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宏观审慎监管的银行流动性风险评估与管理

2018-05-14梁佳妮

今日财富 2018年2期
关键词: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

梁佳妮

商业银行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金融机构,具有期限转换优势,在其日常经营过程中需要满足客户的贷款和存户的提款需求,而银行之间通过同业拆借市场建立起来的债权债务关系使得一旦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无法满足客户需求时,就会相互传递甚至引发整个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危机。2008年源于流动性风险的次贷危机使各国银行开始注重流动性风险评估和管理。只能防止单个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问题的微观审慎监管显露出其不足,使得宏观审慎监管作为防范整个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的手段,成为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补充。本文即是从宏观审慎监管角度来探讨商业银行对流动性风险评估和流动性监管的程度。

2007年6月随着美国贝尔斯登投行宣布其次级贷款市场基金出现严重亏损,标志着次贷危机开始蔓延,短时间内包括雷曼兄弟、J.P摩根、美林证券等在内的众多大型银行亏损甚至倒闭。与此同时美国票据市场和回购协议市场几近停滞,流动性风险成为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并蔓延的巨大推动力。经历此轮危机后,各国商业银行普遍开始重视流动性管理,防止出现流动性风险。巴塞尔委员会针对此次危机出台《巴塞尔协议Ⅲ》对流动性监管作出调整,确立了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率两大监管指标。

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步入“新常态”、宏观经济下行、利率市场化等,各商业银行对短期资金依赖性逐步增加,推动同业拆借市场迅速发展,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微观审慎监管显露出其不足的情况下,从宏观审慎监管的角度加强商业银行流动性监管以防范流动性风险具有十足的必要性。

一、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发生机制

(一)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内在原因

1.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具有期限转化优势,能将吸收的短期存款用于发放长期贷款,并实现负债的流动性向资产的流动性转化。由于在流动性转化的过程中资产负债并不总是能很好的匹配,因此会产生流动性风险。

2.各类风险的转化特性。商业银行经营具有高风险特征,其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等,不同风险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出现的可能。

(二)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外在原因

1.存款挤兑。银行挤兑主要是指存款客户同时到银行进行集中大量提款,而银行流動性不足导致无法应付全部客户提款产生的行为。存款挤兑通常出现在金融危机时期客户对银行失去信心,或是在通货膨胀时期由于存款收益率低下导致客户提款等。存款挤兑极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2.外部经济环境变动。经济环境的变动对银行流动性影响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流动性变动。

(1)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会影响商业银行存贷利率,进而影响居民的投资理财方式和银行信贷规模,导致商业银行流动性发生变化。如当前市场利率下降,银行存款收益率较低,客户会倾向投资股票债券等高收益资产,导致银行存款规模下降;同时生产商借款成本下降,银行贷款规模增加。银行流动性缺口随之扩大,进而增大银行流动性风险。反之,当当前利率水平较高时,银行流动性较为充足,风险较小。

(2)经济发展过快。经济复苏和繁荣发展伴随着投资机会的大量增加,投资需求激增。由于投资商筹集投资资金主要依靠银行贷款,因此投资规模扩大会出现信贷繁荣现象,必然会增大银行自身的流动性风险,一旦企业或生产商为生产投资过度负债时就极易引发流动性危机。

二、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现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央行采取稳健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引导降低利率增加了金融市场流动性,同时也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收益率。此外,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贷款逐渐偏于房地产和基础设施等领域,信贷资产多为中长期资产,导致商业银行的存贷规模在增速差以及期限错配程度方面差距越来越大,给商业银行造成了一定的流动性压力,增大了流动性风险。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主要呈现以下几种特征:

1.存在流动性缺口。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流动性供给小于流动性需求,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流动性缺口,易引发流动性风险。

2.银行资本杠杆比率偏高,资产形式较为单一。商业银行近年来吸收的存款增速远高于其自有资本金的增长速度,导致其杠杆比率越来越高甚至高达50%。此外,银行持有的资产主要由贷款资产构成,类别相对较单一,不符合资产多元化标准。贷款资产又多以中长期贷款为主,其受到贷款合同的约束不能及时变现,因此银行流动性相对较差,具有较大风险。

3.信贷资产质量低。银行信贷资产中占据主要部分的是不良贷款,因而降低了贷款资产质量从而带动整体资产的流动性不足,最终引发流动性风险。

三、宏观审慎监管防范流动性风险的措施

(一)宏观审慎监管

宏观审慎监管是一种目的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以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金融监管模式,和微观审慎监管形成了互补。2008年金融危机反映出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监管框架的不合理,由于微观审慎监管仅仅只关注个别金融机构的安危而忽视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健发展,弥补微观审慎监管不足的宏观审慎监管逐渐得到了各国监管当局的重视,成为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补充和扩展。

宏观审慎监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识别系统性风险。由于微观审慎监管仅仅能保护个别金融机构防止其发生经营危机甚至破产,因此无法识别金融体系遇到的系统性风险,而宏观审慎监管的目的在于发现、检测系统性风险及其潜在影响。

2.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概率。宏观审慎监管通过提高监管标准和采取针对性监管措施等方式来预防系统性风险爆发,从而降低系统性风险发生的概率。

3.缓解系统性风险对金融体系造成的溢出效应。监管当局通过宏观审慎监管能够缓解系统性风险发生后对金融体系造成的破坏程度和范围,降低由此带来的经济损失等。

(二)流动性监管内容

2007-2009年的金融危机催生了《巴塞尔协议Ⅲ》引入了流动性风险评估和管理,包括流动性覆盖率(LCR)和净稳定融资比率(NSFR)两个流动性监管指标,此外,中国银监会在协议出台之际也推出针对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的监管工具。

2017年12月6日,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在流动性比率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的基础上引入净稳定资金比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和流动性匹配率三个量化指标,旨在加强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同时对期限错配程度提出明确要求,进而优化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降低金融体系的流动性风险。

1.流动性覆盖率。流动性覆盖率是指银行优质流动性资产和未来30日内的资金净流出量之比,旨在提高银行抵御短期流动性风险的韧性。LCR确保银行可以在严重流动性压力背景之下将充足、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变现,从而降低流动性风险,防止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银行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主要包括一级资产和二级资产如现金、准备金、国债以及央行票据等。

2.净稳定融资比率。净稳定融资比率反映在未来一年内在一定的压力情景下,银行可用的稳定资金与业务所需要的稳定资金之间的比例。NSFR旨在促进银行等机构为其资产和业务活动提供更多的中长期资金。净稳定融资比率有助于防止银行过度使用期限在30天左右的短期资金来维持流动性资产。

3.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率旨在确保商业银行拥有的充足的、无变现障碍的优质流动性资产能在一定的压力下变现满足未来30天的流动性需求。其主要着重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优质流动性资产,着力解决中小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问题,便于监管当局管控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4.流動性匹配率指标。流动性匹配率主要用来衡量商业银行主要资产和负债的期限配置结构,从而引导商业银行合理配置资产和负债,有效避免商业银行过度依赖短期资金以降低银行风险。

(三)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的措施

商业银行应对流动性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

1.进行资产负债管理,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可以对银行内部资金优化配置。一方面,商业银行应优化其资产结构,增加流动性资产持有,降低银行风险资产的比例,确保自身流动性。另一方面,银行应扩大信贷资产种类,减少长期贷款资产增加短期信贷资产比重以提高信贷资产变现能力,降低流动性风险。

2.创新资产负债业务。商业银行风险资产的减少导致盈利水平的下降,为保证银行收益应当加强资产和负债创新能力。一方面银行应增加信贷资产质量;另一方面银行应进行主动型负债,增加负债资产的流动性。此外银行还应降低对传统信贷业务的依赖,以减少流动性受到影响的程度,保证银行持续稳健经营。

3.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商业银行为建立银行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应当准确测量银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并建立流动性风险预警系统,具体包括预测流动性风险大小、确定流动性风险状况以及查找流动性风险来源等,此外银行应建立定期流动性分析制度以及时防范流动性风险的发生。(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猜你喜欢

流动性商业银行资产
美联储缩表、全球流动性与中国资产配置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2020年二季度投资策略:流动性无忧业绩下杀无解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融资融券对我国股市的流动性影响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