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课程改革理念指导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8-05-14李家跃

知识文库 2018年20期
关键词:圆柱体积笔者

李家跃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数学课程标准》是两面亮丽的旗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将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上,指导自己的教学设计,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感情,使之能够真正地爱上数学并学好数学。

1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探究、合作的参与度

课程改革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要拒绝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式教学,而要还学生以主人的权利,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与正确运用评价策略,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带着热情与动力,跟老师互动,跟同伴互动,融入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氛围,体验探究与分享的快乐。

比如,教学“比例尺”这一节内容,笔者设计了“情境导入→自主探索→巩固练习”三个环节。在第2个环节学生需要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探索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二是认识线段比例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笔者始终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思考、交流,通过相互评价来修正错误认识,实现了对“比例尺”这一概念内涵的理解,并领悟了比例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为了促进学生对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特点的深刻认识,笔者安排学生看一看、量一量、想一想、说一说,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与交流,并将线段比例尺与数值比例尺进行相互转化,进而将比例尺的概念纳入了原有的认知结构,促进了知识的同化,提高了关于比例尺的应用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是有待点燃的火把,蕴含着丰富的潜能,教师不应把他们当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而进行知识的灌输。教师要摒弃落后思想,用新课改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改进教学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热情与活力,提高学生探究与合作的参与度,实现人人都有进步,人人都能体验到数学学习的自信与快乐。

2 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驱动学生展开讨论与交流

孔子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说的是启发与点拨只有把握恰当的时机,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尤其需要教师有效的启发,缺失了启发的教学是低效的,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得不到锻炼的。《数学课堂标准》也强调要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驱动学生投入自主学习,并展开讨论与交流。

比如,教学“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总复习”这一节内容,在“回顾与整理”这一板块,主要完成三项任务:一是整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二是整理体积(容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三是整理体积的计算公式。其中,在完成第二、三两项任务时,笔者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关于几何体的体积公式分别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这些问题给予了学生探究的动力,有效地驱动他们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畅所欲言,集思广益,通过对各个知识点的再次回顾与梳理,提升了认识,形成了思维导图,完善了原有的认知结构。

上面的教学活动,紧紧围绕以下的内容来组织学生对立体图形的相关知识进行梳理与运用:一是“体积”和“容积”两个概念的内涵与单位,二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的体积公式及其推导过程。瞄准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也就抓住了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难点,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还能够有效地促进认知结构的科学建构。探究活动中,教师能够运用精心设计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驱动学生有条不紊地展开讨论与交流,既帮助学生梳理了知识点,又让他们获得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丰富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掌握了相关的数学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3 提供感知数学规律的机会,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数学课堂标准》和徐州市教育局推行的“学讲计划”,都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理念,鼓励学生自主先学、先学后讲,教师要当好“助学”角色。在此思想指导下,小学数学课堂上,方法、规则、规律等知识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求和发现,而不是教师进行直白的“告诉”。体验发现快乐的课堂,才会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怀;也只有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才会给学生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才会真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学生数学能力不断提升。因此,教师要善于给学生提供感知数学规律的机会,增强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的能力。

比如,关于“圆柱的体积”这一节的教学,笔者在“复习导入”环节完成之后,进入了主要板块——“教学例4”。在这一板块设计了如下三个教学环节:观察比较,建立猜想→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观察比较,推导公式。其中,在第2个环节主要完成的任务是实验操作,验证猜想。笔者在先前建立猜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小组探究的任务:“刚才的猜想正确与否,还需要进一步地验证。那么,你能想出怎样的办法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展開讨论。”笔者则以同伴的身份参与其中,尔后组织全班交流。接下来则进行操作演示,出示底面被分成16等份的圆柱,启发学生将圆柱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师生合作演示操作过程,在座学生仔细观察,见证“奇迹”的诞生。最后,学生形成共识:圆柱的底面被分得份数越多,拼成的物体就越接近长方体。上述教学活动,笔者给学生提供了感知数学规律的机会,学生拥有充足的时间去通过操作来验证猜想,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应有的锻炼。

课程改革强调,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只要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这一思想的重要意义与价值,并贯彻落实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课堂就会迸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新河镇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圆柱体积笔者
1立方厘米与1立方分米
圆柱的体积计算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谈拟柱体的体积
谁的体积大
圆柱表面积的另一种求法
性能相差达32%
化学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