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
2018-05-14曹沛沛
曹沛沛
信用风险是任意一个商业银行必须面临的不能避开的危害之一,正因为如此,怎样降低商业银行运行的信用风险带来的危害成为一大关键。这不但表现出信用风险的特别的重要。基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监管策略的探讨,来找出我国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监管策略方面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必要又相应的观点与手段,借此来增强银行对信用风险进行检测与监管的水平并加快银行的业务转型升级,发挥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的高效支撑作用。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状况
不良贷款率是衡量商业银行承担的信用风险状况的指标,也是用来衡量和体现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状况的重要指标。可以说,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状况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来体现。
数据表明,近二十年来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经历的是一个先降低后上升的过程,从2009年的1.58%降低到2012年的0.95%后,又出现了持续上涨的趋势,到2015年的1.67%,2016年的1.74%。有研究预测分析,2017年不良贷款率将达到1.8%。由此可见,目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率不高,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非常严重的。
二、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信用风险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可以说,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是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问题。这一方面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风险管理组织框架不夠合理;二是商业银行内部信用评价体系不够健全和针对性不强;三是风险预警和信息反馈机制不够完善;四是业务对象信用评级体系不完善等方面。
(二)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
管理技术的科学性和先进性,是保证信用风险管理效率的前提和基础。信用风险管理技术缺陷是造成信用风险管理效率低的重要原因。信用风险管理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于数据基础的欠缺。由于信用方面管理体系的不健全,造成了信用风险管理的数据依据的欠缺和不足,形成了相关数据的可信度的不足,由此造成相关数据的分析可用性程度的不足,无法为信用风险程度的分析提供可靠依据,阻碍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对策的制定和实施。
(三)业务操作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商业银行的业务操作过程中,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业务操作人员,其行为必然带来或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为地放宽准入条件、二是,职业道德造成的风险、三是管理水平低、四是财务支付不健全等方面。
三、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对策
(一)树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念
根据现代管理理论要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要求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树立风险与收益相对称的良性风险理念。要掌握好风险和收益间的辩证关系,把风险监管的过程看做是价值创造的过程,要明确“质量是有效进步的第一主题”的观念,在业务开发中,先见性的进行风险计量、分析、防范与解决,在监管风险时追求价值的回报;二是,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形成风险管理的全系统化、人人化、事事化状态;三是,树立动态风险管理理念。建立动态监管的风险概念、连续创新风险监管的手段和技能,有效应对多种风险的瞬时变化。
(二)完善商业银行流程管理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一是加强内控机制建设,规范信贷操作流程。促进从粗放监管到规范集约的完成,促进风险和利润相均衡,风险与资本相配套。彻底贯彻落实风险责任的追究机制,强化监督者与职员的风险定义,签订风险责任报告。向外借款业务方面的操作体制有借款前调查、借款后审批和借款后监督三个层次。把客户的现金流量判断和还款实力的审查、预测为衡量准则,使向外借款业务速度很快、效益高、质量好的进步。二是建立科学快递的信贷风险识别预警机制。健全严格的中小型企业对外借款防范系统,有益于转变原来的监管模式下风险判断肤浅与风险反应不同步状况,加强中小型企业在信用风险钻研方面的体系性和正确性,加强中小型企业信用风险分析的科技水准。四是,建立商业银行风险识别体系。
(三)加强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经理的专项管理
信用风险经理的专项管理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建立风险经理备案、预警、退出机制;二是规范明晰风险经理工作职责:三是强化风险经理考核导向;四是注重风险经理与客户经理互动机制。
(四)加强银企合作,减少信用风险损失发生概率
各银行和企业要完善了解到银企合作的关键程度,主动和一些关系企业做好协调交流工作,主动选取有优势的项目,加大贷款的强度。具体工作包括:一是,要逐层了解国家必要的经济与产业策略,掌握地方金融进步规划和对经济的需要。优化调整向外借款构架,扩大向外借款结构的有效投入,为以后的进步带来更大的支持。二是,全面促进高新科技的进步,在支持力度方面,要重点支持一些技术含量大、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光明的高新科技企业。三是,要扶持当前出现了问题困难而实力和前景依然不错的实体企业;四是,商业银行在业务过程中要严格的进行筛选,严格调查贷款企业的经济能力,加快完成银企之间的工作双赢。(作者单位为南京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