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理念,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

2018-05-14张宇

知识文库 2018年21期
关键词: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文本

张宇

阅读能力涵盖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及阅读技巧,等等。这些能力的培养主要凭借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换言之,阅读能力从读书实践中来,又服务于读书实践。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教师首先要以《语文课程标准》理念为指导,努力上好阅读课,科学地引导学生进行读书实践,开展好多个层面的对话活动,将阅读教学上得扎扎实实、有滋有味,从而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情感。

1 从宏观着眼,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能力

整体感知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阅读文本的方式之一。“整体感知”与“整体把握”都是《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要求。整体感知或把握,是一种从大处着眼、总揽全局的思维,这两种策略对于阅读文本来说是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经历、情感及阅读、审美能力,从思想内容、观点主旨、结构线索、表达技巧及语言风格等方面综合性地感知课文,以获取情感上的熏陶、思想上的启迪,丰富语言积累,提升语感能力和审美素养。

比如,《阿长与<山海经>》这篇纪实性散文有着较长的篇幅,初读课文很难把握文章的情节、内涵及结构形式等知识点。在“整体感知”思想的指导下,教学此文笔者首先撇开对课文进行细枝末节的分析,而是着眼于人物形象的感知和人物性格的把握。笔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去感知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整体把握课文。学生自主阅读之后,笔者组织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并推选代表面向全班交流,让他们谈谈对阿长这个人物的初步印象,交流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最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拎出一条情感变化的线索:厌烦→敬意→祝福。对于这条感情线,课文是从一个孩子的心理角度来表现的,它蕴藏于故事的情节之中,需要学生通过对情节的了解来实现自主感悟。这种从感知人物形象入手的方法体现了“宏观着眼”的思想,符合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理念,也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有了整体感知作基础,下一步才能引导学生细读文本,欣赏重点语段或句子内涵,品味精湛的构思或精巧的表达方法。

2 立足文本细节,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欣赏、评价及创造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板块指出:“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此思想强调了对学生进行阅读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就切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课堂中。就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而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其义不容辞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理解与表达能力。在阅读课堂上教师要毫不动摇地坚守好“语言训练”这块阵地,积极探索语言训练的规律,不断创新语言训练的策略与途径,追求语言训练方式的多样性、科学性与实效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师生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穿行于文本的字里行间,着眼于文本细节,去开展阅读活动,借此培养学生联想、想象、欣赏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语文情怀。比如,《安赛腰鼓》这篇课文洋溢着对“天下第一鼓”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赞美,语言富有气势,撼人心魂;描写细腻,情景交融。总之,从内容与形式上课文体现出了一种气势之美、音韵之美、情感之美与结构之美。教学此文,根据文本的写作特点,笔者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加强朗读,品味情感之浓烈→含英咀华,感悟语言之美妙→展开想象,领略场面之雄壮→探究交流,发现构思之美妙→模仿描述,彰显表达之创意”。通过对这些教学流程的推进,学生从品味情感、欣赏语言、领略构思等方面,由整体感知地过渡到了研读文本细节,领会了文本的思想內涵,揣摩了文本的表达形式,从阅读探究中获取了美的体验,提升了审美素养。

3 以“对话”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是“多元解读”的一个思想基础。传统的“一元解读”是教师在唱“独角戏”,它剥夺了学生阅读的自主性,遏制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降低了阅读教学效率。其实,阅读教学活动是师生、生生及生本之间形成的多层面、多维度的对话过程。在此过程中,“多元解读”追求的是“过程与方法”的实现,而“一元解读”追求的是“认知目标”的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即产生交互作用与相互促进,恰好是阅读教学价值的重要体现。有效的阅读教学应从多元解读的视角出发,追求师生、生生思维的碰撞、交流与分享,在不断探寻的过程中达到观点的认同、接纳、欣赏、评价、反思与完善。

为实现“多元解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一要“知人论世,广涉材料”,即教师要适时、适当地为学生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文字、图片等相关材料,促使学生的认识走向全面、深刻,进而产生属于自己的独特感受;二要“突破思维定势,进行多视角解读”。阅读教学中思维定势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之对课文的理解只专注于某一方面。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突破已有经验,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读文本,领悟内涵。比如,教学《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跳出“拥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世”这一思维定势,从“领导者知人善任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畅谈自己的体会。这样就促使学生摆脱了思维定势的束缚,个性化的思维之花才会得以灿烂绽放。三要立足文本内容进行解读,引导学生感悟与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应该注意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这一理念。

实践证明,只有突破“一元解读”单一性与强制性的束缚,才能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让学生的思维走向开放与敞亮,并使之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土山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小学低段随文识字教学之我见
培养学生的生活素养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改变课堂从目标制定开始