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多维解读

2018-05-14刘经纬任平

知与行 2018年2期
关键词:新时代理论特色

刘经纬 任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這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科学定位。历史方位就是国情,正确把握国情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首要前提,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告诉我们的一条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事业的进步都是与对国情的科学判断密不可分的。关于“新时代”的科学定位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正确把握,有利于顺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行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是人类发展处于一定特点相对稳定的阶段,全面系统地把握和理解“新时代”至关重要。

一、 历史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创的伟大事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改革开放是新的时代特点,以改革为动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在东欧剧变之后,中国顶住了压力,始终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垮下去,反而展现了勃勃生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全部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以理想为精神动力,紧紧围绕主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顺利和快速发展。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六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为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以强烈的担当意识走在时代前列,一代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著作中书写了属于自己时代的光辉篇章。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完成了民族独立,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并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最初的探索,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物质基础和经验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也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与中国共产党人持续不断接力铸就的牢固基础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曾经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接下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接力棒”,正确面对世界复杂局面的挑战,科学应对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列举了以下的主要成就,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国民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达到30%,中国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可以说,“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我们有信心在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指导下,通过决胜阶段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

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持续不断的努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在清醒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提前进入到了新阶段,科学廓清了“变”与“不变”的关系。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中国的深刻变化,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前所未有的提升,为我们做出“新阶段”新论断的历史依据。也正是由于我们党带领人民的持续奋斗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自信地指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于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历史我们要认真分析和科学对待,能够将昨天、今天和明天有机地勾连起来,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不断努力、砥砺前行的历史,绝不能在此问题上犯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

二、 现实特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态势的科学把握

新时代既是基于历史发展的成就积累做出的科学判断,又是立足现实对未来的热切展望。党的十九大报告从三个“意味着”层面对新时代进行了内涵阐释。从民族发展角度看,意味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最后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展现出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向世界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魅力和生机活力;从世界影响看,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地进入新时代并向强国迈进,对于其他国家独立地发展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选择,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意义。三个“意味着”从民族复兴、理论魅力和世界影响等方面阐释了“新时代”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直接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成就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新境界,推动中国为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新时代的新实践、新进步和新成就会推动全体人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现实中最鲜明的特征体现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主要矛盾是判断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心任务,要彻底改变社会生产落后的情况,就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实际的。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我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对新时代主要矛盾的分析来看,一方面仍然从人民的需要出发进行阐释,满足人民的需要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这是与其他社会制度的根本区别,如资本主义就是发展服从于资本增值的需要,造成社会的分化和冲突,资本主义不断生产出否定自己的社会生产力;当然新时代人民的需要与以往相比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种转变表明在进入新时代后人民的需要层次提高,并且“需要”也日益具有广泛性,体现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群众的需要也表现为动态上升性和整体全面性。“需要”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成就,因为“需要”总是以发展为基础和前提的。另一方面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看,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发展,无论从历史比较还是从国际比较看,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整体上显著提高,在多方面已经进入世界前列。进入新时代生产力发展的显著特点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样就构成了发展价值与社会生产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的需要受到现实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亦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成为影响和制约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的主要因素。

矛盾就是现实问题的集中体现,就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认清和把握好主要矛盾就清楚了实践的着力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这是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阶段性问题,作为现实问题的解决又是面向未来的,要立足现实解决好现实的问题,才能为实现民族复兴目标奠定基础,也能实现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目标,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 理论自觉:依托时代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时代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定位,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现实基础。面对国情的阶段性变化,我们党必须保持高度的理论自觉,党的理论必须做到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新的实践,理论创新决不能落后于实践。新时代、新实践需要新的理论引领。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创新,又以实践创新推动理论创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立足新时代、把握新特点,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能适应新变化,正确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战略,经过十八大以来五年的发展和实践检验,已经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八个明确”为主要内容,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主要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强军目标、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提升党的建设时代水平等。主题鲜明、价值明确、内容丰富、逻辑严密是理论成熟的主要指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备这些特点,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实践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高度理论自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理论来源上看,是马列主义和已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以此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制度属性上属于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的主义,马列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成果成为其思想基础;从理论谱系上看仍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其有机组成部分,因为理论主题是唯一的和一以贯之的,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理论与实践探索的唯一主题;从理论地位上看是立足新时代的马克思主義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新时代呈现的新特点和新矛盾是理论发展的现实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习近平对时代特点的精准把握并在时代特点的基础上做出的理论创造;从现实意义上看是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指导处于新时代的中国,这是理论的实践意义;从理论属性上看仍需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体现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因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就没有终结,真理没有也不可能终结,反而为真理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道路。

四、 时代目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提出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其间也曾出现过急躁冒进、急于求成的倾向,出现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提出的目标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要立足实际提出目标,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出的重要经验之一。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要走好未来的路就必须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目标不会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带来挫折,所以要做到实事求是。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已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对于在“第一个百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满怀信心。习近平同志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立足新时代中国的阶段性国情,高瞻远瞩地谋划了到21世纪中叶的奋斗目标。众所周知,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最大实际以及国际力量和发展程度对比,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描绘了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的时候,实现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飞跃。邓小平将其定义为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立足初级阶段实际的现代化。党的十五大将邓小平同志“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21世纪第一个1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形成比较完备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再经过10年的努力,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战略安排体现了党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务实的态度。党的十九大提出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特别是对新时代的科学把握,提出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来安排。提出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第二步从2035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对发展战略持续不断地细化,是我们党在对国情准确认识和阶段性特征把握基础上提出来的。新时代“两步走”发展战略的现实基础就是习近平对现实国情的科学把握,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再一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也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实现民族复兴和美好生活的期待,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党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和执政为民的宗旨要求。发展目标也是行动方向,更是人民群众共同奋斗的精神指引,会激发人民群众共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热情和信心。

习近平同志立足新时代,提出以2020年为起点到2050年“分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战略既是对以往我们党发展战略立足新时代的细化,又是以“新时代”为基础提升了发展目标;既体现了实事求是的党的优良作风,又雄心壮志地引领中国向更高目标迈进,体现了党目标高远和脚踏实地的有机统一。伟大目标的提出既是前行的路标指引,更是激励全体中国人民奋力前行的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新时代的战略安排。正如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

艰苦努力成就辉煌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这是习近平同志对全党发出的号召。宏伟目标必须在艰苦的实践中才能实现,伟大梦想只有在持续的奋斗中才能实现。正所谓“实干兴邦”,只要我们把握新时代、立足新时代、引领新时代,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脚踏实地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能把十九大勾画的伟大构想转变为现实,物质、政治、精神、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将实现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将持续领先,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安康,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刘经纬系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黑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智库首席专家,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作者任平系东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黑龙江科技大学讲师;本文系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研究”〔15KS13〕;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重点项目“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DGYZD2017-01〕;2017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伦理与儒家传统伦理结合点研究”〔17ZXE424〕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新时代理论特色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盛满理论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