积极、独立、自强、成熟,敢于接受新的事物,积极创新,敢于实践。总地来看,这正是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体现。
其次是功利化的价值取向。虽然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积极的一面,但是也要看到其对立的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与环境的变化极其相关。正如互联网是“双刃剑”一样,要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积极引导,尽力消除消极的一面。在全球化、网络化、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新时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有些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诚信观念失守。在面对当前繁纷复杂的选择时,他们表现出巨大的不适应性,心中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坚持什么、放弃什么,总是在患得患失之间徘徊。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缺乏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对于事情往往感觉麻烦,缺乏信心与坚持,只谈回报,以自我为中心的利己主义盛行,往往忽视对国家、集体、社会利益的考虑,常常抱怨对现实的不满。没有坚定的奋斗方向,缺少立志,兴趣单调,终日与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为伍,在虚拟的世界里寻找自我、回避现实。常常抱怨生活无聊,缺乏创造性,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最后是功利化价值取向的原因。一些大学生在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在平常的生活、学习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以利益为中心,遇到事情时常常将利益的获取放在首位,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以利益为目的,展现了人际交往的庸俗化、实惠化、功利化,只与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人交往或是只在需要别人帮助的时候才和别人交往。一些大学生,诚信意识缺乏,尊老爱幼、尊师尊长精神缺乏,缺乏团队精神。而且当前大学生承受困难、失败的意志薄弱,因为情感、找工作、考研等问题出现自杀意念、残害舍友等极端行为,给父母、老师、学校、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很大的原因与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不当有关系。
(二)红色文化的特点以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联系
首先,红色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的复兴离不开文化认同与传承,中华民族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不断开拓前行[1],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必须认同和传承。从不同的角度对红色文化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红色文化是指在世界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在中国特指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时期和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革命理论、经验、精神凝结而成的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奋斗的历史结晶,具有弘扬与传承的历史意义与时代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表现为各种精神、物质、制度等形态。红色文化最根本的是具有“红色”的特征,即具有革命性、实践性、创新性、大众性、与时俱进等特点。红色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同时期赋予红色文化不同的时代内涵,并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丰富,与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相统一的。
其次,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着重要的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在理论创新、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上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取得的这些进展,一方面说明了国家的重视,一方面是人民能够接受、认可。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把爱国主义精神融入红色文化的建设之中。对大学生用中华民族的光荣历史、优秀文化,引导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3],离不开红色文化的熏陶。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其历史的根基,又有时代的特色,其中对中华文化自信形成了红色文化发展的前提。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担当起国家独立、民族解放的使命,经过艰苦的奋斗,不仅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而且取得了社会主义的成功,经过近40年的改革开放发展历程,中国人民从温饱进入了小康社会,还要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正朝着“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而奋斗,希望早日实现“中国梦”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此看来,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为了国家独立、民族富強而奋斗所创造的红色革命历程就是红色文化发展的过程。红色文化的发展与继承一直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在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正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时机,把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红色文化发展必须坚守的灵魂和根本,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首先,红色文化深化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热情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表现,爱国首先爱祖国的历史,爱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创造的红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4],那么,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革命文化,具有高尚的品质、独特的内涵,对我国当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源泉,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提高文化软实力的着力点。红色文化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种革命胜利的结果,能够在大学生认识共产党奋斗的历程中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对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着重要影响。那么,这种文化能够使大学生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红色文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广大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倡导的是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中为实现国家独立,敢于奉献、敢于牺牲的自我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倡导的是广大共产党员在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为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社会民主、文明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敢于创新,不怕困难,勇于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中国梦而奋斗的精神追求及历史成果。新时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具有大变革、大发展的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求职能力越来越突出,他们对老一辈革命家充满敬意,从心底里愿意接受这种“红色教育”,这就成为一种内在的推动力让大学生去了解、学习、弘扬红色文化。当前对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激发出他们的爱国情感和高尚品质。
其次,红色文化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价值观的形成与文化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文化的发展会促进价值观的形成,而价值观的形成也会促进文化的发展。红色文化是在汲取和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文化,蕴含着深重而丰富的历史内涵和革命精神。以红色文化为资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培育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表现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发挥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红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第二课堂”,具有价值导向功能,突出表现在道德规范、认知导向、人格塑造、熏陶感染的功能。
最后,有利于增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内涵。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大学生的发展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相辅相成的。红色文化具有先进性和时代性的特征,红色文化的发展离不开与大学生时代特点的结合。红色文化需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时代价值、符合人类发展需要的红色文化精神[5]。当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场域,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社会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社会需求多样化,就业机制的改变以及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使得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多种多样的选择,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手机等虚拟世界之中,缺乏担当意识,直接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使他们在迷茫中找到人生奋斗的方向,在失落中找到成功的希望,在平凡中创造辉煌,早日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贡献者。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红色文化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展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具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功能,这也是文化最大的特质,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有针对大学生特点,采取合理的方式,才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才能取得持久良好的效果。
(一)教师需要加强红色文化理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对教育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师即研究者”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普遍认同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由于教师处在教学环境之中,对学生与教学遇到的问题都十分清楚,这也成为“教师即研究者”的优势。由此可知,教师加强理论研究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的使命,更是教师理论水平提高的基础。马克思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6]这就说明了理论的重要作用,理论说服人体现出了理论强大的力量,理论才可以更好地指导实践。强化红色文化理论研究,紧紧围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并真正落实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过程之中,用红色文化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首先,要提高教师理论素养。作为教师要肩负起传播知识与真理的责任,把先进的红色文化理论传播给受教育者。鼓励对红色文化理论前沿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其次,丰富和完善红色文化科学体系,必须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只有创新的理论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更应该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以红船精神为首的红色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出了强大的吸引力、感召力,认真深入解读好红色文化与时代发展的联系。最后,将红色文化的理论内容适当地穿插在课程中,把红色文化渗透到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与红色文化有关的教育活动,积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与学习。将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有效的教育方式。
(二)强化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理论学习与红色圣地实践考察相结合
红色文化如何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其实也是一个教育问题,也可以用教育的视角来审视,这就需要教育的政策指导。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创造历史的见证,也是共产党人生活经验的总结。那么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就得加强对红色理论学习,还要更多地到红色圣地中親自感受革命的伟大,这样才能真正把红色理论与红色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真正的认识、深刻的理解。
红色文化可以转换成价值追求,产生精神动力,与大学精神相衔接。大学精神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展现,大学所创造并形成的大学精神需要红色文化的融入,才能更好地弘扬与继承大学精神,展现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红色文化的理论支撑。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每个人的价值观树立发展经历着不同的阶段,各个阶段特点不同,对人的成长发展过程起着不同的作用。当前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阶段,是价值观形成与确定的特殊时期与关键时期,是人生转变的过程,大学生作为青年群体,在社会角色的转换过程中,也是一个价值观塑造、发展的过程,他们正处在由分化走向统一、由个体走向社会的过渡时期。美国学者英格尔斯曾强调过,只有一个国家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才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7]。人是社会的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需求,它关乎着国家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大学生与社会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中华民族伟大的“中国梦”才会更快地变成现实。
如何把大学课堂所传授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怎么把单调的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亲身体验红色圣地,课堂并不只局限在教室之内,课外教育也是“第二课堂”,网络教育也是拓展课堂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游览中宣传红色文化中的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各种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质,这是一种寓教于游、寓教于乐的学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方法使红色资源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发挥了红色文化独特功能,通过这种形式达到了教育主客体间的良性互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塑造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实践是文化孕育的地方,也是文化发挥功能的展现。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需要落实到对红色文化的实践之中,亲身参观红色圣地,学习红色文化理论必不可少。不同的红色文化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提供了不同价值观的塑造方式。当前高等院校可以把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的平常生活中,举办一些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活动,宣传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理解、接受红色文化,鼓励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首先,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宣讲。这种宣讲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历史再现法,讲红色文化涉及的历史故事,形成的过程等。在运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也要结合大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在对红色文化进行宣讲时,不仅要宣传理论,而且应该把红色文化与当前热点进行有机地结合,结合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育。其次,高校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一些红色革命圣地、校红色文化馆、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故事,这些红色故事可以直观生动地吸引当代大学生。而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宝贵的教育财富,成为培育文明社会风尚的重要教材之一。通过参观红色文化圣地,可以更好地对当前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在参观红色圣地中,中国共产党的光辉事迹、革命前辈的英雄精神都可以通过实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他们更能体会到这种革命精神。红色文化所承载的爱国情怀、无私奉献的精神、集体主义等革命精神,正是激励、引导当代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锤炼自我的活教材。发挥红色文化的潜移默化的功能,可以提升高校的文化氛围,传递给大学生正能量。通过重走红色之路,让大学生对历史发展有更立体的感受,对共产党的奋斗精神有更深切的感悟,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对社会主义发展充满信心、道德素养的培养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三)加强制度保障,确保红色文化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落实
以制度保障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制度化。建立融入机制,认真领会落实《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高校要结合《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进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意见》,完善责任机制,明确责任分工,确保高效执行,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以制度强化督查机制,监督责任主体,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实落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体制机制来保障[8],这就需要用制度统筹学校和各院系联合行动,充分发挥合力作用,制定各项常规性制度。邓小平曾强调过制度好坏对人做事的影响,制度好可以制约坏人做坏事,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会影响好人做好事[9]。因此,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需要适合大学生发展特点的制度作为保障,让红色文化的落地生根,为红色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空间,不僵化、不固化,紧跟时代发展,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大学生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养成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习惯,真正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结语
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都是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而努力,为了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而奋斗,体现出了全国人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精神。红色文化拥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红色文化的融入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发现与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相符合的元素,赋予红色文化时代内涵。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能动性作用,使大学生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继承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才能让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者,承担起历史责任与时代使命,做新时代的爱国主义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承担起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历史重担,为新时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 郭建宁.民族复兴的价值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
[2] 戴木才.让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发展[N].光明日报, 2017-09-27(10).
[3] 黄小希 ,朱基钗.立德铸魂 凝心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精神文明建设成就综述[N].光明日报,2017-10-01(3).
[4]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0.
[5] 双传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实践篇[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7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
[7] [美]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 .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读本[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3:3.
[9]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