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海外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及案例
2018-05-14黄苗
黄苗
在中国企业海外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的面临着巨大的海外风险。如何管控海外业务风险已成为企业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筆者结合实际工作中观察到的中国企业海外风险管理制度和流程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中国企业不再满足于仅拓展国内市场,已经更积极的参与全球化竞争。与此同时,中国企业也在失败与教训中逐步建立企业海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但由于海外风险相关信息收集难度较大、不同国家风险差异大、地缘政治宗教等原因,相比国内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海外风险管理实践还比较稚嫩。
一、内控制度跟不上海外业务的发展
在海外开展业务时往往会遇到很多新情况,而企业现有的内控制度很可能未涵盖这些新情形。这就使得作业管理人员为了推动项目,对一些项目初期遇到的问题,往往采用临时措施,造成以后的隐患。或者海外业务开展初期占份额太小,导致风控部门未能充分重视,为其建立相应的内控制度。
比如作业初期,海外新设机构还未取得进口资质,企业可能用代理或者甲方的名义进口设备,但后来遇到纠纷时,往往造成资产所有权争议的隐患。还有国内派遣海外的作业人员在还未取得工作准证的情况下,就先使用商务签证参加项目,从而产生个税风险以及法律风险。
二、未能建立海外财务风险相关学习型组织
在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中,相关人员的风险认知是关键。若能提前识别风险,做好风险备案,是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风险损失的。如果只是在企业海外业务开展的初期,频繁发生因为人员经验不足导致的损失,我们可以理解。但在实际中,我们发现开展海外业务多年的企业仍会重复发生类似的风险损失,究其原因还是没有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组织,未能将之前累积的经验传播开来。使得新上项目的相关人员对海外业务以往出现的问题一知半解,边干边学,重复发生错误。
三、风险管理信息沟通机制未建立
风险管理要围绕风险管理策略目标,企业战略、研发、市场运营、财务、内部审计、法律事务、人力资源、采购、安全生产等各职能部门参与。某一职能部门的决策单独看似没问题,但结合不同国家的财税制度,可能形成不同的风险。因此不同职能单元之间的信息沟通非常重要。
例如在中东某国,装备部门考虑到进口需缴纳的关税,因此将提供服务所用装备进口报关的价格按较低申报,但是该国税前抵扣要以报关价来计算,因此偏低的报关价在装备部门未识别为风险,等到财务部门来年报税的时候,才发现该项风险。
四、海外风险管理手段单一
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有控制法和财务法两大类。控制法的目的是降低损失频率和损失程度,重点在于改变引起风险事故和扩大损失的各种条件。比如在事故发生前,降低事故发生可能性以及发生频率,在事故发生时,将损失减少到最低。财务法是事先做好吸纳风险成本的财务安排。大多数企业通常对风险采取控制法管理,由于对财务法的不了解,采用较少。比如,对于事故发生率较高的项目,除了从技术上降低事故损失外,还可以按收入提取一定比率的准备金,用于吸纳事故带来的损失。此外,海外市场环境的复杂多变,导致出海企业应收账款风险剧增,在此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购买保险的方式降低应收账款风险。还有可以采用套期保值、远期结售汇和外汇期权等降低汇率风险。
五、海外业务风险管理文档工作低效
在整个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到风险管理评价,企业或形成海量的文档,包括外部顾问提供的税务咨询报告、法务合规报告、内部收集的经营信息,不同职能部门汇报的PPT等等。对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散见于这些文档的海洋中,往往没有统一文档记录所有已识别风险,以便传递给后来接替的人员,使得有的风险在初期曾被发现,但由于后任人员信息了解有限,导致未能及时控制风险。
比如在中东某国按当地社保相关法规要求,提供工程服务甲方会预扣“合同社会安全费”,待合同结束由公司自行清缴。项目初期该风险被清楚识别于律所提供的咨询报告,但是六年后项目结束时该事项已被遗忘,导致未能及时向该国政府清缴该费用给企业带来了巨额罚款。
海外业务风险管理作为企业全面风险管理中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的复杂性。以上所讨论的问题只是海外全面风险管理的冰山一角。要提升企业海外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首先企业管理层要有的正确的风险态度,要在风险和报酬之间进行合理平衡。在管理层的支持下,加大海外风险管理投入,包括在企业风险管理部门中增设海外分部,完善海外风险内控制度,建立海外风险信息的持续收集机制,增加涉外人员的培训。相信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化,中国企业将逐步建立较完善的海外风险管理体系。(作者单位为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